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
2016-05-14庞秀华
庞秀华
2008年建校的广饶县同和小学。办学主体由两所本县教育最薄弱的相邻村小合并而成。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构成出现新的变化。除了原来村小整体移交过来的“老教师”,大多数是每年事业单位统一招聘的“新教师”。建校之初,发轫于2001年的轰轰烈烈的国家课程改革,对这些“老教师”没有半点改变的痕迹。对他们来说,以学科知识灌输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已根深蒂固。因此,“改变‘老教师,塑造‘新教师,努力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就成为学校“三高”(高质、高效、高端)发展的行动理念和工作愿景。同和小学选择上海名师学习研究所开发的“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提升系统”项目,促动教师研训从粗放、被动、碎片化、整体性方式,转型为有具体规划、针对性强,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断改进教学的个性化培训。
一、规划并启动嵌入式教师培训项目
2015年8月,“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在同和小学正式启动。整个培训以两年为期、分八个阶段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评定教师初始质量。借助“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提升系统”,在学生感知评估、同行分析评估、学科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厘清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弱项”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组建“高相似度”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现状,聚合初始质量结构相似的教师,组建成一个个“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为实践中共同聚焦专业弱项、强化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组织基础。
第三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根据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针对初始质量弱项,指导教师制定两年期专业发展规划。
第四阶段,系统学习新领域研究成果。根据教师质量三维评估模型,通过聚焦教师质量的“人格倾向、专业准备、教学行为”三个维度18种特征的现状,通过改进、提升和优化,培养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卓越教师。
第五阶段,开展“高相关性”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活动。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主题重点,延揽、配备相应专家,指导“共同体”的研究活动,且每学期每个“共同体”观评视频课例5次以上。“共同体”分本校组建的“实践共同体”和异校组建的“在线共同体”两种。
第六阶段。教师进行嵌入日常教学的专业修炼。在专家示范指导下,教师利用学生反馈数据、同行建议和专家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凭借“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系统提升平台”,开展深度专业实践修炼与反思。专家根据教师的反思情况进行适时反馈指导。通过反思感悟优质教学实践的真谛,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境界,真正地走向专业卓越发展。
第七阶段,搭建教师进步台阶。利用“我的教学窗口”进行常态课堂实录展示,由此获得同行的针对性指导,同时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性,增加教师成长过程中更多的生命意义。
第八阶段,评估教师发展质量。教师的发展需要借助评价反馈来促进,由此让教师看到努力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激励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阶段。
二、“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2012年教育部下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13项、58条。如何把《专业标准》解构,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是学校促进教师卓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训的现实表明,当前培训的基本指向是模糊与粗放、统一而乏个性,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强烈的主体性、针对性和梯度性。嵌人式培训在梳理《专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师的核心专业归整为3个方面,对应18个主题,通过梯次递进方式、质量研修平台(互联网)、专家团队指导,借助专家主题报告、名师课堂示例、参训教师日常课堂视频,达到逐个突破、梯度推进、有效落实。
(一)嵌入日常教学反思
日本佐滕学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形象是‘反思性实践家,其‘专业能力不停留于所规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合理技能,而是视为融合这些知识所展开的对于问题情境的‘反思,以及适应这种问题情境的判断之基础——‘实践性学识。”可以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是“学习的学习”、“学习怎样学习”,这就是反思性实践。而“反思性实践家”的实践性认识由如下部分组成:行为过程的认识,即“默会知识”;行为过程的反思;同情境的对话;关于行为过程的认识与省思的反思:同反思性情境的对话。从上述不难看出,反思是教师构建实践性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和通道。同和小学在规划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方面,逐渐构建起“实践-反思-实践”的反思性文化取向,努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常态化。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反思性实践存在如下指向课堂教学行为的“三条线”:
第一条线:嵌入式培训项目提供的主题文件包。项目研修专家根据拟定的研修主题,以主题文件包的形式,从国内各种教育杂志筛选10篇具有学术权威性和实践引领性的文章,供老师研读,要求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尽管存在“工学矛盾”,但在坚持、再坚持的过程中,教师尝到“甜头”。比如,在对学科本质的把握,即“内容科学化”专题中,语文老师通过一次次的研读、碰撞、观课。结合课标解构和单元设计,认识越来越清晰。由此剔除语文学科的共性本质,拎清语文的独特本质。从聚焦语文工具性与人性的融合,到聚焦语言发展,教师对学科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有了具体、清晰地把握,教学就不再慌乱和躁动。
第二条线:教师共同研读《教师的挑战》一书。以章节为单位,边读边以回顾性反思和前瞻性反思记录反思过程,然后调整和改善课堂行为;教学后又紧跟进行叙事性反思。如此循序往前。经过不足一年的反思性实践,就使教师初步建立“倾听、串联、反刍”为主要形式的课堂。
第三条线:展开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单元教学反思初步打通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材单元与单元、册与册、学段与学段之间的关联,有了基于联系、运用迁移进行教学的意识。在不断的自我行为反思中,逐步地得以内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通过嵌入日常的教学反思,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被理解、认同、内化和创造,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也在反思中不断地得以清晰和固化,教师的教学个性,甚至教学风格,逐步地显现并走向成熟,卓越教师的特质也开始彰显。
(二)嵌入日常教育叙事的叙写
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构建。康奈利整合杜威、维果茨基、班杜拉等人的观点后指出:对许多教师而言,个人实践只是教师重构过去、专注未来、应付现时危机的方式,内涵于教师过去的经验、教师当前的身心,以及教师未来的计划与行动;撰写和讲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最佳方法。只有在嵌入式培训情境中,才有丰富的教育叙事氛围与资源。叙事研究方法论的提倡者尚克认为,通过向他人述说和讲故事,不仅可以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特征建立链接,还会促成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交流,从而创造一种开放、互信的“研学教”氛围。
2015年之前。同和小学虽然在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专家引领方面,倾注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既有不断派出的各种层次培训学习,特别是全员参与的高端学习,也有请进来的名师和专家的听课上课、观课评课、学术报告,教师似乎“听”得明明白白且情绪振奋,立即实践的冲动也很强烈,但从效果来看,教师的专业改变极其缓慢。无疑,教师脱离实践情境,是不能产生和构建个体知识的。因此,嵌入日常教学实践,重视教学行为的反思性叙写,在述说和分享个人的经历与体悟、得与失、愉悦与沮丧,在不停地叙述和分享中。教师才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素材。同和小学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取向、信念、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在嵌入日常教育叙事的叙写中悄悄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三)嵌入日常基于视频的案例研究
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美国、荷兰、捷克、瑞士、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利用常态课的教学视频,提出一个明确观点:日本学生的高成就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密不可分。授业研究是一个系列实践革新的循环过程,一般步骤包括:选择一个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教课、评课与反思、修订实施计划、重教该课、评课与反思、分享结果,具有如下方面的特色:强调自我研究、自我反思与同僚批评相结合。凸显教学法意义的社会建构的重要性;以“课例”为桥梁,促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基于此,同和小学把课例研究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行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桥梁,作为“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同和小学的嵌入式研修平台的视频库(相当于视频俱乐部)体现出威尔逊和伯恩所确定促进有效专业发展的特点。第一,视频案例研究的目的是让教师作为共同体来参与,格温·帕克特称其为“协作反思”共同体。第二,基于视频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探究,目标是利用视频片段去质疑、反思和从教学中学习。第三,紧密的同事关系也是视频案例设计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视频案例研究中同伴相互支持,为质疑、评论和完善教学行为提供了机会。当然,教师在使用视频时,不是将它作为相互评价的资源,而是作为更好去理解教和学的资源。随着嵌入式培训的深入推进,同和小学在高标准建设自动录播教室基础上。还为方便视频研修平台资源采集,购置部分课堂教学录制设备,同时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设置教师办公室,从而为教师研修团队的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常态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同和小学,基于视频的研修随时可以发生。其中在行为表征上最为突出的变革:教师对个体与他人课堂行为的关注。已经逐步由关注教师行为,转为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事实,即每个孩子获得了哪些发展,还存在什么困难,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在这节课中,应该向执教老师学习什么。自己可能获得什么改进。基于视频的案例分享,逐渐促使教师形成坦诚、基于事实与改变的观课取向。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的终极指向。即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挑战的学习——深度学习。
(四)嵌入基于对话的日常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是学校课堂变革的核心。在教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和评价,转向触发、交流、分享:在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习得、记忆和巩固,转向探究、反思和表达的学习。只有对话教学,才能实现上述革命型的“转向”。所谓学习,就是一场展开的相遇与对话:与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与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上述相遇与对话就构成活动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实践,也是探究、合作与表达的实践。在嵌入式培训中,对《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思想的研读、反思与实践,引领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重点研究的主题是“倾听、串联、反刍”。
倾听表现为教师的倾听与学生的倾听。教师的倾听有如下维度:一是认识儿童的发言是教材哪些内容触发的,即把握儿童与教材的相遇与对话:二是认识儿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触发的,即把握教室里同伴间的相遇与对话:三是儿童发言同他自己先前的发言有怎样的关联,即把握儿童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上述维度关联的“媒介”是教材。诚实地围绕教材、着眼教材的发展性,实现教师的倾听。在倾听中,要在关键处触发,在成熟时引领学生交流、分享。学生的倾听也有如下维度:一是倾听教材,即与教材充分的相遇与对话;二是倾听老师的发言,即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三是倾听同伴的发言,即与同伴的相遇与对话。在上述维度中,与教材的充分相遇与对话是基础,只有充分与教材对话,学生才能建立同伴发言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只有倾听同伴发言时,才能有所触发。
最难实现的是教师的倾听,因为诚实的倾听有一个重要原理。即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能寄予信赖与期待。因为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因为要“赶进度”,只注意倾听“好的发言”的居多。而大多数“好的发言”是迎合教师备课的预设,教师觉得这个环节走到这里就可以了,导致出现以少数学生的思维和发言代替学生全体的思维和发言;越到课的后半部分,即“冲刺性学习”阶段,这样的现象越突出。既使一些“好的教学”,也不过是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课堂,只见教学,不见人,忽略了人的发展。即便所谓学得好的,也不过就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堂里同伴之间互助关系的温情不在,缺失集体对话的触碰与交流,也就没有关爱与共享。那些掉队的儿童,连基本的学习权都没有得到保障,何谈其他?
倾听是基础,串联才是核心。教材是串联的媒介。课堂上“串联”的发生无疑要依靠教师,教师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与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与别种知识、把昨天学到的知识与今日学习的知识、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上的事件、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应遵循如下基本原理: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儿童的发展性;尊重儿童的个体性。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师进行串联的基础,把不同的声音串联起来,对学生不同的声音给予回应,至关重要。佐藤学教授强调: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样的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
要想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就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刍”。构筑对话关系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做“反刍”学习的榜样,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同和小学。所有教师的教学互相公开、坦诚互评,从而提高作为卓越教师的专业性。佐藤学提倡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以及形成“互相倾听”关系。在同和小学,通过对话教学和案例研究的累积,具体地渗入了教师的实践。
走向基于对话的日常教学,是课堂教学革命的必然选择。对话教学的愿景是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促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借助心心相印的交流,形成相互倾听的润泽氛围。只有嵌入其中,教师的学习才能同新的世界“相遇”与“对话”。才能迎对教学的“冲刺”与“挑战”。
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立足课堂、系统研训,高端引领、即时反馈,改进提升、个性化发展与“共同体”推进融为一体,是理想化的卓越教师发展路径。在引领教师卓越发展的过程中,同和小学的教师不断挑战工学矛盾,挑战破茧的痛苦,不仅课堂正在发生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全校每一个教师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唯有真实地嵌入日常教学实践情境,真正地嵌入日常教学反思、教育故事叙写、教学案例研究,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才会真实地发生,教师的卓越发展才能真正地实现。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同和小学校长、山东省优秀教师、东营市名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