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突厥和亲失败的原因
2016-05-14刘艳芳
【摘要】和亲是两个对立的政权通过联姻的形式,暂时或长久建立友好关系而实行的一种政治策略或手段。唐统治时期,曾与多个少数民族或政权和亲,如吐谷浑、吐蕃、南诏、契丹、回纥等民族,唯独没有与突厥的正式和亲。虽然,史书有执失思力、阿史那忠、阿史那社尔迎娶唐公主的实例,但他们作为唐朝的降将,被授予官职,定居中原,所以他们与唐朝的通婚不能算作和亲。
【关键词】唐朝;突厥;态度;和亲失败
一、唐朝对待突厥的态度
1、唐朝统治者对突厥的态度
唐建国初,国力有限,内外不稳,史载唐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突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曾遣使向唐请婚,高祖谓使臣曰:“西突厥去我悬远,急疾不相得力,今来请婚,计将安在?”封德彝对曰:“当今之务,莫若远交而近攻,正可权许其婚,以威北狄。待三数年后,中国全盛,徐思其宜。”当时突厥因内斗而分裂为东西突厥,相互之间纷争不断,高祖从远交西突厥进攻东突厥的策略考虑同意与西突厥的和亲,但因东突厥的阻扰未实现。唐太宗、高宗时期,唐朝国力渐强,随着内部的稳定,国家有精力解决外部问题了。此时消灭东西突厥,开通西域是这一时期的国家战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向唐请婚,“太宗许之,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嶺等五国为聘礼。”可以看出太宗欲统治西域的目标,结果婚未成。东西突厥各内部也是争斗不断,西突厥各部未取得唐朝支持,各部遣使向唐请婚,唐太宗“仍讽令各保所部,无相征伐。”未许婚。此时,东突厥渐衰,西突厥内部的混乱正好可以削弱其实力,唐朝是不会介入突厥内部的争斗的,所以,和亲也就不可能实现。随后唐朝采用招抚和战争的手段,软硬兼施,先后灭掉东西突厥,实现对西域的统治,解除边患。武则天时期,后突厥渐盛,与唐朝时好时坏,时战时和。唐朝此时经过武周革命、李唐复兴,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付突厥,许诺和亲,但突厥自恃强大,言而无信,照旧侵扰唐土,中宗乃“下制绝其请婚,仍购募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赏物两千段。”睿宗继位后,默啜又遣使请婚,便“制以宋王成器女为金山公主许嫁之。”但默啜在许亲的情况下,还侵扰唐土,掠夺财物和人口,玄宗继位后便取消与突厥的和亲。玄宗时,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鉴于突厥多次背信弃义,侵扰唐边境,针对突厥后来的多次请婚都未允许,最后在回纥、葛逻禄等部落的帮助下于公元745年灭掉了后突厥。
2、唐臣对突厥的态度
唐朝大臣们对突厥的态度也多是消极的。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相攻,突利向唐请求支援,兵部尚书杜如晦进曰:“夷狄无信,其来自久,国家虽为守信,彼必背之,不若因其乱而取之,所谓取乱侮亡之道也。”面对突厥的强则侵之,弱则附之,反复无常的行为,侍臣咸曰:“夷狄无信,先自猜疑,盟后将兵,忽践疆境。可乘其便,数以背约,因而讨之。”颉利败后,对于如何安置归降唐朝的突厥部落,“朝士多言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日久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魏征谏曰:“匈奴(包括突厥)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其天性也。”可见朝臣对突厥的印象已根深蒂固,多持否定的态度。魏知古也曾进谏睿宗曰:“又突厥为患,其来自久,本无礼仪,焉有诚信。今虽遣使,来请结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则卑顺,强则骄逆。属草衰月满,弓劲马肥,乘中国饥虚,在和亲际会,倘或窥犯亭障,国家何以防之?”《新唐书》也记载:“大抵虏(突厥)得志则深入,负则请和,不耻也。”看来突厥把和亲当成是援兵之计了,根本没有和平相处的诚信。
二、突厥对唐朝的态度
突厥在隋时已分裂为东西突厥。史书记载,东突厥在隋末强大起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突厥在唐建立初就已经强大起来,轻视中原。颉利可汗继位后“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国之志。”多次侵扰唐朝灵州、原州、并州等州,并多次违反与唐朝的合约。唐太宗曾指责颉利曰:“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吾地?”结果便桥之盟没多久,颉利又集兵大掠朔州等地,抢夺中原财物和人口。贞观三年,薛延陀强大起来并遣使向唐朝贡,颉利畏惧,担心薛延陀获得唐朝支持强大起来便遣使向唐请婚,史载:“颉利始称臣,尚公主,请修婿礼。”但后来也未付诸实践,向唐称臣请婚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正所谓上面唐臣所说的“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后突厥默啜时期,“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向唐请婚,并趁此向唐索要农器、种子,丰、胜、灵等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武则天令武延秀纳其女为妃,默啜曰:“我女擬嫁与李家天子儿,你今将武家儿来,此是天子儿否?”言辞傲慢无礼,完全没有与唐和亲的诚意,并以此为借口寇扰定州“焚烧百姓庐舍,掳掠男女,无少长皆杀之。”后来,默啜又向唐请婚,在唐与突厥许婚的情况下,默啜又侵扰灵州、原州、会州等州,掠夺大批财物和人口而去,完全不讲恩义和诚信。这跟吐蕃与唐朝和亲的态度相差甚远,吐蕃赞普弃宗弄赞第一次向唐请婚遭拒后,也曾发兵威胁唐朝“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但后来战败后,遣使谢罪,态度虔恳。文成公主入藏时,赞普亲自到河源迎接并行女婿之礼,对中原文化更是无比尊崇“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唐与吐蕃自和亲后,和平相处了几十年,双方派遣的使臣不绝于途,进行修好、朝贡、庆吊、会盟等活动。而突厥每次都是“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穷来归我(唐朝),本非慕义之心。”暾欲谷也曾说:“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与抗着,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習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西突厥在与东突厥的争斗中,为取得唐朝支持,遣使向唐请婚,但遭到东突厥阻扰未实现。东突厥灭亡后,西突厥与唐朝又围绕西域的控制权进行争夺,时战时和。
三、小结
双方能否建立某种关系,态度是个关键的因素。突厥向唐朝请婚,必须得让唐朝看到突厥的诚意和态度。从唐朝历代统治者和大臣们的态度来看,对突厥的态度多为消极、否定的。而突厥作为游牧民族,每次对唐土的侵扰,多是掠夺一些财物和人口,对唐朝的多次请求和亲只是在势力不足状况下的一种暂时示弱的和好的表现,或因内部争斗而向唐请婚以取得唐朝的支持。双方都没有达到“人和”,没有建立信任基础,在和亲上达不成共识,突厥对唐朝一味的掠夺索取,并非是慕义中原文化而向唐请婚。而唐朝对突厥的反复无常,不讲诚信的行为早已看透,且建立西域与中原的直接联系一直是大唐的国家战略目标。所以,唐与突厥的和亲失败是必然的了。
【参考文献】
[1] 刘昫.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 杜佑撰. 《通典》卷199[M].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3] 欧阳修. 《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6032-6033.
[4] [美]白桂思, 著. 付建河译《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刘艳芳,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