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5-14张婧溦严香婷宋嘉琳魏乐徐亦童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张婧溦 严香婷 宋嘉琳 魏乐 徐亦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大学生为志愿服务中坚力量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青年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更需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志愿者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风向标。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并以渭南师范学院志愿者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志愿服务的对比分析,结合志愿服务的实践,提出今后高校志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当代精神;服务形式

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背景下,为弘扬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这一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增强共青团员的服务意识,并陶冶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感。为此,我们选择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调研。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及意义

1、国内外现状分析

(1)国外义工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义工服务正因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义工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参加义工服务活动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 义工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义工服务活动。

(2)中国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同于国外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志愿者组织,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是由政府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推动的,体现出更多的“官办”色彩。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政府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合作,以互派联合国志愿人员的形式开展,如今中国的志愿者体系的两大主体社区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者也都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开展的,社区志愿者从属于民政部系统,它的各级志愿者都与相应的民政部门联系在一起,基础层面隶属于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而中国青年志愿者从属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两类志愿者的活动内容也与中国当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其组织与活动体现了政府的直接领导力。从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

2、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意义

由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的组建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活动、培训活动、服务活动、交流活动、推广和宣传活动。这众多的活动均需要青年志愿者亲身投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能力。所以青年志愿者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相当大的价值意义。主动要表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对社会而言,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三是促进社会进步。

其次对志愿者个人而言,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青年志愿者利用空暇余时间,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工作和活动;在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志愿者可通过服务活动,亲身体验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必定有帮助。三是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关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优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最后对服务对象而言,一是接受个人化服务。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二是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体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渭南师范学院志愿服务队为例

1、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体形式

(1)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为了稳定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早从1996年开始,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同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扶贫接力计划”,并于1996、1997先后在山西、广西进行试点操作,之后在全国范围推广,效果颇佳。到2003年,国家又开展了西部计划活动,旨在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更好更快的落实。

为响应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向阳”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在团区委及渭南市“青爱”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特此成立“向阳”支农支教团,连续两年赴渭南市崇凝镇左家村开展支教支农志愿服务。

外国语学院“向阳”支农支教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贯彻“热心服务社会,共铸青春梦想”的口号,青春善行,爱在行动,志愿者们不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更是从服务他人中获益良多,外国语学院“向阳”支农支教团受到了渭南市崇凝镇左家村村委会的好评,人民网、渭南市人民政府网、渭南青年网、渭南日报、咸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导。

(2)环境保护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响应国策,在校园内开展了绿色校园、保护环境志愿活动。在社区里开展了种植草皮、种树、平整路面、清扫社区、清除违规张贴物、回收旧电池等种类多样的志愿服务,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13年12月5日成立“向阳”志愿服务队后,第一次涉外活动在渭南市银花小区开展。2013年12月6日的下午两点,20余人对银花小区街区进行了大扫除。天气寒冷,然而每一个志愿者都斗志昂扬。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为环保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了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大型活动

近几年来,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为各种大型活动做志愿。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中都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也将我国年轻人的良好品质和崭新形象展现给了全世界人民。

在校级阳光体育运动会中,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志愿服务队发挥服务精神,如辛勤的蜜蜂般在运动场上工作。渭南师范学院校学生会微信平台对此举进行报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一位志愿者用爱心串联,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4)社区服务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不仅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及特殊困难住户提供帮助,而且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社区特色服务,丰富社区活动,开阔社区居民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普及简单英语口语辅导、青少年教育、幼教托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法律援助、交通协管、禁毒宣传、知识技能提升等活动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志愿服务队于2013年12月17日至20日三天清晨在解放路十字参加了为期一个小时的“小斑马交通疏导”活动工作。志愿者们不惧严寒,行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乐于帮助老人小孩,深受路人的好评。志愿者在活动过后,更加认识到了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增强了安全意识,更加珍惜生命,在志愿服务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5)抢险救灾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份子,在抢险救灾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7舟曲泥石流等,我们都看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为应急救援做了极大贡献。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主力军,深入灾区,为灾区人民送去了食物和温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也为灾区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志愿服务队也曾多次组织全院学生捐款捐物,来帮助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爱心,服务他人。

2、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队伍构成相对单一,流失率高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都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并且多是一个院的学生,结构构成相对单一,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便退出志愿队,人员流失率过高。以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志愿服务队来说,队员基本上是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而且多为女生。到了大四,绝大多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退出志愿队,为工作和未来而奋斗。

(2)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及时

大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社会了解还不够全面,经验也不充足,因此在许多管理事宜上还处理不当,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且大学生的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全天进行志愿服务,也会导致一些志愿服务的滞后。以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志愿服务队来说,它成立于2013年,还很年轻,各方面经验还不足,管理机制也不完善,加上队员的个人情况影响,也会导致服务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服务的质量。

(3)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导向,项目缺少创新性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多是在学校及老师的领导下进行,活动多以一些常规的活动来进行,导致项目缺乏创新性。例如之前社会出现的一天养老院老人被洗20次脚的实例,也教导我们开展志愿服务要实事求是,不能仅仅流于形式,随意走过场,从而忽视了志愿服务的本质。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陈旧,设置不够科学,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需要,总体上与时代发展、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还远不适应;组织形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显得不够科学规范,存在形式单一、以点代面现象;服务内容纵深推进不够,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一些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而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项目往往不切实际,导致地方接受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资源意识欠缺,整合力度不够,忽视高校自身资源优势,缺乏院系间的资源整合与协作,校际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不能主动和校外单位联系,积极挖掘科研和生产经营企业优越的育人条件补充自己的不足,致使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知识层次不高,智力因素不多,创新性不强等。

(4)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保障,难以维护志愿者自身利益

大学生志愿者仍然是个学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及教育和保护,而当今志愿者并没有受到明确的全国性法律保障。一是缺乏经费保障机制,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从而导致在志愿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事故也需要志愿者自己承担,导致志愿者在需要支援时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难以维护志愿者自身的利益,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也很不公平。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志愿队伍多元化,增加各个批次人群

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和祖国的未来,是一个积极进步的群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容易在校园内得到传播,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典型示范作用,很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心骨,是志愿服务意义体现的重要对象,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素质、充实生活、升华灵魂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选取志愿队伍时应该采取多元化选取,多吸纳各个批次的人群,减少流失率。

2、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自身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

一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志愿者管理工作、优化志愿者管理组织架构。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了确保志愿活动正常开展,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志愿服务的对接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也是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明确意识,从而加快工作速度,提高效率,防止服务滞后现象的发生。

3、突显志愿服务专业性、技能性,开展项目与时俱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一批知识分子,拥有各自的专业和技能,因此,在志愿活动中也应该突显其专业性和技能性,大胆创新,以自己的方式来开展志愿活动。随着志愿者行动的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专业化、知识化。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服务中巩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获得专业培训,掌握实用技能。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应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以新世纪的标准去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4、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期发展的保障扶助机制

政府促进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期开展的最有力的后盾。要对志愿组织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确立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保障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认可志愿者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要健全志愿者服务立法,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志愿者服务促进条例,夯实志愿者组织发展的法制基础,解决志愿者服务立法与现有法律法规的配套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志愿者服务事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要依靠国家的相关财税政策的引导,鼓励动员企业公民支持这项事业,鼓励社会特别是私人的捐赠,要通过项目的执行来筹集资金,要通过政策的落实来获得经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起巩固的长效基金,以维持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而言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树立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自身而言,通过参加服务活动,不仅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还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增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指导老师:武江波

项目名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5TXK002

【参考文献】

[1] 李 艳, 戴裕民, 曹英华.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纪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52.

[2] 江汛清. 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3).

[3] 刘欣然, 刘春荣, 洪晓彬. 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1).

[4] 时晓燕. 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6:5.

[5] 庞 波, 王广飞.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5).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