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团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2016-05-14张建锋周观兵
张建锋 周观兵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得出结论:参加体育社团较未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参加体育社团时间越久,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高。对大学生增进健康和应对将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体育社团;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大学生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associ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Drawing the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joining the sports association,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not joining the sports association have a remarkable increase;the longer in sports association,the higher 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All those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health and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and social pressure of the future.
Key words:sports association;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health;college students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出现了缺乏或者严重不足的现象,并已经发展到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重视的地步。当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并且已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体育运动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1、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协同配合及竞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大学生个人参与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观点也比较成熟,而作为这两种方式的很好补充,体育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较少,所以,笔者认为此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康的关系
根据WHO的解释,现代健康的含义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状况。如果一个人能够身心健康,便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WHO提出了判断健康的十项标准,其中有两条是健康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真实体现,(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WHO也曾提出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这16字方针中可得,适量运动可促进和维护健康,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认为适量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为体育社团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供运动支持。
二、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及其缺乏的现状研究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倍受打击,产生诸多社会适应问题。
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出现缺乏的现状进行了很多的调查和分析。其中,笪学军发现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无法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缺乏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许多方面无法正常与人交往;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康涌泉指出许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对于适应社会缺乏自信心;心理相对脆弱,情绪易受环境的影响,起伏变化较大,无法应对;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自豪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一经风霜,便出现残败等。施咏清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总结为四点,即思想观念陈旧、心理素质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
三、体育社团组织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行性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把体育定义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的范畴,亦有教育、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功能。但从促进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体育有着促进人体身心健康、促进竞争意识的培养、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等各方面的功能,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强弱正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反映。关于大学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很多。张译允在调查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指出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应用实践性学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明显高于研究性学科,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以课外实践、技能练习和参与比赛为主,属于实践性学科,故其社会适应能力也较高。
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国居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贯彻实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体育社团组织出现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在大学教育中,体育课程本身开设学时数较少,单靠体育课想达到很好的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实属困难。大学体育社团的出现,恰好是大学体育课程不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是一个自发性的大学团体组织,以各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在满足自己爱好和提高体育项目技术的同时,还能促进成员之间的友好交往,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获得健康的同时,也培养了热爱生活,善于沟通与交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组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方面,可见,作为体育课程的有效补充,体育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参加体育社团与未参加体育社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量表评价对比
1、研究方法和数据统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各专业学生(不含体育生和艺术生),其中参加体育社团组织(参加时间为1年以及上)、参加社团组织(未满一年)和未参加过社团组织的大学生各50名。用SPSS for Window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2、量表的选择和发放
本研究量表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本量表经过广大学者多年的使用和验证,得到广泛的认同,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量表以纸质形式发放,组织受试者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发放150份,回收150份。
3、研究结果
我们对参加体育社团大学生与未参加体育社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参加/未参加体育社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得分比较(n=50/50/50,±S)
注:与参加体育社团(一年及以上)大学生对比,**p<0.01;
与参加体育社团(未满一年)大学生对比,☆p<0.05。
由表1可以看出未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与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相比,分别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一年及以上)和显著性差异(P<0.05)(未满一年)。
4、讨论与分析
由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未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平均得分为22.40分,说明这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而参加体育社团(一年及以上)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32.96分,说明这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关系融洽,处事能力较强。参加体育社团(未满一年)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26.36分,虽然从量表结果解释来看,这群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但是从得分上看,比未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明显较高,可能说明,未满一年的社团组织锻炼,正在提高着其社会适应能力,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乃至很强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见参与体育社团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大学生从大一便开始进入一个或者多个体育社团组织,对其将来毕业时应对各种社会适应问题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与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存在三点。
第一,对于平时没有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来说,单纯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新东等在研究和调查大学体育社团中指出体育社团有许多重要功能,例如:它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培养学生干部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有过大学干部经历的人在社交行为、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优势,这也是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并且体育社团也是各校际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交流,使社团及会员之间相互了解、熟知,产生友谊,从而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从体育领域会延伸到各个方面的其他领域。以上体育社团产生的积极作用正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
第二,对于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其本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较强。虽然,参与体育社团并不能继续大幅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但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一定小幅度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鲜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如轮滑、街舞、五人制足球、电子竞技、攀岩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潮流性,这些特征便吸引了许多本身喜欢追求时尚潮流运动的大学生的注意,从而去主动参与到这些社团中去。这些人本身就具有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之在体育社团的长期锻炼,进一步加强了其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提示我们,如果日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参与体育社团能够有机结合,可能在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更大。当然,在大学校园中,也不要忽略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虽然其开设的课时较少,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建议体育课程、日常体育锻炼和体育社团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从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上也能分析以上结果。潘秀刚等在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动机时,把参与动机主要分为锻炼动机、乐趣动机、社交动机、能力动机和改善外貌动机,除了锻炼动机为最基本的动机外,增加社会交往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是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而体育社团组织正好为其创建和提供了非常恰当的平台。所以。这些人在强烈动机的激发下,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在体育社团组织中的身体锻炼机会、社会交往机会以及能力提高的机会等等,从而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增进健康。
五、结论与建议
1、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补充,体育社团组织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议作为兴趣爱好,当代大学生应参与至少一项体育社团组织。
2、参与体育社团组织时间越长,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越高。建议入学参加,大四毕业时能较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3、体育课程、日常体育锻炼和体育社团的有机结合,可能在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 笪学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 2005.
[2] 康涌泉.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9(4):97-98.
[3] 施味清.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墓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D]. 南京:河海大学, 2007.
[4] 张译允. 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8(6):709-712.
[5] 马新东, 高前进, 周越, 等. 对我国当前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2):227-228.
[6] 陈华东, 钞飞侠, 陆光平.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 华南农业教育, 2003,(2):86-90.
[7] 刘翔. 重视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中的作用[J]. 体育世界, 2010,(9):44-45.
[8] 潘秀刚, 陈善平, 张中江, 等.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33(7):71-74.
【作者简介】
张建锋(1986—),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周观兵(1986—),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