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加强高校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6-05-14窦志王晓朴
窦志 王晓朴
【摘要】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本文探讨了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隐性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提出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挖掘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隐性教育一词的提出是在1968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教授在其著作《教室里的生活》一书中提及的。当时被称作“隐性课程”。其含义为“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列为课程计划,却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随着这种概念的逐渐普及和被社会的接受,在学术上逐渐的形成了“隐性德育教育”、“隐性德育”等学术提法。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此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从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入手,逐渐的形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其特征主要有隐蔽性、跨时空性、全面性、自主性、长期性、非强制性等方面。
二、隐性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相对存在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隐性和显性两种教育方式。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实施的教育工作活动中,把高校教育的目的、内涵、教育方式等隐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特定的形式活动之中,使得大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以外的校园文化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自身和群体受教育的目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着重于人的全面教育拓展和日常环境中的影响。
三、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挖掘和探讨
1、依托校园文化为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目前,校园文化的开展可谓是如火如荼。校园文化可以归纳为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两种形式。课堂文化指的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和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课外文化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资源。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良好的环境和土壤。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同时产生和发展的,通过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空间、以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的开展,以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通过开展文艺演出、书法绘画、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这种以文化为形式的开展,并作为一种隐性教育的丰富表现形式,是最受到师生欢迎的。这种形式不需要抽象的思维定式,不需要传统的理论灌输,不需要课堂的说教、也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措施,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的。校园文化具有的这种直感性和体验性,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得到感染和熏陶,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班级的凝聚力。
2、便捷的主流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也为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围
除了校园文化活动之外,随着手机和网络资源的大力普及,海量的信息和主流媒体的普及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隐性教育文化的载体。它们会以微信、微博等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各主流媒体每天都会发布各种报道,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新闻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而且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网站,每天都会第一时间为广大学生推送及时的消息。这种媒体网络的便捷性作为高校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任务
随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开展,一些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也日益显露,并需要切实改进。
首先,校园文化的普及和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娱生活,给大学生的课外增添了一抹色彩。但是随着大学生社团的遍地开花,某些社团的活动和内容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内容通篇一律,只注重了娱乐大众的一面,从电视和媒体照搬了某些娱乐方式,却忽视了符合大学生内在的精神要求。其次,网络资源在校园文化中的广泛普及,一些负面的报道和过于流俗化的内容也不断的充斥着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尚未形成,如何加以区分和辨别网络文化的优劣、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上面形形色色的报道、如何摆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应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结语
加强高校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如何加强并提升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成为摆在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离不开显性教育和隐性的双方互补,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借鉴新时期大学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运用多方面的校园文化资源,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大学教育的新环境和良好氛围之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和调节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发挥和良性循环。
基金项目:2015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驻保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02005
【参考文献】
[1] 谭晓东.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湖南大学, 2011.
[2] 向敏青.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13.
[3] 任雪萍. 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4] 段鹏飞.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2).
[5] 彭小兰, 童建军.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 江汉论坛, 2009(03).
[6] 李烨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3).
【作者简介】
窦志(1975—),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晓朴(1982—),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学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