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红楼梦》中梦境描写的叙事功能

2016-05-14段虹丽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关于“梦”的描写,或言明某种人生哲理,或预示未来和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受封建荒诞迷信和宗教文化影响,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神鬼尽显,甚至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多处写到梦境,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让人无法忽视其不可替代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红楼梦》;梦境描写;叙事功能

箸超在《古今小说评林》中说:“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奇特的梦境描写自古以来就在文人笔下显现出特别的文学魅力。《西厢》之草桥惊梦,《水浒传》之英雄恶梦……各自为妙。而关于梦的生成,也有很多论述,其中有鬼魂托梦、天神感应而梦、因想而感生梦等。无论是哪种生成,暂不讨论科学迷信与否,只想论析梦境描写在整个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书中多处描写了梦境,立意作法,别开生面。前后两大梦,都描写了太虚幻境,第一次是真梦,虽阅册听歌,却浑然不解;第二次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甄宝玉一梦而痛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锢;又有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作诗,尤二姐梦妹劝斩妒妇……《红楼梦》写梦之多,写梦之奇,写梦之妙,堪称一绝。

一、梦境描写的结构功能

“对于整体结构而言,某句或者某段话语处在此位置,而不在彼位置,本身就是一种功能和意义的标志,一种只凭其位置,不需用语言说明,而比起用语言说明更为重要的功能和意义的标志。”大体说来,《红楼梦》中梦境描写出现的位置,都是作者整体构局的巧妙安排,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命运,对将来的事做出预兆和警示。

《红楼梦》第一回目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中开篇写到“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可见撰此《石头记》皆因一场梦幻。之后紧接着写到甄士隐梦至一处,听到了道人讲述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事,听到了还泪之说,看到了镌有“通灵宝玉”四字的美玉,巧妙的揭示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因果轮回关系,引出了太虚幻境这个贯穿全书的存在,指出了一段木石前盟姻缘风流案的前因,暗示了人物命运的发展趋向。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伴随着秦可卿的第一次亮相,在秦氏“神仙也可以住得”的屋子里,贾宝玉进入梦境,遇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并简单翻阅看到图文判词,预示了十几个重要女子的命运和归宿。闻到了“群芳髓”,品到了“千红一窟”,饮到了“万艳同杯”,听了“红楼梦”的曲子,指出了贾宝玉的一个重要秉性:意淫;“红楼梦”的曲子词中“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话语指明了全书的命意,及贾、史、王、薛四个家族的衰败结局。

文章中间的梦境描写,有着承上启下的结构意义,当故事情节的发展遇阻或人物的命运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无法展开时,由于一梦而豁然开朗,故事的内容由此而丰富,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或是揭示已发生的故事的迷惑,预示未发生的故事的走向。如《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于王熙凤,道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言明百载家族发展切勿应了“树倒猢狲散”这一俗语,枉为诗书旧族。王熙凤听后心中大快,深表认同,可见王熙凤平日里已然感觉到府里积弊已深。

篇尾的梦境描写对整篇故事做个收煞,呼应前事,或对人物的命运做个定性。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姻缘定数,了然于胸了,多的只有恍悟和叹息,此次贾宝玉见到了绛珠仙草,听得神瑛侍者灌溉仙草之恩,也知道自己就是神瑛侍者,还在幻境里见到了众位姐姐。梦境描写真实、生动,呼应前事,有始有终,人物命运因果轮回,尘缘尽了。

由此看来,一部大书起是梦,终是梦,一并风月鉴示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这样无可替代的结构功能,为之后文学的发展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

二、梦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梦是人睡眠中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所以梦境里呈现的事物往往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渴望等,反映着人的本能欲望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写到小丫鬟红玉丢了手帕,傍晚时寻至怡红院,恰巧宝玉要喝茶而无人在旁,她眼明手快“早接了碗过去”,抓住机会现弄以攀高枝,不料却撞着提水回来的秋纹、碧痕二人,被她们好一阵奚落嘲讽,心中正懊恼时,听到嬷嬷说明日贾芸带工匠过来种树(白天见过,并眉目含情)……于是回到房中,睡在床上暗自盘算,忽听到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红玉听了,忙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红玉粉面害羞,问道:“二爷,在哪里拾到的?”贾芸笑道:“你过来,我告诉你。”一面说一面上来拉她……这个梦境描写,不见后文,不知是梦,非常之妙。这是妙龄少女思春的相思梦,写出了红玉对爱情的渴望,却被自身“理智”所压抑,只有在梦中才得以发泄,得以满足。曹雪芹正是通过这种逼真的梦境描写,深刻的洞察了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即使是红玉这样一个粗使丫头)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红楼梦》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是全书最精彩的梦境描写之一。薛宝钗派来送蜜饯荔枝的老婆子,见到黛玉笑着说:“怨不得太太(薛姨妈)说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原来真是天仙似的。”出了屋嘴里还咕咕哝哝的说:“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谁能擎受得起”黛玉听到这些“混话”“甚是刺心”不禁叹息、流泪。和衣倒下,进入梦乡,梦到父亲林如海升了湖北粮道,还说要将黛玉许配给继母的什么亲戚,众人来道喜,黛玉不信,还去求贾母,哭着让贾母救救她,要自尽。竟看到宝玉来道喜,她骂宝玉是个无情无义之人,宝玉以刀剖胸,鲜血直流,黛玉急忙捂住宝玉心窝,宝玉找心,却发现无心……原来是一场恶梦。清人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评此梦:“梦境虽空,然亦半真半假。”在梦的“假的”外显内容背后,有着“真的”思想内涵。透过荒诞不经的梦景表象,我们看到了生性敏感的黛玉对于自己的尴尬处境,对于王熙凤等人关键时刻见危不顾的虚假态度,对于与宝玉“木石前盟”姻缘的坚定等等,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样的梦境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写出了黛玉对自己情感前途的担忧,以及寄人篱下终不得真心的苦楚,呈现出一个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理性少女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之“梦”,既是使人物之“梦”与人物的整个内心世界辩证统一,又使人物之“梦”各具梦者的个性色彩,在荒诞的梦境表象下隐含着并不荒诞的人物心灵奥秘的真谛,达到了“荒诞的真实”,实现了开拓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功能。

作者在《红楼梦》中一共描写了三十二个梦,“既以‘梦名其书,则书中凡言‘梦者,其非尽属梦也明矣”。梦境描写在整本书的谋篇布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独特的叙事功能,并且真实的表现出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根本看法和以悲为主的审美情感。如《红楼梦》去掉“梦”的描写,又怎可称为“红楼梦”呢?!

【参考文献】

[1] 一 粟. 古典文学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 中华书局, 1985.

[2] 伍大福. 试论三言二拍中的梦境描写[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作者简介】

段虹丽(1991—),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