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韩大学教育主体性差异

2016-05-14杨文军王建东张成钰

关键词:比较中国韩国

杨文军 王建东 张成钰

摘 要:中韩两国不仅互为经贸合作伙伴,还拥有许多利益共同点,因此中韩两国的关系正朝着健康、良好、成熟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继日本、新加坡之后的第三个发达国家,而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发展结构等诸多原因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告诉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故中韩两国互派了大量的留学生、交换生和科教文化团体。本文以一名交换生的视角通过教育主体的角度对中韩两国大学教育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韩国;大学;教育主体;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9-02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教育是广义的概念,即教育不仅是对青年文化上的教育,而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选取韩国教育作为参照对象,原因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且两国高等教育发端时间大致相同,都经历过盲目扩张、调整、整顿,然后再走上正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之路。但是由于韩国从建国之日起就保持多样化发展模式,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起仅用了15年就成为了高等教育强国,并以教育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 之一。研究中韩两国大学教育的差异,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韩国首尔市的中央大学与中国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从教学方式、校园管理、课余生活等方面进行类比,分别剖析其教育主体并进行比较。

一、从教育方式看学生主体性差异

大学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中韩两国互有众多留学生,这些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持有两国都认可的文凭、证书,在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两国的友好关系甚至政治互信做出了贡献。不同于留学生,交换生则更多扮演着“友好使节”的角色。同时,交换生作为接受过两种不同国域的教育的特殊群体,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对两国教育方式进行比较。下面从交换生的视角对中韩两国大学教育主体进行比较。

(一)从专业课教学方式看中韩高等教育主体性差异

在中国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学生演示课中,参与的同学均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的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学评价中应包含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指标。在韩国中央大学的基础化学课堂上,能够发现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移,学期刚开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明确表示本学期理论课程的重心在前半学期,而后半学期课程难度则相对有所降低,但需要学生“接管”课堂。期中考试以后,教学形式如期转变,学生开始分组、找资料、做演示,演示内容可以来自于书本也可以自行选择。比起老师的授课大家做的一点也不逊色,“上课”内容包括了图片、资料、实验、视频等,这些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为了完成某些实验学生还向学校提出申请借用实验室和各种仪器,学校在安排老师陪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每节课后还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这些课不仅仅属于教学活动,还被纳入了期末评分,所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与参与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差别。显而易见,在韩国与中国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角色差别很大:在中国,教师即便想方设法改进教学使同学们参与其中,仍难改变“填鸭式”教育模式;而在韩国,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个方面,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应该做到“内容可以商量,规则不能商量”。

(二)由校园管理看中韩高等教育主体性差异

由于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在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立上自然有所差异。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学校主管学生的领导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处根据各种规章制度抓具体工作,院系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科室及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将任务分配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贯彻实施。这种管理模式是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的,管理内容详细,学生管理人员多且机构庞大,但是学生处于被动式管理状态。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应用还不能普及,许多信息统计、汇总、整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赖人力机械完成。而韩国大学里则有所不同,大学主管学生的领导主抓整个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下设学生管理处,负责制定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及招生就业及其日常管理等工作,学生管理处下设学生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学籍管理,以及为学生服务事项,形成由每个学生都充当管理主体的完整的管理系统。韩国大学里的二级学院则设管理科,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各系部仅设置一名助教,管理教学和学生的学籍等日常管理工作,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在中国的校园管理系统中,虽然学生参与比重并不小,但教师仍是管理工作的领导主体,学生在校园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出于从属地位。而在韩国大学,虽然参与校园管理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可以说是“少而精”的,并且管理也更加信息化、现代化。学生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决定管理的具体方案,也能更加便利的随时得到需要的资料。不同的校园管理模式与两国国情的不同密不可分,但中国校园管理仍需在管理主体方面更加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管理体系中“挑大梁”角色。

(三)由课余生活看中韩高等教育主体性差异

在中国,大部分大学生从学期初就一直在努力学习,直到学期末,甚至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毫不夸张地说,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似乎成为了中国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全部奋斗目标。而在韩国,大学生大多数保持了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状态,图书馆和自习室在规定时间开放,而在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里几乎很难看到学生的身影。他们把空闲时间用在学校里开展活动上,而一旦放假便将活动开拓到校外,如组织聚餐、骑行、爬山等,每一次都会增加人生阅历和生活乐趣。当临近学期末时,学校的图书馆和各个自习室会通宵开放,许多同学在自习室通宵自习,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一下,更有一些同学将铺盖带进了图书馆,废寝忘食。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中国大学生由于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过长,他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实属正常;而韩国大学生将课余时间分散到各种活动中,使课余时间过得更加丰富,但临近期末的临时抱佛脚势必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国大学生把近乎全部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使自己的生活尽量简单化,可能导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主观幸福感降低,社会化程度降低,这与大学的教育初衷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韩教育主体成因分析

影响中韩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高中重点与非重点的不同、学校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中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差异、基础教育的教材不同等,两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对教育的整体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中韩两国起点基本相同。1945年,韩国的文盲率与中国相仿,均在78%左右,两国当时经济状况也不相上下。而在51年后的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大大增加,达到37%,这一数字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首次上升为世界第一;而中国这一数字不到5%,位居世界排名下游。差距更加明显的是:在韩国已经扫除文盲,成为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时,中国还有多达2.2亿的文盲。同时,教育投资结构的不同也导致了两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同。与韩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呈“金字塔”结构,而相应的费用支出却呈“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我国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仅有少数人能够接触到的高等教育中,而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数虽然众多,但投入其中的资源较为匮乏,造成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不难发现,中韩教育虽然起点近乎相同,但其发展轨迹和目前达到的高度却大不相同。教育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墨守成规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习惯于将教师放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忽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难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在这样的现状下,中国教育主体倾向于教育者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两国教育的共同点也很多,借鉴韩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是有助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加速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本文进行中外教育制度比较的目的所在。

三、韩国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近年来虽有显著改善,但关乎国家未来的青年教育问题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与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是推动发展中国教育的有效途径。解放思想,积极学习,才能使中国教育现状逐步改善。使教育的主体成为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自己的主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培养知识分子的机构,理应在给予大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学校的主体理应是学生,规章制度是学校最基本的框架,在保证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不能动摇的前提下,只有将“添砖加瓦”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和学校充满活力,成为祖国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韩秉文,王海燕.中韩两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丹东纺专学报,2005,(01).

〔2〕张宏杰.重本还是重末:中韩教育政策之比较[J].党政干部文摘,2005,(08).

〔3〕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课题组.中韩教育比较与启示[J].劳动经济评论,2010,(00).

〔4〕王正惠,蒋平.中韩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04).

〔5〕李琼.中韩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山西青年,2013,(06).

〔6〕黄兴.中韩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教育评论,2012,(01).

〔7〕黄明光,黄博.中韩教育异同点比较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1).

〔8〕蒋平.中、韩两国高等教育发展之比较:趋同与存异[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

〔9〕施晓光.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态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08).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比较中国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在韩国走马观花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