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刍议

2016-05-14熊辉

熊辉

摘 要: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构图范式,散点透视构图、分段式构图是民间剪纸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继承。民间剪纸艺术受创作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构图程式,即满构图、均衡构图、意象构图。传统的构图文化与民间剪纸独特的构图程式,共同建构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构图文化;意象构图;分段式构图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07-03

一、民间剪纸构图的概念及作用

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的剪纸艺术构图应包含点的形态、线的形态、面的形态三种不同元素,剪纸是点、线、面三种不同的造型元素有计划、有目的的拼接。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艺术的精粹,已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构图技巧与文化范式。剪纸构图形式与方法是支撑剪纸画面的理论基础,也是剪纸艺术得以视觉呈现的组合技巧。剪纸构图形成的视觉效果是决定剪纸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领悟剪纸构图文化,才能更清晰地掌握民间剪纸艺术所包涵的文化寓意,才能为传承与制作民间剪纸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二、源起——绘画传统中的构图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其论著《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凡胶清及色彩,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良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人有长短,今既空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这是顾恺之提出的关于山水画构图相关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南齐著名画论家谢赫就受深受顾恺之理论的影响,他在《六法》中就提出“经营位置”学说。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画诀》有谓“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此处的天地正是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1]”。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体后,“经营位置”变得越发重要。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认为:“‘六法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2]他强调经营位置的重要性,认为章法、结构关系到作品各部分的统一,是艺术品的基本条件,应排在第一位。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构图风格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些都是传统绘画中关于构图的论述。由此可见,传统绘画的构图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范式,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民间艺术剪纸也不例外。

三、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分析

民间剪纸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形态构造,呈现出既遵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构图范式,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构图形式。比如,受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影响而形成的散点透视构图的剪纸;受传统绘画分段构图影响,形成的分段构图样式。但是民间剪纸因其生产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程式化的构图,即满构图、均衡式构图、意象构图等形式。这些构图样式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体现了民俗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散点透视构图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表现方法,用以描绘气势恢宏的场景,传达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它可以把不同时间、地点、情节表现在同一时间、空间的画面上,观者可以从一个画面上了解到几个时空中的事件、人物”[3]。散点透视构图有相对自由的表现手法,它表现出一种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效果。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表现的场面宏大,每一个小场景又能独立成画,这就是散点透视的特点。散点透视剪纸构图就是剪纸艺人运用不同的剪纸造型元素,将不同时空、不同故事、不同主体融合在一幅剪纸画面中。这类剪纸作品常用于表现历史题材,如《北京风情系列?白塔寺》、《老鼠嫁女》、《大观园》等既是这类剪纸作品。散点透视构图法更充分地发挥创作者自主表现能力,作品故事性强,适合表达场景复杂、气势宏大的主题。

(二)分段式构图

分段式构图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程式。马王堆汉墓帛画;T形帛画分为三段故事,分别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种不同场景的故事,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分段式绘画构图的雏形。五代时期大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场景转换,让主体人物重复出现,以情节分段,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幅画面上,受众如同看连环画一般。民间剪纸构图不乏分段式构图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已故剪纸工艺大师库淑兰,她的剪纸多表现民间祈福题材,画面充满神秘与怪诞色彩。她的构图方式也称为隔断式构图,“即在一幅作品中进行垂直左右分割、水平上下分割或水平与垂直组合分割的构图形式,这些横竖交错的线框形成了整幅画面分割的框架”[4],并将不同内容的剪纸元素按照一定程式排列在各个框架之中,形成多个小场景,使剪纸整体呈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这就是独特的“库氏构图风格”。她的剪纸作品《生命树》构图分为二段,上段为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象征生机勃勃的生命之神;下段左边一对男女正在面对生命树祈祷,右边是一个虔诚的农夫正在一个庙宇中祈福,寓意真诚的人们在生命之树的护佑下健康成长。分段式剪纸构图便于表现故事情节复杂、持续时间长、场景多变、人物跳跃性大的场面,如《西厢记》、《水浒传》等剪纸作品。

(三)圆满构图

圆满构图的“满”,从字面上理解即为圆满、全部、所有之意,这也是民间剪纸构图的程式化规范。“平面展现、完美求全;要求民间剪纸的各个形象元素都要保持完整,避免重叠、遮挡”[5]。这种构图形式常在单色剪纸中运用,构图方式复杂繁琐。圆满构图,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它是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完美的生活愿景的真实反映。在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创作剪纸成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此外,圆满构图形式与民间剪纸的原始功能有密切关联。在古代,民间剪纸往往与巫术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巫术中,剪纸一般是用来作祈福、祭拜或者求神保佑的礼仪符号,虔诚淳朴的先民用圆满构图的剪纸符号表达功德圆满的巫术祈求。圆满构图,并不止于外形元素上机械的圆满,重要的是形式内涵的圆满,它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初功能的体现。正如民俗学者左汉中所言:“这种圆满不外乎多样性中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统一,所以美的本质在它的形式里,即多样性中的统一里,但它有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宇宙的圆满性。”[6]另外,这种满构图也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关,古朴的哲学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皆有圆缺。同时也受到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影响。正如剪纸《团聚》所示,民间剪纸这种求满求全的构图形式,正是传统朴素美学观的体现。

(四)均衡式构图

均衡即均齐与平衡,均齐又叫对称,是在假定中轴线的两侧或上下安排同形而方向相反构图,同形又同量,呈现完全相等的状态。自然物象中均齐现象随处可见,例如鸟的翅膀、树叶等,均齐在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严肃、规整和静态的美感。均衡是“由倾向于统一的均齐结构与倾向于变化的平衡结构,两者相互抗衡又相互统一,各自扬长避短,在一种构图中以一种骨式结构为主,在均齐中求平衡,或是在平衡中求均齐,均齐是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中是没有绝对完美的均齐,而平衡是现实中的常态,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组成均衡,或者近似均衡的构图,才能使画面和谐而富有生机”[7]。均衡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受道教阴阳哲学思维影响,艺术造型要求阴阳互补、协调,以达到“中和之美”。万物皆有两面性,对称与均衡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另外,对称式的构图形式是由于民间剪纸表现手法的局限性造成的,如要剪纸出一个圆形图案,需将纸章对折后剪出一个半圆图案即可。民间剪纸最大的构图特点就是均衡是构图,如图2所示《喜鹊》,构图上表现出静中有动的特点,虽是比较封闭的椭圆形剪纸,但并不显得呆板。

(五)意象构图

意象构图是指在二维平面内表现出多维的观念形态。民间剪纸艺人多出身社会底层,他们在剪纸创作时,既不顾体积、空间,又没有透视、比例等科学绘图思想,只凭借世代相传的口头经验和自身的悟性任意取舍,自然组合。“为表现自己的想法,民间艺人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维度的平面空间上”[8]。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而表现三维甚至多维的手法称为“多维度意象构图”。

“艺人们不仅能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在一个二维平面内,还能从多个角度空间观察的物象特征综合地呈现在同一个平面内”[9],以表现事物不同时段、不同视角、不同空间的综合构成形态,所以意象构图又称为“时空化构图”。民间剪纸构图也是讲究意象的。所谓意象,即“以意构象,以象寓意”。意象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而是作者“以丰富的主观想象和幻想,有目的、有选择的将客观物象纳入到自己的意念秩序之中,并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创造出超越时间、空间、维度等限制的意念中的形象”[10]。将自己想传达的思想和寓意融合在民间剪纸的构图过程中,这种“意象美学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民间剪纸构图的意象是指剪纸艺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形态,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外之象与主客体融合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11]。

意象构图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比较常见,其实也是有一定程式。如图3《放牧》所示,原本是表现一头牛在吃草,可是民间剪纸艺人就是抓住了牛扭动头吃草这瞬间状态,将牛活灵活现展现出来,在二维的空间中呈现出三维的时空动态效果。意象构图既有程式化的范式,又超越程式化的局限,这是传统艺术构图所无法比拟的,体现了民间剪纸艺术构图的智慧。

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民众的创造。民间剪纸的构图艺术是民俗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解民间剪纸艺术内涵的钥匙。构图是民间剪纸创作的起点,也是解读剪纸艺术的开端,了解剪纸的构图艺对我们解读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

〔2〕刘益之.六法论与中国绘画[J].艺术探索,1989,(02):56.

〔3〕王平.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95.

〔4〕杜杰,王家民.库淑兰剪纸构图艺术特点研究[J].装饰,2012,(08):121.

〔5〕陈竟.中国民俗民间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54.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05.

〔7〕许恩沅.论装饰图案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7-18.

〔8〕周海军.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方式[J].美与时代,2005,(02):47-48.

〔9〕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82-284.

〔10〕陈竟.中国民俗民间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25.

〔11〕苏茹娅.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J].美术研究,2008,(01):114.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