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评议

2016-05-14李菲菲

关键词:世说新语

李菲菲

摘 要:对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体例,历代学者都有过研究和论述。有学者将其体例具体分为补阙、纠缪、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八端,其中尤以补缺、纠缪两者最为重要。本文旨在结合上述八端,对《德行》第四则、第三十则,《政事》第十六则,《文学》第一则、第九十七则,《赏誉》第九十五则,《品藻》第五十一则,《纰漏》第三则进行评议。

关键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89-02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以下简称刘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及李善《〈文选〉注》并称“四大古注”,声誉颇隆,是注家的楷模。刘注为世人所重,原因有二:一为引文丰富,内容浩博;二为体例严谨。前者早有学者论及,并且成果颇丰。本文着重探讨后者。汪耀楠先生在他的《注释学纲要》中将刘注的体例分为补阙、纠缪、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八端,现就此八种体例对《德行》第四则、第三十则,《政事》第十六则,《文学》第一则、第九十七则,《赏誉》第九十五则,《品藻》第五十一则,《纰漏》第三则进行分析。

一、补阙

即凡《世说新语》所不载的或语焉不详的事与人等,刘注都援引他书予以补充,以增见闻。如《德行》第三十则:“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刘注介绍竺道潜其人曰:“僧法深,不知其俗姓,盖衣冠之胤也。道徽高扇,誉播山东。为中州刘公弟子。值永嘉乱,投迹扬土,居止京邑。内持法纲,外允具瞻,弘道之法师也。以业慈清净,而不耐风尘,考室剡县东二百里峁山中,同游十余人,高栖浩然。支道林宗其风范,与高丽道人书,称其德行。年七十有九,终于山中也。”叙其生平甚详,所谓“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者也。又如《政事》第十六则首句:“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刘注于其下引《晋阳秋》所记一事注曰:“侃练核庶事,勤务稼穑,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嫁,家给人足。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营种柳,都尉夏施盗拔武昌郡西门所种。侃后自出,驻车施门,问:“此是武昌西门柳,何以盗之?”施惶怖首状,三军称其明察。又援引《中兴书》上所载一事注云:“侃尝检校佐吏,若得樗蒲博弈之具,投之曰:‘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国戏耳。围棋,尧、舜以教愚子。博弈,纣所造。诸君国器,何以为此?若王事之暇,患邑邑者,文士何不读书?武士何不射弓?谈者无以易也。”此二事注陶侃“性检厉,勤于事”的特征,生动具体。此所谓“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者也。

二、纠谬

凡《世说新语》所载,刘注认为明显有悖于事理,有乖于事实者,皆予以指出、纠正,这是最能体现刘孝标的学学识和治学态度之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于史法绳甚严,对《世说新语》也颇有微词,但对刘注的纠谬却给予肯定,誉之为“正说”。《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刘注“其纠正义庆之纰缪,尤为精核”。刘注纠谬之处,俯拾即是。如《文学》第一则“郑玄在马融门下”条载马融因嫉妒郑玄而欲害之得事情。刘注驳之曰:“马融,海内大儒,被服仁义;郑玄,名列门人,亲传其业,何猜忌而行鸩毒乎?委巷之言,贼夫人之子。”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3年不得见老师,马融只让高足弟子教他,郑玄学成归家时,马融慨叹礼乐东去,此《后汉书》本传亦载:“然马融怕郑玄盛名超过自己,心生妒忌,进而加以追杀之事。”《后汉书》未见记载。刘注谓马融身为大儒,服膺仁义,不可能因猜忌而下毒手,并指出这仅是里巷之传言而已,此说极为合理。从郑玄辞别归家,马融慨叹“礼乐皆东”之语,可知马融对郑玄,只有赞许之意,而无猜忌之心。这就是刘注以情理揆之,驳有悖于事理人情者。

三、备异

凡其他材料有与《世说新语》所载不合者,刘注即将其附于文下,以广异闻,供后人判断取舍。如《文学》第九十七则“袁宏始作《东征赋》”条下,刘注云:《续晋阳秋》曰:“宏为大司马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时桓温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时伏滔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问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二说不同,故详载焉。此文写陶范责问袁宏为何在《东征赋》中没有提及自己的父亲。刘注引《续晋阳秋》则谓桓温责问袁宏为何不提其父桓彝之功,并谓“二说不同,故详载焉”。《晋书》本传则将此二事同时载入传中,先叙桓彝事,后写陶侃事,二说并存。其实二事并不矛盾,可能确有其事,二文中人物不同,文辞各异,即同事异人。

四、论辩

凡《世说新语》所载,刘孝标认为不尽妥当或意犹未尽者,皆申以己说,有所论辩。如《品藻》第五十一则曰,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叔子。”刘注曰:“羊祜德高一世,才经夷险。渊源蒸烛之曜,岂喻日月之明也。”刘注发挥己意,指出殷浩之于羊祜犹如蜡烛之于日月,无法类比,世人之喻,颇为不当。

五、存疑

凡《世说新语》所载,刘孝标对有所怀疑但不能确定,或欲注其事却不知所以者,以“疑”或“未详”存之,以俟后人考证,这充分体现了刘孝标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如《赏誉》第九十五则“许玄度送母”条,刘孝标注云:“《许氏谱》曰:‘玄度母,华轶女也。按《询集》‘询出都迎姊,于路赋诗。《续晋阳秋》亦然。而此言送母,疑缪矣。

六、释典

凡《世说新语》所引故事典实,刘注皆尽可能地原其本事,释其来源,以使后人知其始末,增加了解。如《德行》第四则“李元礼风格秀整”条曰:“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刘注曰:“(1)薛莹《后汉书》曰:‘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抗志清妙,有文武俊才。迁司隶校尉,为党事自杀。(2)《三秦记》曰:‘龙门一名河津,去长安九百里,水悬绝,龟鱼之属莫能上,上则化为龙矣。”

刘注引薛莹《后汉书》谓李膺“抗志清妙,有文武俊才”。他任青州刺史时,守令惧其威名,“多望风弃官”(《后汉书·李膺传》)。为司隶校尉时,宦官无不畏惧,“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出宫”(同上)。为乌桓校尉时,他亲冒矢石,“虏甚惮慑”。为度辽将军时,羌人攻掠边境,“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声震远域”。他曾教授生徒千人,但当樊陵求为门徒时,却坚决不受,后陵果然以阿附宦官而位至太尉。荀爽十二岁即通《春秋》、《论语》,被杜乔誉为“可为人师”(《后汉书·荀爽传》),却为能替李膺驾车而感到荣幸。《后汉书·李膺传》:“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袁山松《后汉书》曰:“李膺言出于口,人莫得违也。有难李君之言者,则乡党非之。李君与人同舆载,则名闻天下。”(《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五)因党锢之祸朝廷要收捕党人时,乡人劝其逃匿,而膺以节义为重,“诣诏狱”,毅然赴死。故薛莹《后汉书》谓其:“为党事自杀。”当时有门徒景顾尚未录入名册,故未受牵连,其父侍御史景毅慨然承认其子与膺为师生,“自表免归,时人义之”(《后汉书·李膺传》)。如此等等,都可见李膺“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并非虚语,无怪后进之士都以登其堂为身登龙门,声望倍增,荣幸无比。

七、梳理

凡《世说新语》所载之文,难以理解者,刘注辄予以疏通条理,使行文及文义得以畅通无碍。如《纰漏》第三则曰:“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两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这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但是,谢仁祖的话却不易理解。刘孝标于其下注之曰:“《大戴礼记·劝学篇》曰:‘蟹二螯八足,非蛇鳝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蔡邕为《劝学章》,取义焉。《尔雅》曰:‘螖蠌小者蟧,即彭蜞也,似蟹而小。今彭蜞小于蟹,而大于彭螖,即《尔雅》所谓螖蠌也。然此三物,皆八足二螯,而状甚相类。蔡谟不精其大小,食而致弊,故谓读《尔雅》不熟也。”

八、别见

凡《世说新语》某则所提之人或事,在其他地方(包括《世说新语》正文和刘注)有较详细的介绍,即注以“别见”或“已见”以省文,前者为在其后将出现的,后者为在其前已出现的。如《文学》第九十七则“袁宏始作《东征赋》”条,刘孝标注“胡奴”时曰:“胡奴,陶范,别见。”在《方正》第五十二则中,刘注曰:“胡奴,陶范小字也。《陶侃别传》曰:‘范字道则,侃第十子也,侃诸子中最知名。历尚书秘书监。何法盛以为第九子。”此即刘注中所言“别见”之处。

刘注基于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基础而又有所超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似孙《纬略》有云:“宋临川王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话为《世说新语》,极为精绝,而犹未为奇也。梁刘孝标注此书,引援详确,有不言之妙。如引汉、魏诸史及子、传、地理之书,皆不必言;只如晋氏一朝及晋诸公别传、谱录、文章凡一百六十六家,皆出于正史之外。记载特详,闻见未接,实为注书之法。”汪耀楠先生将其归结为补阙、纠谬、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等八端,对后人的研究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M].中华书局,2006.

〔3〕朱碧莲.世说新语详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中华书局,1965.

〔5〕汪耀楠.注释学纲要[M].语文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刘知幾何以讥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魏晋士林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