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的泛化现象及原因
2016-05-14季颖超
季颖超
摘 要:“老师”是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的称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词语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已经不再是带有职业内涵的称谓,“老师”一词的语义发生了泛化。文章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老师”称谓的泛化现象和泛化原因。
关键词:语言学;老师;泛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84-02
一、“老师”的语义内涵和语用特点
(一)“老师”的语义内涵
汉代汉语中,“老师”一词与“教师”同义,都是指教育工作者。“老师”一词当称呼语讲时,可在前面加上姓氏,指言语交际中特定的教育工作者,具体形式为:“姓氏+老师”。用于称呼时,即可近指,例如:“李老师,您好!”也可远指,如:“李老师去开会了。”当作称谓语时,表示人的职业和身份,如:“孙云晓说,《拯救男孩》一书是在发出呐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师注意了,前面到悬崖边了!”这里表示职业。再如:“牛顿在科学上发展很快,超过自己的老师时,他的老师巴罗毅然让出自己的位置,推荐牛顿做了数学讲座的教授。”此处“老师”表示身份。用作称谓语时,即可以表示个体,也可以表示教育工作者群体。“老师”虽与“教师”在外延上是等同的,但比“教师”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它暗含了对于对方人品、学识、能力的肯定,包含着尊敬的情感。而“教师”则是中性的,只表示职业的一种,与“医生”、“警察”、“工人”等无异。《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2002)中对“老师”的定义:“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解释“老师”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可以见得,“老师”这个称谓所涵盖的范围大大增加了,“老师”一词出现了泛化现象。
(二)“老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用特点
乍一看,“老师”与“工程师”、“律师”、“医师”等都具有相同的词形结构特点,都是表示具有某种专门职业技能,是从事专门职业的人,仔细分析,可以分析出,“老师”一词有着特殊的语用特点:(1)搭配灵活,可以在“老师”前面加上姓氏、姓名或学科,如:“李老师”、“倪萍老师”、“语文老师”等。(2)感情色彩:“老师”有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内涵,具有褒义的色彩;“工程师”等则不含感情色彩。这些特点,为“老师”一词的使用范围扩大提供了内在基础。
二、泛化现象及原因
(一)“老师”称呼语的泛化
“老师”称呼语泛化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的。
1.交际领域的广泛在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内部较为普遍,表现为对知识分子和学校内教职工的普遍称呼。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文化人,我们常称呼为“老师”。比如:“关于哲学的定义很多,我们老师一辈的冯友兰先生,他曾经说过:‘哲学是什么?……”在学校里,除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称之为“老师”外,有一定地位的行政人员,如党委书记、团委书记等,我们既可以称呼其“姓氏+职务”,也可以称之为“老师”。另外,一些后勤工作人员,如图书馆管理人员等,我们也会称呼为“老师”。对于校园里身份不明确的成年人,出于尊敬,我们也经常称之为“老师”。但对于后勤工作人员如保洁人员等,则不会这样称呼。
2.“老师”的称谓还流行于文艺界、医学界、新闻界等。在这些领域内的年轻人或者资历较浅的人在称呼比他们年长或者资历深的人时常常会选用“老师”作称谓。如一些资历较浅的从事影视业工作的青年人称呼导演为“老师”,刚到医院实习的年轻医师和护士称有经验的前辈为“老师”。例如:“大小S御用造型师小P老师日前访韩接受采访,并拍摄一组写真。”“早在新专辑发布会时,兰兰曾表示在《我是歌手》中非常喜欢黄贯中老师。”这两例中的“老师”的含义明显超出了上面所说的几种义项,前例中的“小P老师”指的是一个年轻的职业造型师,后例中的“黄贯中老师”指的是一个资深歌手和吉他手。可见,“老师”的词义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使用范围,在社会交际中不断泛化,成为一个突破职业、身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的称谓。
3.在不同领域的人在言语交际时,为了表达对对方工作领域及身份的敬意,有时也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往往也会用“老师”作称谓。比如:2013年11月15日杨丽萍携手八大杨家弟子亮相《天天向上》一期中,开场时主持人汪涵说道:“让我们用最真诚的掌声有请民族舞蹈最伟大的舞者——杨丽萍老师以及她的爱徒们!”主持人汪涵与舞者杨丽萍属于不同的文艺领域,因此汪涵用“老师”称呼对方表达了对杨丽萍用生命执着于舞蹈的敬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师”这一称谓已经泛华,它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尽管如此,“老师”作为称谓语扔具有一定的社会阶层性,即仅限于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体力劳动者群体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则较少出现。
(二)泛化的原因
1.词语自身的特征。“老师”称谓本身具有内在的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老师”称谓具备儒雅的精神内核;具有疏离政治的交际功能。“老师”具有为人师表的身份内涵,具有学识和修养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老师”一词具备了温文尔雅的色彩。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褒义的特征。“老师”称谓的政治疏离的交际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泛化现象起作用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由以政治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遍具有疏离政治的心理倾向,“老师”称谓避免了太过正式或太过严肃,也避免了如“同志”等词的政治色彩,这使得“老师”一词替代了“同志”等称谓成为必然。如称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冯友兰老师”,表明词语自身具有儒雅的精神内核和疏离政治的交际功能是“老师”称呼泛化的根本原因。
2.历史文化因素。我国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是传统礼制之一。“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理所应当受到“生”的尊敬。纵观中国历史,老师这一身份除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外的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社会上层的,是令人尊重和敬畏的。正是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使得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要高出其他职业,因此,但凡是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或阅历等高出自己的,都会受到尊重。
3.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等级制度被废除,人与人是平等的关系,各职业一律平等。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老师”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教师作为学生做人和学习知识的引领者,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老师”同其他职业相比也格外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社会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许。除教育事业以外,影视业、新闻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发展就需要老一代有经验和技术的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这些领域中一些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人在传授给新人经验技术的方面,也起到了与“老师”所起到的教育、引领的作用,这就使得“老师”的称谓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例,小P的身份是造型师,这一身份是在新的世纪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具备资深实力的小P作为时尚界的引领者被称呼为“小P老师”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因此,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老师”发生泛化的客观外在原因。
4.个别汉语称呼语的缺失。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变革,涌现出许多新的阶层和职业,社会角色不断增加,人们的交际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人们在同亲属关系以外具有间接关系的人或者同陌生人打交道时,有时缺少恰当、得体的称呼。因此,为了交际的简单得体也为了避免尴尬,以“老师”作为模糊的称呼以弥补汉语称呼语的缺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可见,称呼语的缺失也是“老师”对象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学校从事行政、图书管理、财会等工作的职工,除称他们为“老师”外,也难以找到其他恰当得体的称呼。
5.大众心理因素的影响。语言是供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交际中人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如上例中,如果直接用“小P”显得不够尊重,称呼“造型师小P”或者“小P造型师”又不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称呼为“小P老师”不仅拉近了记者和受采访者的距离,也表现了活动主办方对受采访者的尊重,显示出“小P老师”在业界的权威不同于其他造型师。传统文化的心理取向使大众心理普遍愿意接受“老师”作为称呼语。
“老师”一词的泛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称呼的普遍应用确实为日常的言语交际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师”的泛化现象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老师”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多用来指被人尊重且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较高修养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老师”称呼的使用,否则它将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1,(01).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黄南松.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04).
〔6〕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01).
〔7〕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大学学报(汉文版),2004,(11).
〔8〕扬清,王娥.“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02).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