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比较研究
2016-05-14崔海波
崔海波
摘 要:讲求实际是实事求是和实用主义共同点,但是实事求是思想和实用主义在思想渊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二者的真理观和价值观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理论上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正确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关键词:实事求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6-02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强调“三严三实”,其中“三实”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认为行为、实践是人类谋生的主要手段,开拓、创新才能获取人生幸福,而生活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取成效。从注重实践、讲求实际这一点来看,二者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也有人把种种唯利是图等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行为称之为“实事求是”。对二者加以比较研究,厘清二者关系,有利于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有利于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思想渊源的异同
实事求是吸收中国古代求实精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概括,实用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实证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与西方近代哲学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渊源有两个:其一是中国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思想。实事求是首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现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确立和阐发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渊源一般认为有三个:一是英法等国的经验论传统,实用主义者大多明确承认自己的经验论立场。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对这一理论的阐发。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是按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而实现进化的。实用主义集大成者杜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进化论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实用主义第三个思想渊源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实用主义先驱艾默生(R.W.Emerson,1803-1882)认为唯心主义优于唯物主义,他强调哲学的实际效用,认为对真实的理论的检验就在于看它能否解释各种现象。
二、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异同
实事求是和实用主义都是对既有的观念或理论的突破,都注重实际、注重现实,但二者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照抄苏联经验,不注重中国革命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运用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曾经脱离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照搬照抄苏联经验,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70年代“两个凡是”的观点和其后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也是教条主义思想观念的突出表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又一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伟大成就。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而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工农业大国,从殖民时期起,大量的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移民移居到北美,他们注重实际,反对空谈,讲求实效,开拓进取,抓住机会,努力竞争。实用主义从哲学高度概括了美国人竞争、务实、效用至上等思想观念。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詹姆士认为:“实用主义则决然地将哲学教授们所喜爱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抛在一边,它拒绝了抽象和不充分的东西,拒绝了字面上的解决,拒绝了不好的先验的理由,拒绝了固定的原则、封闭的体系与虚构的绝对和起因,它追求具体和恰当,追求事实,追求行动与力量。”[2]
三、真理观的异同
在真理观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实用主义都反对把现成的理论教条化,强调真理的效用。实事求是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把效用作为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它把“效用”绝对化,认为“有用就是真理。”
实事求是真理观强调效果,讲求实效。但“实事求是”的“是”的基本内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对“是”的认识就是真理。也就是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用主义者片面强调真理的效用,在他们看来,作为真理的概念、理论的真假,完全取决于这些概念或理论的实际效果或者说“兑现价值”。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詹姆士认为:“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5]杜威进一步发挥了詹姆士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德·麦凯·罗蒂继承了实用主义真理观,他认为:“确切地说,‘真这个词仅仅是用来表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信念的一个赞美词,这些信念对我们来说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6]可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实事求是思想的真理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价值观的异同
在价值观方面,二者都把求实、创新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价值标准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实用主义价值观中的价值主体是抽象的个人,实用主义否认价值标准的客观性。
实事求是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的对与不对的标准。”[7]
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中,价值的主体是抽象的个人,而其价值标准则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把追求满足个人信仰、感觉经验需要的成功和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把个人的成功和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实用主义价值观体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摈弃虚无缥缈的幻想、脱离实际的观念、玄而又玄的教条,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务实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必备的基本思想观念。但另一方面,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不能只考虑个体自身的利益,不能把“有用”绝对化,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兼顾他人的、社会的、人类的甚至自然界的利益,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士.詹姆士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6—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7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
〔4〕柏元海.实事求是与詹姆士实用主义比较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5):31.
〔5〕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4—5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