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多方位解读
2016-05-14张兰婷
张兰婷
一、 何为“同”与“异”: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同课异构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中小学校本教研新形式。但是,同课异构是什么,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描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同课异构的概念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字面意义解读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1]。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同一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由同一个教师或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或模式[2]。这一类概念的界定大都围绕着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结构这一基本思想展开论述,是对同课异构较为简单的理解。
2.功用性解读
同课异构是一种校本教研的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有些学者从同课异构这一功用性的角度来对其下定义: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课文中同一课时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授课。观课教师通过对比这些课,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领略“异构”带给人们的视觉、听觉盛宴。同课异构给教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舞台,给观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实现教师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3.“同”、“异”关键字解读
有些学者抓住“同”与“异”,在对这对反义词的对比分析中解读这一术语的内涵。重点分析同课异构的“同”、“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整体把握同课异构的内涵。同课之“课”意指构成课的主要内容,异构之“异”则首先表现在不同的教师对相同内容的不同处理上。抓住“同”、“异”,在对关键字的解读中把握同课异构的核心要点。
4.综合性解读
具体说来,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它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的教学风格,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广泛占用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5]。这一定义不仅让我们了解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同时给出了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模式,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活动。
二、 如何“同”与“异”: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
结合两位教师A、B分别执教不同班级的《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具体分析在文本解读、目标确定、过程开展、效果达成四方面的“同”与“异”。
1.文本解读
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是教师们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不同的教师要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比如教师都选择《质数与合数》这一章节进行课堂教学。内容选定之后,由于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解读不同,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扩展等。同样执教这节课,A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选择讲授内容,不囿于例题的讲解,让学生预习教材上的例题之后,简单总结知识点,重点让学生进行训练和巩固。B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点,所以选择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教材中呈现的例题以及相关的操作步骤。
2.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标,引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同课异构活动中,秉持学生发展优先的相同理念,不同的教师依据自身条件、学生特点、教学情境等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A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思维发散与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奇偶数,让大家对除0以外的自然数进行不同的分类,同时将以前所学的知识与质数、合数融会贯通在一起,通过数字游戏,综合考察学生们对各种数的类型的掌握。课堂教学时大都在进行这种相关知识的拓展训练。B教师的目标更倾向于知识的习得,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通过展示学生完成的任务单来总结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新知,这个环节要占据本节课一半的时间。
3.过程开展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体现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开门见山导入、情境导入、对话导入等。具体到《质数与合数》中,A教师让学生课下预习新知识,课上采用交流分享新知的方式进行导课。B教师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学习新知环节,A教师作为引导者,将学生课下预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同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解答。B教师则通过讲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点,详细展开做题步骤,让学生学会解题。巩固新知阶段,A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知识,灵活迁移,通过数字游戏,综合考察学生们对各种数的类型的掌握。接着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寻找100以内的质数,教师在此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简便查找。B教师让学生一起交流寻找100以内的质数,同时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反馈总结环节,A教师以哥德巴赫猜想收尾;B教师则进一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们交流收获。
4.效果达成
衡量教学效果需要反观教学目标,即这节课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A教师落脚于学生思维训练的获得,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会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思维发散。B教师落脚于具体知识习得,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会了区分质数和合数,并学会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类。
三、 反思“同”与“异”:同课异构的本质探寻
1.异中有同
(1)同一文本
文本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时,教师要选取相同的文本。这一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文本自身的呈现是客观的,具体到同课异构的文本,即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同课异构活动开展时,教师采用的是同一本教科书中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依附于教材的客观存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前提。
(2)同一理念
理念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之所在。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时,内在的价值追寻是一致的,都是在忠实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发展。比如A教师立足于学生思维训练,B教师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但二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即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理念立意系统的统一,也体现了较为深刻的课程观,即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让步。如果说文本的统一是载体、是外壳、是教学的起点,那么理念的内在统一则是核心、是灵魂,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2.同中有异
(1)不同的文本解读
面对相同的文本,由于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掌握不同,加之教师的认知风格、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各异,同一文本在教师眼里所折射出的知识要点、教学重难点也会有所差异。教师依据自身理解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虽说是同样的文本,但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删减,同时依据自身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基于教师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情境,所以也会有所不同,既有传统的板书,也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理解选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2)不同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指出,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并不要求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A教师的教学中,因学生大都掌握了基础知识,这时候就没必要过分强调知识目标,转而强调学生的思维发展。B教师针对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将目标重点放在知识领域。二者虽然目标侧重点不同,但都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视角审视三维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因为所谓的三维目标强调的是教学的统一性以及连续性,而非一节课让学生必须在三方面都获得发展。从这个意义出发,在同一理念的指导下,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学目标设定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需求以及课的性质可以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在一节课中选择重要的一维目标去落实,也可以以其中的一维目标为抓手,从而带动其他两维目标的落实。
(3)不同的过程展开
教学过程的不同体现在教师导课、新知传授、巩固练习、反馈总结等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教学条件、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教师的个性不同,决定了其语音、语调、节奏的差异。总结反馈时,有的教师善于自己提炼关键点,有的教师侧重于学生表述,分享心得。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也成为教师教学过程的鲜明特色。
(4)不同的效果达成
教学中的效果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同一节课,教师的目标定位不同,学生的收获也存在差异。衡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最基本的在于学生学有所得。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收获了基础知识,有的思维得到训练,有的情感得到陶冶,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刻把握,确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目标与结果具有对应性。同课异构中,不同的教师选取目标可能存在差异,最终达成的效果也有所差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进步。
综上,同课异构是教师依据自身特点、学生情况等选取不同的路径从同一文本出发达成同一理念归宿的活动。这一教学活动给了教师极大的自由与创造空间,教师如若充分地了解同课异构这一本质,在今后的教学中必能大胆创新,创造出更多元的课堂精彩瞬间。
参考文献
[1] 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2] 吴孝钱.基于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3] 薄伟英.同课异构:有关“同”与“异”的朴素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