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秧田式”座位编排的标签效应
2016-05-14姚晓璐田宗友
姚晓璐 田宗友
小学班级座位编排有很多种方式,如马蹄式、圆圈式、分组式、秧田式,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秧田式,而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往往容易导致标签效应的产生。
一、 “秧田式”是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通行方式
通过走访调研,笔者发现“秧田式”是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主要采用的座位编排模式。
1.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的依据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班级座位编排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学生的身高、视力、听力等基本生理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主要依据则是学生的成绩,老师们基本上是按照学生的成绩由高到低来进行座位编排。一般是成绩好的学生坐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坐在教室的边缘地区或者后排。
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坐在前四排的小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坐在后三排的学生。就性别而言,女生普遍纪律好、成绩高,女生总人数的72%坐在前四排,28%坐在第五排至第七排;男生当中纪律较女生差、成绩较女生低的,有28%坐在前四排,其余72%坐在第五排到第七排。由此可见,成绩是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的主要依据。
2.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的目的
班级座位的客观价值决定了在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座位成了一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学生、老师、家长争夺、追逐和博弈。在当前的考试制度、教师评价机制及学校竞争机制的影响下,为了使学生们取得良好的成绩,教师就必须使座位这种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座位以最大的编排优势帮助学生群体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班级座位的编排方面也就形成了座位的“黄金区”、“冷漠区”和“监控区”[1]。这些区域被老师安排上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坐在“黄金区”,爱调皮的学生被安排在“监控区”,而那些成绩不突出且又听话的学生则被老师放置在“冷漠区”。
3.“秧田式”座位的具体编排模式
“秧田式”座位编排模式也称为“直线型空间排列”的座位编排模式,是班级授课制中最常采用的座位编排形式,在大班额教学中通常采用。在“秧田式”座位编排模式中教师占据了讲桌、讲台以及黑板形成的中心位置,处于整个教室中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全体学生横成行纵成列,每个人左肩临右肩、前额对后脑,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而坐,形状犹如秧田一般[2]。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的座位是较为固定的,且视线和交流空间也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上课以听为主,缺乏应有的交流和互动。“秧田式”座位编排模式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来编排座位,不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学生被固定在具有“标签色彩”的座位上之后,很容易被他人贴上相应的标签。
二、 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的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人们一旦被贴上标签,其内心就会受到影响。无论标签是好是坏,它都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产生强烈的影响作用,进而使个体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3]。由此可知,“标签”既有可能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自我暗示,最终使行为主体在自我认识和行为上都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在班级座位的编排方面,由于座位资源的有限性,不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他们早已在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内心深处对班级座位做出了优差的区别,坐在具有不同意义的座位上的学生也被贴上相应的“标签”。单纯的座位被贴上标签之后,就被赋予了很多超出座位本身的意义,对相应座位上的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也会使老师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这样的座位编排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学生甚至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固化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尊敬师长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固化,导致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4]。在学生心目中老师高高在上,自己无半分质疑的权利,而教师也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存在,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监控者的位置。“标签座位”的排列加固了这种不平等,老师只关注黄金区域的学生;而那些成绩中等、性格又腼腆的学生,或许由于害羞,或者害怕被老师批评,不敢太多参与到班级的课堂活动中,再加上班级座位的“标签效应”,就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等生的边缘化;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则把他们安排到班级的最后或者讲台的两边,相当于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在师生关系中更加不受关注。
2.导致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平等
班级座位二、三、四排的中间位置是相对于讲台最黄金的地带。坐在这里听得清,看得清,还能和老师有眼神的交流。教师让学生按照“标签”对号入座,成绩好的学生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成绩一般的学生坐在教室的边缘,成绩差的学生则坐在班级的后排,这就直接导致了上课的时候教师对着某些学生讲,而忽视了另一些学生。同时,这样的座位编排方式也会加固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标签”印象,老师自然更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造成老师在语言和行为上的不平等。批评监控区的学生;漠视边缘区的学生;表扬黄金区的学生,甚至在动作上为他们鼓掌、竖起大拇指……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导致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公平,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当一个学生被老师贴上“标签”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做出与标签内容相一致的行为。本该活泼开朗的孩子,也许会由于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而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学生的创造力也会为“标签”扼杀。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而不是被过早地下结论,被束缚在老师自以为的框架中。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家也认为:“鼓励是人们的营养剂,它像食物一样可以适时提供不可或缺的养分。”由此可见鼓励的重要性,只有多鼓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4.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老师根据“标签座位”让学生对号入座,只照顾一少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的感受,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仇恨心理。对于那些内向的中等生来说,老师的这种优待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的心理。有人说:“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他的漠视。当老师无视孩子的存在,无视他的成功失败,那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灵伤害。”对于差生来说,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他们,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同样也表明了老师对这些学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让学生感到屈辱,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自信。
此外,座位安排作为班主任的一项权力,在家长和学生的争夺下,极有可能进入“竞标”的行列[5]。这种“腐败”看似微小,但是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很多行为都是从师长那里模仿而来的孩子们来说,这种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如果“标签座位”这种现状不加以改善,一旦学生的心灵世界被玷污,那我们的明天绝无希望可言。
三、 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标签效应的机制分析
标签效应就是一种符号效应,在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模式中,每一个座位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座位就是一个符号。通过分析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标签效应的产生机理,可以加深对这一座位编排模式的认识,进而为小学座位编排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1.“标签座位”导向他人对学生的认识
对某类人持有一种固定的看法,并且以此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刻板印象为:“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由于各种环境及经验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很容易把某类人归结到一起,对他们产生既定的、持续性的、带有偏差色彩的社会刻板印象[6]。谈到医生,人们会想到救死扶伤;谈到老师,人们会想到有文化、有学识、教书育人;谈到学生,成绩好的就被人们认为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认为是坏学生。于是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学生安排在相应的“符号座位”上。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就等于给其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就意味着学生的脸上贴了一个“优等生”的标签,他们的成绩必定是最好的;坐在最后或者角落上,就等于在学生脸上贴了一个“差生”的标签,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也会明显差于“优等生”。由此,当学生坐在不同的“标签座位”上之后,其周围的老师、家长乃至同学就会对这个座位上的学生产生有差别的认识和评价。
2.被导向后的他人观点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还未完全成熟,不能准确地评价和定位自己。他们的自我认知、辨别和评价能力更多的依赖于周围的老师、家长和同学。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像是一面反映自我的“镜子”,人们通过他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自己对于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反应来不断地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7]。因此,在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模式中,随着周围人对于被贴上相应“标签”的同学的评价的变化,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影响:“我”坐在哪里就意味着我是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也会随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3.他人看法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结论指出,教师关于学生智力潜力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大影响,并且认为,暗示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8]。因此,对于认识尚未发展完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受到自己所崇拜的老师、家长和自己所信赖的同学的暗示的影响。被贴上“优生”的标签,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但是若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学生或许会感到羞耻,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且由此很可能导致学生采取一种无声的反抗,甚至破罐子破摔,比如学生可能更调皮捣蛋,不让班级有安宁之日。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制止,继续演化下去,教师对“优生”与“差生”的态度会逐渐产生明显的分化,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班级座位的编排看似小事,但是对于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成长的学生来说,不当的班级座位编排很有可能对学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伤害。温斯坦曾这样说过:“没有一种座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班级、所有学习场所和所有人。”在当今新课改实施的形势下,班级座位编排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灵活性,要用“权变”的思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班级座位编排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多功能”座位之殇[J].中国德育,2013(12).
[2] 陈广慧.论秧田型座位安排形式[J].现代教育论丛,2011(9).
[3] 陈曦.公平视角下考察小学班级里特殊座位的设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4] 肖振南.班级治理:以“平等”和“对话”重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5] 冯东.学生座位结构的价值取向与理性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6(4).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杨昌永,郑淮.教育社会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