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5-14李健宏
李健宏
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一直发展缓慢,虽然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建立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体系,但一直未形成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发展体系。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协会的测算,目前我国废旧衣物的再利用率不足10%。这些废旧纺织品如能得到回收利用,可减少8 0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即将发布的《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则将建立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体系确定为纺织工业“十三五”的发展重点。本文将以临沂手套产业为例探讨再生资源行业如何突破困境,获得持续发展。
一、临沂手套纱产业发展概况
山东临沂的手套产业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方面走在前列,所使用原料以废旧纺织品为主,每年使用近30万t废旧纺织品,再加工纤维主要用于纺手套纱。依托发达的商贸物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临沂的手套纱产业已成为拥有生产手套纱生产厂100多家,日产手套纱800 t左右、劳保手套1 600万副左右,形成年产值15亿元左右的规模产业。临沂市的手套纱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2/3以上,市场上有“全国手套纱看临沂”的说法。
目前,临沂手套纱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大部分相关企业虽苦苦支撑,但几乎无利润可言。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产业层面分析
手套纱生产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条生产线投资200多万元即可。小的企业有 2 ~ 3条生产线,大的企业有十几条生产线。加工设备以国产设备为主,产量较大,品质一般。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也低。手套纱一般都不是纯棉纱,主要原因是原料不好控制。一是由于废旧纺织品的来源比较复杂,二是加工企业为了提高纱线的断裂强度,在原料中掺入10% ~ 20%的涤纶来改善纱线强力水平。因此手套纱无相应的国家或者行业产品标准。现在大部分手套纱企业采用的标准为纺织行业标准FZ/T 12001《转杯纺棉本色纱》,产品等级一般为最低等 —— 二等品。尽管按照最低等级,但依据此标准检验,手套纱的合格率仍然较低,比如单纱断裂强力普遍不足。二等品要求线密度在“60.1 ~ 89.0 tex”的纱线的单纱断裂强力不低于9.5 cN/ tex。但临沂市纤维检验所检测中心提供的近几年的检测数据显示,纱线的单纱断裂强力的合格率为31%,部分样品的强力仅在5.0 cN/tex左右。这样的产品质量造成了手套纱的应用单一,仅供织手套使用。
手套生产企业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这部分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资金薄弱、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处于低水平、低效率、低质量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产业整体形象。
2.原料紧缺致使价格上升
手套纱按原料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再加工棉纱,一种是原棉纱。临沂的手套纱以再加工棉纱为主,约占总量的80%。再加工棉纱原料主要是开松棉。所谓的“开松棉”,是指纺织服装的下脚料和废旧服装,经过挑拣、漂白、斩碎、开松,最后形成的絮状纤维。原棉纱原料主要是落棉。落棉是从开清棉机或梳棉机、精梳机分离出的落棉,主要有统破籽、地弄花、车肚花、抄斩花和精梳落棉等。开松棉加工者绝大部分为无证小窝点,采用氯漂等工艺,产生的废液、粉尘、废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近几年质监、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大了对漂白行业的打击力度,取缔了绝大部分开松棉加工点。现在的开松棉主要从河北省等外地购进,价格比本地生产的要高一些。
3.需求不足
由于目前经济形势低迷,国内外市场对劳保手套的需求大幅降低。手套纱作为原料,需求也跟着大幅降低。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优胜劣汰还将继续,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措施及建议
面对困境,临沂手套产业应着手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建设手套纱园区和产业基地,同时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 制定相关产品标准
手套纱由于原料的特殊性,一直没有相关的产品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FZ/T 12001《转杯纺棉本色纱》针对纯棉纱制定,而非再加工纤维的手套纱。再加工纤维手套纱的原料因为经过多次处理,单纱断裂强力大大降低。为了弥补单纱断裂强力的缺陷,一方面在原料中掺入部分化纤,另一方面提高纱线号数,以便符合织造手套的要求。即便如此,按这个标准检验,手套纱的合格率也极低。这种情况既不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也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什么是标准?根据GB/T 20000.1 —2002规定: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并有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就是标准。所谓产品标准是指对产品结构性能、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它可以规定一个产品或同一系列产品应满足的要求,以确定其对用途的适应性。产品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出厂检验、贸易(交货)的依据。企业生产能力再强、技术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依据而盲目生产,其产品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为不了解该产品的结构性能、规格、质量要求,也就很难生产出优质产品。目前少部分临沂手套纱生产企业制定有自己的企业标准,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发挥产品标准的作用。为了加强企业产品标准的管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建议制定和出台手套纱相关的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
2. 强化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
再加工纺织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已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并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国家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协助查找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引导企业走规范化生产道路。
手套纱作为半成品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3月1日实施的DB 37/T1761 — 2010《再加工纤维制品通用安全技术要求》对手套纱提出了安全要求:余氯≤80 mg/kg;氯苯和氯化甲苯≤1.0 mg/kg;其他安全性指标应符合GB 18401的要求。这对加强再加工纤维制品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标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其主要针对氯漂处理的再加工纤维制品,而现在许多废旧纺织品的处理采用酸液处理等方式进行漂白褪色处理,因此用该标准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将于2016年9月1日实施的GB/T 32479 — 2016《再加工纤维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对再加工纤维的安全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是一个事关安全的标准,却是一个推荐性标准,标准的监管效力大为降低。建议制定相应的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或相关的法规条例,以便对手套纱等再加工纤维制品进行有效监管。质量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再加工纤维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年度监督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和进度,加大纤维制品中涉及人体健康重要项目的监督抽查力度,严查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3. 加强监督,推动技术革新
再加工纺织品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从业人数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扶持和引导,除弊兴利,引领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