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科研创新的第一要素
2016-05-14
7月31日晚,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亮出多项“松绑+激励”举措升级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管理权限,旨在推动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转变,将“人围绕着经费转”,转变为“经费以人为核心”,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人们期待,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国的科研生产力能够进一步得到解放,科研创新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科研经费过于注重硬件设备投入,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反观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其经费管理已完全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经费管理总体上呈现出简约、精细、有条不紊的特点。一方面,在政策和制度上,呈现出明确、可操作特点,且更加人性化,特别是在支出预算方面,没有非常严格限制的支出类别,只要与研发明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另一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信用体系,这些国家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已建立了诚信为本的模式。如美国研究型大学秉承学术治理的原则,从鼓励学术研究、规约学术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渐构建起了以学术为先导、恪守法律规约、讲求科研诚信等内容为特征的科研管理理念。
现阶段而言,世界上尚无“最好的”、“统一的”科研管理体系或资源配置方式,只能说某种体系或方式可能更适合该国国情和体制特点。因此,如果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科研架构或管理体系,而置本国国情和社会体制于不顾,极有可能无功而返或最终流于形式。
习近平主席不久前指出,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不论在科研实力还是科研氛围上,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从粗放型的科技大国到以质取胜的科技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须吸纳科研发达国家有借鉴价值的体制性、制度性建设经验,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良好的科研氛围,构建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只有合理的制度和健康的氛围,才能助我们的科研走上健康发展、以质取胜的可持续轨道,促进学术市场走向繁荣。
科研活动中,人是最大的生产力,优秀的科研成果总是与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或科研团队结合在一起。通过体制改革、机制优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在自发、自由、自律的科研环境下,真正实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