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麦客

2016-05-14徐祯霞

关键词:割麦主人家收割机

徐祯霞

子熟了,令我想起了麦客,那些活动在关中平原上的麦客,曾经是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道最夺目的风景,可是随着收割机的大量出现,他们已经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出,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为一道历史的缩影……

甘肃、商洛以及安康地区的人们,便是这些麦客中的主力军,关中平原光照时间长,所以麦子就成熟得早,而高山地带,光照时间短,麦子就成熟得晚,他们算着麦黄的时差,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

每年的五月底至六月初,关中的麦子渐次金黄,麦客们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行囊,准备外出割麦,家人给他们准备好铺盖和干粮,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把锋利的镰刀,这是他们出门挣钱的工具,能不能赚下钱,就看有没有一把好镰刀,刀利落,割起麦子来就轻松,而且能赶得出活儿。因为他们在给雇主家割麦的时候,往往是以亩数来计工钱的。在算好的时间,他们拎着行李就上路了,从东向西一路割去。

他们来到麦熟的村庄,等待着被雇,找到了活儿,麦客就扛着行李跟雇主走了,雇主将他们带到自己的田地边,在指定的麦田里,收割成片的麦子。

六月的关中平原,四点多钟天就亮了,麦客们在微弱的光影中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他们在黎明的天空中快速地挥舞着镰刀,麦子在镰刀的嚓嚓声中纷纷地倒地,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割下了一大片的麦子。对于麦客,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累,只是在汗水漫过脸颊的时候,取下脖子上的毛巾擦把脸,然后又搭在脖子上,继续俯身割麦,他们挥洒着汗水在收割麦子的同时也收获希望。

为了赶时间,吃饭多会由主人家送到田地问,他们就蹲在田间地头,三下两下将饭扒拉完,搁下碗,顾不上歇息,又拾起了镰刀,看着那一片片在他们手中倒下的麦子,他们的脸上就会浮现出满意的笑容,作为麦客,他们的全部希望都在麦田里,能割麦子就能多赚钱,每一个出门的麦客都希望自己回去时口袋能多装一点钱,不让自己失望,也不让家人的希望落空。

中午的太阳像火一样炙烤大地,空旷的关中平原就无遮无拦地暴露在火辣辣的太阳之下,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也烘烤着麦客汗流浃背的身体,高温熏蒸出来的汗液令他们的衣服和身体粘在一起,像被雨淋过一样湿漉漉的难受,更糟糕的是,还有那些蚊虫,嗅着他们的汗味相继而来,一两个他们是懒得理会的,多了,痒得他们难受,他们不得不取下头顶上的旧草帽使劲地扇两下将它们赶走,这些讨厌的小蚊虫被赶走了,一会就又飞来了,无可奈何的麦客只好顶着被它们叮咬的困扰继续割自己的麦,一天下来,麦客身上裸露的地方就会有一个一个的小红点,奇痒无比,但这些他们都得忍受,因为他们是麦客。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疲惫不已,麦客匆匆地用过晚饭,倒头便能呼呼大睡。对于麦客,主人家一般是不提供住宿的地方的,他们会在主人家的屋檐下,或者是废旧的棚屋里,将自己所带的铺盖卷摊开,席地而眠,一会儿便发出了“呼呼”的鼾声……

如今,现代化的收割机代替了麦客们的原始劳动,麦客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路过金灿灿的麦田,仍会不自觉地想起麦客们弯腰挥镰割麦的场景,而那已经成了逝去的记忆,眼前的收割机和那些麦客们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

曾经的麦客已然远去,如今的他们,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更好地生活着!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6月17日,有删节)

亮点品味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有“三”:一是精于立意,作者精心选择了麦客这一特殊的人群作为写作的对象,“凡文以意为主”,作者借写麦客们的生活来歌颂劳动是光荣的这一主旨,本文的“意旨”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作者凭着自己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使读者感到其中洋溢着的意味。麦客就是一位来自现实生活的典型人物,作者塑造他们旨在宣扬劳动创造生活的积极意义,追求人性的朴实与美好。二是本文线索清晰,自然串起了全文。线索即“麦客”这样的人物,它串起了整个事件,串起了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使本文的开阔意境、时代精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统一。三是情感真挚,本文描写了麦客们真实的生活,演绎出了苦与乐的交织、幸福与奋斗的交融,组成了这一曲凡人的苦乐年华交响乐,弹奏出感动人心的奋斗历程。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麦客们朴实的感情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他用语朴素,自然叙事,不但使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而且使文章具有时代性、历史厚重感与文学底蕴。

猜你喜欢

割麦主人家收割机
勤快狗和懒惰猫
好桶与破桶
割麦客
收割机
收割机维修与保养的方法研究
联合收割机常见故障排除
楚雄书(外二首)
未来的收割机
《花乱开》
郁金香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