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在木艺,自在山林

2016-05-14喻弢金爽

建筑技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木结构木材展厅

喻弢 金爽

喻弢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三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参与建成的项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馆、安阳殷墟博物馆、西山艺术工坊、中间建筑AF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等。

金爽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三工作室建筑师。主要参与建成的项目有:从化明月山溪高级住宅区、清远狮子湖阿拉伯会议酒店、北京谷泉会议中心中信金陵酒店、中间建筑AF区、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等。

每次因项目出差而穿梭在“上海-张家港-长兴”三地之间,一路上的江南风景总能使我的身心从都市快节奏中渐渐放松下来。金港的香山、太湖的烟波、长兴的梅林,这些透着灵气的风景,在潜移默化中向我们描述着:在这块江南灵秀之地,设计房子应该有的气质。

源起

张家港木艺术展示馆项目是在2013年收到的设计委托,我们面对的是两个“甲方”:项目的发起者和委托方张家港金港保税区政府;主要展品的提供方古木收藏家吴晓红先生。

设计委托方金港保税区政府管理着保税区内全国最大的水运进口集散地和木材交易基地。他们希望在当地的著名景点香山旅游风景区的复兴规划中,为市民引入一个认识木材、展示木材的公共设施,以科教普及、艺展交流的形式充分发掘张家港城市特色中与木材息息相关的文化渊源,促进由木材产业到木艺术的文化转型,带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吴晓红先生则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主业梅花种植,痴迷于古木收藏,其收藏数量和质量在业内首屈一指。除了在上海、湖州有为他的藏品专设的展馆外,更多的“宝贝”都沉睡在其长兴老家的梅林仓库中,这也是他之所以和金港保税区合作建设木艺馆的原因。面对自己海量的收藏,吴老先生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着它们的珍奇之处和未来展览时应有的姿态和环境,那份专注和投入在让我们在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感动于这位古稀老人的古木情怀。

选址

项目的选址在香山南侧山脚下,这里属于未来扩大后的公园景区范围,第一次看现场时呈现在眼前的还是一片广袤的农田、苗圃和木材堆场。面朝不远处香山舒缓的南麓,业主问我们对于选址有何想法,出于建筑师对自然地貌本能的亲近,我们笃定地把用地选定在靠近山谷的坡脚下,投入这山岚的怀抱中。然而走近一看,虽是山脚,却仍是平整的木材堆场,巨大的原木摞得层层叠叠,想象中的生动坡地并没有出现,显然这里早就经过人为的平整,郁郁葱葱的坡脚与杂草丛生的堆场边界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崖带。这个由憧憬到失望的过程,后来反倒引出了我们对于“等高线”这一意外缺席的山地主题元素的更多关注。

布局

木艺馆的展示内容是主体,业主对此早有想法:展厅按展陈主题不同,分为“木之源”、“木之艺”、“木之器”、“木之香”四部分。“木之源”展区以森林和木材科普为主;“木之艺”展区则展示各类天然古木,吴先生的藏品就是这一部分;“木之器”展区主要展示人类在木材利用方面的成就和各类木质具物;“木之香”则根据木材气味不同,分为数个“香室”,展现天然或人工的各类木香。

树木发生于自然、成材于自然,天然的木艺术更是未经任何人工雕琢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因而木艺馆的设计主旨也应是体现木艺“源自自然”的主体属性,体现木艺馆“身处公园中”的环境主题。通过这座建筑在向游人科普木材知识和展示木艺的同时,也为游人带来身处自然、放松身心的观展体验。

相对于宽绰的场地选择,不足2万m2的建筑规模实在是很小。而既然选择了坐落于山谷,就也留下了由城市道路到建筑入口近500m的环境纵深,这个纵深方向正好用来铺陈“城市—公园—建筑—山麓”的纵深序列,让人们能穿越前区的室外庭院,身处自然,经历身心沉淀后再进入建筑,从而完成环境角色的转换,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为了这一过程,馆前区的景观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地形塑造、水系整理和植物造景,营造游园氛围的自然幽深;木艺馆则藏匿于庭园尽头,背倚香山,柳暗花明,等待着游客的抵足。

要在第一眼就给人以建筑与山势浑然一体的印象,需要在整体形态上下足功夫。最终,我们选择的建筑形态是数个不规则曲线形状的平屋面,它们在平面形态上能给人以某种动态的“不确定感”,犹如几汪水面,在香山脚下高低错落,水平向地“蔓延铺开”,覆盖着几个分离的主题展厅。建筑主体很自然地被化整为零,它们彼此在形体上脱离,通过室外庭院相衔接。树木、溪流穿插其中,消解了室内外的隔阂,颠覆了人们“在房子里看展览”的固有观念。如果只看布局,从城市一侧或从山顶一侧远望,木艺馆更像是一处村庄聚落,无拘无束,自在地散落在树丛中,与世无争。

筑墙

为了去除建筑的封闭感,同时最大程度地体现体量的“轻”,展厅的外立面在观景方向上均由连续的玻璃幕墙构成,建筑构件最大程度地消隐到幕后,无论室内或室外,置于展厅中的木艺展品和长于自然中的树木都会同时被观者收入眼中,相映成趣,四季更替,呈现这个物种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万千姿态。

接下来要解决展厅的支撑问题。这时我们就想到了场地内意外缺失的“等高线”。自然环境是设计之本,自然环境中的特征元素更是难得,它们理应在完成后的场景中被描述和补充。作为展厅内竖向支撑结构的展墙,担负着支撑屋顶和划分空间的职能,而顺应山体走势的等高曲线形式,显然是展墙系统再合适不过的平面形态了,它们和原本就存在“断层”的环境形成默契的互补,同时给整个展厅空间带入清晰的结构逻辑。石砌的外观赋予建筑质朴的厚重感,石墙和玻璃在空间中蜿蜒游走,“轻与重”在角落里不期而遇,生动而自然。

为了容纳吴先生的一些特殊藏品和超大超高尺寸展品,数个竖向筒状结构的圆厅穿插入一层高的展厅空间中,和空间中的展墙共同构成了建筑的结构体系。这个体系自由开放,流畅而富于变化。展墙使得空间有了流水般的曲线形态,圆厅就像流水中的磐石,调节着这曲线的节奏,一切空间中的元素都以一种自然自在的状态呈现。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空间的平面形状竟然恰好与我们在项目调研中于显微镜里看到的木材组织微观结构相暗合,也许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们追求的自然自在的建筑状态,是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吧。

举架

木结构应该是这个场景中压轴出现的重要角色。作为木艺馆观展起点的入口门厅,其实就是一座相对独立的木构建筑。柔韧延展的木构形式掩映林中,轻盈地落于地面,盖住下方的玻璃门厅和入口处高大的古木树干,木结构本身就仿若森林中的一组树木或藤蔓,又或在诉说自然中生命的神奇张力,吸引游客走入丛林。

建筑中彼此分离的各个展厅之间是提示下一个展示主题的室外庭院。这里是展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木结构展现的舞台了。引入构筑物的意义在于衔接动线,并提供遮雨避日的室外场所。在这里,木构件被赋予各种柔软的形态,仿若一组大型的木构艺术品,不规则的肌理图形,轻盈飘逸的优雅姿态,小到根茎、叶脉,大到宫殿和森林,诉说着木艺术的诗意。晴朗的日子能在这里享受山林中的斑驳阳光,下雨天也能在这里信步闲庭,听雨打浮萍。

展厅最尽端的“木之香”部分,作为木香展示的同时,也是接待会客的场所,被安排在山谷中的最深处,独处一隅,幽然而得天趣。外侧可由独立的车道抵达,馆内则与其他展厅部分用室外的木艺花园分隔开,花园的地面与后山的坡地相连,一侧有石墙和石阶拾级而上,几个独立的香室以指状的形式渗透到山林中,在每个香室的外立面上,竖向的菱形木构架形成向上开口的圆形编织体,是结构也是外墙,如镂空的香薰,静静地把这幽香散布于整座香山深处。

这五组各不相同的木结构构筑,都嵌入到这座不大的木艺馆中,原本一直担心会显得凌乱,然而设计效果还不错,所有的木结构都透着自然的变化,又受控于数理的规律,在展厅的各个节点处表现出浮游于空气中的那种轻盈和柔软,这些共同的特质保证了它们的和谐相处。而这些空间氛围与特点肯定不是沉重的混凝土所能表现的,用钢结构又太过坚硬冰冷,还是用木材最为恰当——自然、温暖、柔韧,其刚度、稳定性、截面尺度,都刚刚好。

未完成的遗憾

设计到这里,感觉一切因素都刚刚就位,接下来应该是多处的深化和衔接工作。对于这座小小的木艺馆,花的心思可一点都不少,每个系统、每处交接、每种做法、每组尺寸,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对于一切可能性都不避难度地去尝试,都是为了建筑最后呈现时的那种轻松气质——流动、通透和聚落感。希望一切都在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性中去自然呈现,达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在平静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百转千回的心思,但这恰恰是设计师最难把握和实现的。就像妹岛的作品,在平静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百转千回的心思。设计师唯有亲身经历,才知个中辛苦。

另外,在这个项目中,“木”是展示主题,以木结构形式展现树木的特质,恰恰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但是在形态设计上,要让木材完成此“本色出演”可并非易事:木构筑物中有大尺度的悬挑形式,用来表现大树的阴翳避日;有向上的束状结构,以较小截面的杆件形成集束并共同作用完成对上部展开体的支撑,以表达植物的蔓延生长,平滑弯曲的木梁是遮阳体更是支撑体,从高处的屋面一直蜿蜒伸展到林中的地面……所有这些形态,在模拟树木自然形态的同时,在尺度上还有所放大,还需考虑木材的耐候防腐,等等。这一个个问题,对于以集成材为主的木结构本身来说,可一点都不简单。木结构深化设计显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项目进行到初步设计结束,正好是木结构深化设计工作的启动点,为了接下来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特别邀请了专业的木结构设计团队——加拿大Fast+Epp事务所。为了这一次全面涉足木结构设计的合作,我们共同筹划了很久,希望能在木结构建筑领域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作品。因为目前国内在中大型公共建筑中引入木结构的做法还鲜有尝试,令人期待。

然而遗憾的是,2014年8月,恰恰在即将启动木艺馆的施工图设计的时候,项目因为业主的原因停了下来,木结构的深化设计也一直搁置到现在。吴先生的古木宝贝还要沉睡在仓库里,我们努力设计的心血还得停留在纸面上。作为建筑师,这种未完成的遗憾也还要持续下去,不过对于未来,我们还保有一丝冀望。也许有一天,香山的那处山谷,仍会迎来这座量体打造的木艺馆,就像一座宅子迎来它那出远门很久的主人,再回到那座原本就属于它的山林中,为人们带来自在和愉悦。

猜你喜欢

木结构木材展厅
数字说
盖房子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浅析
木结构建筑生产基地落户武汉
2014中国木结构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建漳平隆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