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机场航站楼“微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2016-05-14赵超楠

建筑技艺 2016年8期

赵超楠

摘 要通过对当代机场与当代城市的相似性研究,明确了“微城市”策略对机场航站楼设计的适用性和意义,在对城市特征进行提取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为例,分析了“微城市”设计意向在当代机场航站楼设计中的具体表达。

关键词机场航站楼 微型城市 城市特性

1 我国当代机场航站楼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我国当代机场航站楼发展状况

我国机场航站楼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航站楼大规模建设开始,国外设计机构大量涌入国内航站楼设计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航空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大型机场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等相继建成。在未来的10年,中国航空业仍将保持10%~13%的高速增长比率[1],机场航站楼仍将具有相当大的建设量。

1.2我国当代机场航站楼未来发展趋势

1.2.1 内部空间尺度不断增大

随着旅客吞吐量的不断增加,当代机场航站楼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建筑内部空间具有了类城市空间的尺度,收容了传统城市空间的部分内容,逐渐演变为一座覆顶的城市。

1.2.2 功能更加复合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使用人群的多样化,当代机场航站楼在基本的交通功能基础上纳入了都市生活的丰富内容:商务会谈、公共艺术展示、多种商业业态,甚至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一座复杂的都市建筑综合体。

1.2.3 地域文化的载体作用增强

部分机场航站楼较注重使用效率,采用相类似的布局模式,而相对忽视了其作为城市门户的标志性以及城市文脉的体现。当代机场航站楼作为城市的直接门户,其地域文化载体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需要纳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

2 当代机场航站楼“微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

虽然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机场规划和航站楼设计实践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机场航站楼未来的发展要求。针对上文提出的未来航站楼的发展趋势,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其相适应。笔者在对当代机场航站楼与当代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城市”的设计理念。

2.1“微城市”设计理念的理论来源及含义

建筑和城市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和相似性,这一点在东方建筑哲学以及西方建筑理论中均有所表达。中国古代的建筑好比城市的缩影,宫城和民宅虽然在建筑等级、性质和尺度上迥异,但却具有空间组织上的同构性:围墙为界,以一条主要中轴为序列,通过院落组合的方式串联起所有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而当代著名建筑师库哈斯的广普城市思想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下,城市的个性正在逐渐消失,建筑收容了城市解体出来的多样性内容而成为广普城市,其设计作品西雅图图书馆就是一座在剖面上垂直展开的微城市。斯坦·艾伦的场域理论也提出:场域是从中观的城市视野来看建筑,描述了一些类城市的建筑状态,[2]其设计的洛杉矶韩裔美国人美术馆在一个方形体量中组织作为展室的实体与公共空间的虚体,营造出“在城市街道穿行的效果”(图1~3)。

故“微城市”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建筑和城市相似性的基础之上,是通过将建筑与城市进行类比的方式,将城市设计的语汇经过转化,进而引入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策略。

2.2当代机场航站楼应用“微城市”设计策略的意义

引入合适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未来机场航站楼复杂功能和大尺度空间的设计要求,塑造其作为一座巨型公共建筑的场所感。同时,机场航站楼综合体作为城市的直接门户,采用城市设计的部分策略并引入地域性的设计语言,有助于使人与城市建立起情感关联,实现城市文脉的延续。

3 城市构成特征提取

对城市构成特征的提取研究是应用“微城市”设计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主要从人的认知体验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分解;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关注城市物质空间构成,强调图底关系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城市的功能组成、物质构成要素和抽象隐含要素是城市的三个主要构成特征。

3.1城市功能组成

当代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存在着功能分区的概念。城市的功能分区是指按照城市的主导功能对区域进行划分,形成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功能区。现代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仓储区、对外交通区等。[3]城市功能分区并不意味着机械绝对地划分城市用地,比如居住区中的商业设施,以及文教区中配套的住宅等。城市功能适当的层叠混合有助于对城市活力的激发。

3.2城市物质构成要素

城市的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城市道路结构和交通体系;2)城市肌理:建筑实体和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城市中的重要元素。其中,城市道路结构和交通体系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城市肌理在二维层面上是由城市中建筑实体和公共空间共同塑造的图底关系特征,在三维层面还涉及建筑高度的分布,其中对“底”——公共空间(街道、广场、城市公园等)的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往往更为重要;而城市中的重要元素类似于罗西所说的城市中的“纪念物”[4],是可以对城市空间产生催化作用的建筑或装置。

3.3城市抽象隐含要素

城市抽象隐含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各种控制线,它们并未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中得到表达,但却是城市设计中重要的控制元素。

城市中的控制线主要包括轴线、格网、视线、行为线等。[5]其中,轴线和格网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元素;而视线和行为线则主要涉及到城市中人的步行体验。在城市设计中关注于对视线和行为动线的设计,保证主要视线的连通和步行体验的连续,有助于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空间感知,避免纯粹静态二维的空间形态。

4 广州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微城市”设计意向表达

4.1项目简介

广州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是T1航站楼的扩建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是我国近期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也是国内在建的规模最大的航站楼(图4)。

本项目的设计理念为:创造一种如云端漫步般的流动空间体验,打造一个城市级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采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引入岭南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最终形成一座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与高效性特征的新岭南门户机场。

4.2“微城市”设计意向表达

广州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是一座具有“微城市”设计意向的大型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在前文对城市特征进行提取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组织、空间肌理和路径体验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其“微城市”设计意向的具体表达进行分析。

4.2.1 功能组织

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在设计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为一座功能复合的都市建筑综合体,在满足机场航站楼作为一座交通建筑的基本功能:办票、安检、候机、迎客、行李提取等的同时,在功能策划时也置入了商业、会议、展示等功能,并使其与旅客流线紧密结合,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提升非航收入。对T2航站楼出发层功能组成的分析图解清晰地展示其功能构成关系(图5)。首先,T2航站楼如同城市一样具有大的功能分区:三层出发层依次集中设置了办票区、安检区、商业区,办票区以办票、售票、行李检查等功能为主,国际出发商业区业态丰富多样,以免税店、餐饮、零售等商业功能为主;但同时在每个功能区中也少量置入了其他功能,比如办票区也配置了部分商业零售,国际出发商业区设置了公共艺术展示平台等。如此,大的功能分区清晰有序,使机场航站楼这座微城市的效率得到保证,同时局部功能的自由混合,也使其“城市”活力得以提升。

4.2.2 空间肌理

城市肌理是城市重要的物质构成要素,在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的建筑内部空间中,不同的功能组团具有不同的尺度、形态和组织方式,就如同城市中不同的实体建筑,而这些功能组团之间的公共空间则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向,其平面布局可以抽象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图(图6)。

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中,不同功能组团的并置类似于城市不同肌理的拼贴。办票岛、安检闸口、行李转盘等具有较强的功能性,注重使用效率,因此呈现出秩序严整的形态:办票岛是一个个单元化的“建筑单体”,以一个统一的建筑表皮容纳了办票、咨询、办公、商业等功能,彼此等距排布,形成较强的秩序感;安检闸口也呈单元化排列,区分出隔离区和非隔离区,确保旅客通行的效率…… 与之相对,集中商业区的设计灵活度更大,呈现出较自由的“建筑组团”的形态:比如国际出发商业空间结合对旅客流线和不同商业业态的考虑,将建筑形态处理得较为自由,几间商铺合并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再进行组合,形成较为丰富的层次关系。而这种内部 “建筑”自由与秩序的对比并置,造成了航站楼这座微城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T2航站楼在设计中也对作为“底”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足够关注,创造出丰富的类城市公共空间层次:在安检厅和国际到达走廊之间置入了室外花园庭院,如同水平铺展的一条景观层次丰富的城市公园,为机场航站楼这个巨大的建筑有机体置入了活力。国际出发和国内出发部分的商业区通过功能组团的边界设计,限定出一条条尺度宜人的室内街道。而办票厅、边检厅、候机厅、到达厅等机场航站楼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也不仅仅是旅客流线中的过厅,还是一个个不同性格的覆顶城市广场(图7~9)。

4.2.3 路径体验和场所营造

在物质空间形态之外,城市设计的隐含要素同样值得关注。新白云机场T2航站楼的设计,一方面关注了人的路径体验,即通过对视线和行为线的控制形成连贯而丰富的空间体验,另一方面关注了空间场所感的营造,即赋予每个空间独特的氛围和场所特性,激发多样的空间活动。一动一静,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感知。

在路径体验方面,T2航站楼在流程设计时合理规划了国内、国际、离港、到港等不同的旅客流程,使其形成各自的空间序列。如在国际出港流程中,办票、边检、安检、商业中庭等各个空间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具有视线的连通性和行为的连贯性,人的步行序列不会被实体打断或是在大空间中迷失方向。这种空间体验有如穿越城市中的一条主要路径:在街道、广场、建筑景观的不断变换中形成了连续而丰富的步行体验。

不过在航站楼内部空间中,由于扶梯、坡道的置入,“街道”和“广场”处于不同的标高,这种二维层面的体验转化为三维层面的感知,俨然一座立体城市(图10)。

在空间场所感营造方面,T2航站楼通过空间界面处理、材料使用和标志物设计使各个重要空间具有了不同的场所特征:办票大厅尺度巨大,数个办票岛等间距排布,秩序严整,浅色的界面处理、轻盈的波浪形屋面板创造出白云的意象,空间流动感强;安检大厅具有四面围合的空间界面,形成较为安静的空间氛围,减少干扰;而国际出发商业中庭空间尺度宜人,结合竖向交通的布置上下贯通,顶部大小不一、富有韵律的方形天窗引入了自然光线和生态景观,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商业氛围,诱导商业活动的发生(图11)。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在设计中越来越表现出“微城市”的意向,通过研究和借鉴一些城市设计理论,“微城市”设计策略存在着从一种设计诠释方法向设计生成方法转向的可能性。

应用“微城市”的设计策略,有助于当代航站楼综合体内部复杂功能和空间的优化设计,塑造机场航站楼作为一座公共建筑的场所感,并与城市建立起情感和文脉上的关联。“微城市”的设计策略对未来机场航站楼的空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对其方法论的应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图片来源

图1,2在网络资料基础上自整理;图3来源于文献[2];图4,10来源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ADG机场所;图5~9、图11在ADG机场所提供资料基础上自绘。

参考文献

[1] 许勇铁. 都市综合体[D]. 厦门:厦门大学,2005.

[2] 赵榕.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J]. 建筑师,2005(2).

[3] 刘欣葵,彭文英. 城市功能分区与分区分类管理[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4).

[4]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吴倩. 层叠行为城市设计中的一种形态操作方法[D]. 南京:东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