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昆剧折子戏研究综述

2016-05-14徐阳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折子戏昆剧

徐阳

摘 要: 折子戏是联系文本与舞台的重要纽带,对折子戏的研究是关照戏剧本体的研究,也是昆曲研究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昆剧折子戏的研究情况,八十年代基本仅从戏剧发展史角度对折子戏论述,九十年代在勾勒出目、研究表演上做增补和拓展,新世纪的研究角度多样化,折子戏的研究呈现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关键词: 近三十年 昆剧 折子戏

折子戏出现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联系舞台和文本的一条重要纽带,对折子戏的关注是戏曲研究从纯粹文本研究向舞台表演研究关注走向深入的表现,也是戏曲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成熟的表现。

长期以来,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都是以优戏、参军戏、南戏、杂剧、传奇为主体的成熟文本,折子戏的出现似乎只是传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旁支,从属于庞大的戏曲史,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为学者所忽略。

一、昆剧折子戏研究的发端

昆剧折子戏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较早关注昆剧折子戏问题的学者是陆萼庭,其著作《昆剧演出史稿》的第四章“折子戏的光芒”较深入地谈了昆剧折子戏问题。他梳理了散见于明清笔记、文人诗词曲作品中的昆剧折子戏史料,对折子戏形成的原因、时间、演出场所、艺术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了乾嘉时期折子戏取代全本戏的演出风尚,认为折子戏开启了近代昆剧新页。陆萼庭对昆剧折子戏的关注侧重于“戏剧演出史”,而在此之前的戏曲史几乎都是戏曲文学史,因此《昆剧演出史稿》可谓昆剧演出史的开山之作,洛地认为此章“立足实际,发前人之所未明;真知灼见,有开塞发蒙之论”①。当然,作者只是把折子戏作为昆剧发展的一个表现形态,尚未充分认识到折子戏的独立特性,囿于材料所限,对折子戏的论断存在错误和不够准确之处。

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从“折子戏选集”介绍了《歌林拾翠》、《方来馆合选古今传奇万锦清音》、《复庄今乐府选》等清代折子戏选集。王永健的《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对折子戏选本进行了较单纯的罗列,但王重在梳理了昆曲的诞生、发展形式体制与审美特征后又分别对作家作品、传奇流派进行了论述,力求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对明清传奇进行宏观整体的研究明清传奇的历史,同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一样,对昆剧折子戏更无足深究。同年,颜长珂《戏曲文学论稿》中《谈谈折子戏》从折子戏的含义、选本、形成原因、每场演出出数、表演成就等方面做了或详或略的阐述,对昆剧折子戏问题虽有所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胡忌、刘致中先生的《昆剧发展史》的第三章第三节“家庭戏班兴盛”,主要是从家班兴起角度研究家班中折子戏的演出形式及原因,得出折子戏肇始于家庭戏班的结论。

这个时期关于折子戏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且角度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从戏剧发展史角度出发对折子戏论述,如朱颍辉的《折子戏溯源:曲苑偶拾》通过确认笔记小说、戏曲剧本选集等史料的出现时间,将折子戏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时间推前;王力平的《“折子戏”的产生及其流弊》探讨的是折子戏的产生时间和意义、徐扶明的《折子戏简论》从折子戏的含义、出现时间、折子戏与原著墨本的关系、折子戏的长处等方面对折子戏进行纲要式的论说。

虽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界对折子戏之于戏曲史、昆剧发展史的独立特性仍比较模糊,但是所探究的问题涉及折子戏含义、形成时间及原因、折子戏选本、折子戏与全本戏的关系、折子戏的艺术特质、折子戏意义等基本问题,昆剧折子戏研究的基本格局已大致形成。

二、昆剧折子戏研究的深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昆剧折子戏研究较八十年代更深入,其中以台湾学者王安祈的贡献最大。王安祈的《明代戏曲五论》在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建,是昆剧折子戏研究中有相当分量的专著。王作把昆剧折子戏的研究范围具体到明代,掌握的资料更全面,研究视野更开阔。在对明代昆剧折子戏在占有更多材料的基础上,修正陆萼庭“折子戏的光芒”中某些不够准确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认为折子戏产生的历史可上推至明嘉靖时期,其演出场合也不止于厅堂。此外,该书的第二章“折子戏变型发展之过程”开辟昆剧折子戏研究的新领域。王安祈认为:“折子戏在单独上演时,不仅具有保存已失剧本与凝聚表演精华之价值,同时,在流传的过程中,更会与其他民间艺术如乡土歌舞等相互结合,因而改变了原剧的风格或内容,甚至脱离了大戏的范畴而成为小戏之剧目。”这就将作为全本戏之片断的折子戏视为一种变型,而这个变型体具有独立繁荣的能力,由此说明“折子戏”作为具体独立特征的表演形式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附录部分的《明传奇钩沉集目》整理了散出折子戏所保存的已失全本戏,是目前所知最早做此整理的材料。王安祈《明代戏曲无五论》对于昆剧折子戏研究的针对性、开创性至今无人出其右,但囿于所见材料之限,近年陆续发现的《满天春》、《乐府玉树英》等选集均不在其研究范围内,未免有些遗憾,但为后学的昆剧折子戏研究留有空间。

随后的折子戏研究继续在勾勒出目、研究表演上做了增补和拓展。陈为瑀先生的《昆剧折子戏初探》是第一本以“昆剧折子戏”为题名的专著,书中选取96剧335折经常搬演的昆剧折子戏,除作者、情节提要外,还对折子戏的“出处”进行考证,对涉及舞台表演的“角色分行”进行划分。其后台湾学者林逢源的《折子戏论集》第一章《折子戏的名义选本及其兴起的因素》简要清理了折子戏的含义、选本,并从剧本的内在因素与社会宴会演剧、祀神演剧两方面探讨了折子戏的兴起;《演出本格律上的商榷》一文从曲词方面,如南曲与北曲、宫调与联套、曲牌等问题指出折子戏舞台表演中格律的种种疏漏错误。该书在末尾附有“折子戏选本出目汇编”,为昆剧折子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1997年李晓在《昆剧表演艺术的“乾嘉传统”及其传承》一文将折子戏的形成期确定在“乾嘉时期”,并对《杀惜》、《太白醉写》等传统折子戏舞台表演的发展情况做了详尽的记载,基于此分析其特点。同年,周维培在《曲谱研究》第五章第四节中选取明清知名的折子戏刊本、戏曲选本探讨了折子戏选本与戏曲工尺谱的关系,他认为“工尺谱的大量涌现,与明末清初戏曲舞台折子戏的流行有着直接的联系”②。虽然着墨不多,占全书篇幅甚少,但不失为昆剧折子戏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1999年,郭英德《明清传奇史》中专列“折子戏的流行”一节,对折子戏的称呼、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将折子戏的兴起视为开启“近代昆剧”新篇的标志,对折子戏的三传演出形式做了纲要式论说。作者试图不唯传奇史论,针对传奇戏曲文本规范的规律演变为折子戏特辟章节,可知作者已将“折子戏”视为昆曲文学史中具有独立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昆剧折子戏研究方面又迈开一步。

总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通过整理出目,将折子戏不再融杂在宏大的戏曲史中,使“折子戏”得以获得独立身份进入研究视野;同时将本以“案头文本”的折子戏研究向“场上表演”转移,在折子戏的表演艺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二十一世纪昆剧折子戏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昆剧折子戏研究的繁荣

新世纪以来,折子戏演出依托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渐趋活跃,对昆曲折子戏的关注呈加强之势,昆剧折子戏研究进入繁荣时期。

十年来,涉及昆剧折子戏研究的专著数量宏富、规模庞大,但基本只是在专著中列出一小部分记述有关折子戏。李平的《明清折子戏的成因》一文认为折子戏的形成和繁衍是传统戏曲内在特质、士大夫阶层家班化和社会观赏趣味多元化的综合所致;李延贺的《家乐与折子戏》将折子戏视为家乐演出中一种灵活的表演形式;李晓的《中国昆曲》一书指出昆剧散出演出是由于个人兴趣和宴客需要所致,明中期以后昆曲已经以折子戏的表演形式蔓延开来,清康熙以后进入“折子戏的时代”。郑雷的《昆曲》一书中,将昆剧折子戏的出现时间下限推至天启、崇祯年间,并从昆曲剧目、昆曲创作和折子戏自身的演出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折子戏形成的原因。刘水云的《明清家乐研究》、杨惠玲的《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从家乐、家班角度出发涉及家乐中的折子戏演出,分析明清家乐、家班选择折子戏这一演出形式的原因等。另外,周育德的《昆曲与明清社会》、顾聆森的《昆曲与文人文化》、王丽梅、傅谨的《古韵悠扬水磨腔》、王宁、任孝温《昆曲与明清乐伎》等书,只是简单地将折子戏置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谈折子戏,并没有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研究折子戏。

总结而论,大致可以将以上学者的研究角度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折子戏本身的发展历史角度进行研究,从南戏发展到传奇,其冗长的篇幅要求折子戏从传奇全本戏中脱离出来;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至家班兴盛,研究明清家乐选择折子戏演出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原因;三是从昆剧的演出角度进行研究,包括文人士大夫阶层串演情况、乐伎在青楼、妓馆中的演出情况、草台班的流动演出情况研究昆剧折子戏。

2013年,王宁的《昆剧折子戏研究》出版,这是目前以昆剧折子戏为题名的最新研究著作。王作在廓清昆剧折子戏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围绕昆剧折子戏的词、乐、场关系进行探讨。关于昆剧折子戏文本层面的研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以舞台演出观照,考察折子戏文本从文学本到舞台本的演变过程;其二,从折子角度考察昆剧的词、乐之间的对应和依存关系,并就词乐调适手段予以初步探讨。关于围绕行当和本工戏展开昆剧折子戏舞台艺术的研究,有关折子戏生态问题的研究,作者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以北曲昆化和京剧反哺为例证,考察昆剧折子戏的“吸收”;二是从演出的组合方式考察昆剧折子戏的民俗和商业生态。总论部分则以“昆剧折子戏舞台化十论”总结性地讨论昆剧折子戏舞台化的得失,并就两个相关问题“去曲牌化”和折子戏创新展开初步讨论。对昆剧折子戏包含作者独立的见解,论证也较翔实。

新世纪以来关于昆剧折子戏研究的期刊论文约有五十余篇,从多样化的角度对折子戏给予了较深入的解析和说明。从折子戏形成与发展角度对折子戏进行研究的有廖奔的《折子戏的出现》、戴申的《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上、下)》、杨毅的《折子戏成因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探微》、齐森华的《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程奋只、尤利英的《浅论清代昆曲折子戏的兴起》、李慧的《折子戏研究》等,其中戴申梳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所涉及的相关文献,对“折”予以定义,是折子戏研究的力作。从折子戏艺术形态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赵山林的《折子戏与表演艺术》、陈刚的《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马建华的《理性保护与良性发展——从昆剧的折子戏、缩编戏、改编戏谈起》、乔丽的《在凝结中开放——昆剧折子戏美学特征》、毕国民的《浅谈“折子戏”及其喜剧特点》等。其中马作饱含对当下折子戏演出的思考,将折子戏至于当下社会语境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折子戏选本角度对折子戏进行研究的有孙星群的《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发掘——读〈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吴新雷的《明代昆曲折子戏选集〈乐府红珊〉发微》、郭英德、王丽娟的《〈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考》、尤海燕的《国图本〈新镌歌林拾翠〉考》等。此期对折子戏选本的研究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中不乏颇有价值的论断。比如,明人黄文华所辑《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的刊刻年代曾长期被公认为万历元年,但郭英德、王丽娟在对史料、文献进行考释的基础上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从具体作家剧目角度对折子戏进行研究的有李玫的《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赵天为的《古代戏曲选本中的〈牡丹亭〉改编》、解玉峰的《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论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王宁的《〈双下山〉流传原因浅析——兼论折子戏的删汰规律》、杨晴帆的《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以〈思凡〉为个案的研究》等,将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折子戏围观研究规模发展壮大。其中李玫的《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以清代宫廷演出中演出的“临川四梦”折子戏为对象,对比在清宫演出的时间、出目、演员及与民间演出的异同,具有较高创见。从折子戏的传播和接受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徐子方的《“家乐”——明代戏曲特有的演出场所》、魏明扬的《试析折子戏的传播特征》、赵兴勤的《折子戏·短剧·单齣选本与戏曲传播》、王廷信《市井青楼中的昆曲演出》等。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对折子戏进行研究的有王宁的《明清民俗对折子戏之影响》。这些期刊论文试图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折子戏进行多层面研究,实为近年来学界对昆剧折子戏认识并不断加深的有力证明。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产生了两篇硕士论文《明代昆曲“折子戏”研究》、《清代前中期折子戏研究》和两篇博士论文《折子戏研究》、《明代折子戏研究》,还有几篇论集折子戏某方面的研究学位论文如《昆曲折子戏兴盛原因研究》、《明清折子戏的戏剧模式研究——以汪校本〈缀白裘〉为例》、《〈缀白裘〉所选清代传奇折子戏研究》。

综观上述折子戏研究,对于折子戏的研究呈现从静态的“案头”到动态的“舞台”、从宏观的“史论”到微观的“个案”转变,学术界在近三十年来有关折子戏的研究虽得很大的进展,然而目前对昆曲折子戏的研究还有很多亟待填充,如折子戏形成的复杂过程还不够明晰,其中的诸多因素仍需商榷,关于折子戏的本体研究有待立体关照,当前如何保存和继承昆剧折子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故昆剧折子戏研究仍需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机。

注释:

①洛地.关于昆班演出本[J].戏曲艺术,1986(1):54-64.

②周维培.曲谱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40.

参考文献:

[1]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3]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廖奔.折子戏的出现[J].艺术百家,2000(2):49-52.

[6]戴申.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上)[J].戏曲艺术,2001(2):29-39.

[7]戴申.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下)[J].戏曲艺术,2001(3):27-34.

[8]赵兴勤.折子戏·短剧·单齣选本与戏曲传播[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1):16-22.

[9]王廷信.市井青楼中的昆曲演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3-116,127.

[10]李婧.明代昆曲“折子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8.

[11]李慧.折子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08.

[12]王珏.昆曲折子戏兴盛原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猜你喜欢

折子戏昆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折子戏兴盛的受众心理分析研究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牡丹亭·写真》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