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乡贤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6-05-14张垠莹魏贤梅王冬云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徐州现状分析

张垠莹 魏贤梅 王冬云

摘 要: 作者在调查徐州乡贤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地区乡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并进行乡贤文化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徐州 乡贤文化 现状分析

乡贤,传统意义上是指本乡本土德行显著之人。“乡贤”一词始见于东汉,原是指国家对有所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贤达人士,去世后给予表彰的荣誉称号。与“乡贤”近义的词,在古典文献中有“乡先生”、“乡老”、“乡绅”、“乡达”等。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充分肯定与赞扬了乡贤的价值。乡贤文化源远流长。明清开始,各州县皆建有乡贤祠,来供奉历朝历代乡贤人物。因此,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官方祭奠仪式。

徐州自古乃九州之一,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文才武胜代不乏人。仅民国时期就出现过钱食芝、李可染、张伯英、马可、王琴舫、周祥骏、王少华等许多令徐州乡民敬仰和尊重的乡贤。他们或用自己的凌然义举维护广大百姓利益;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乡里民众,功勋彪炳于徐州地方史册,千百年来激励、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徐州人民。

一、徐州乡贤文化发展现状

1.徐州乡村乡贤发展情况。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徐州市共有10478个自然村,因此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中尤为重要。依靠乡贤调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自我调节手段。贾汪区耿集办事处依托1个“办事处乡贤工作室”、13个“村乡贤站点”、165个“乡贤之家”三大阵地,组建三级调解体系。丰县梁寨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乡贤工作室”,98个自然村至少筛选1名管事的“乡贤”,教化乡民,维系乡情,温暖乡土。自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贾汪区耿集乡依托“乡贤之家”,共接访478例,成功调解438例,调解成功率高达92%。其中农村土地纠纷221例,占调解总例的50%,农民工薪纠纷158例,占总事件的33%,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现代以来,徐州本地乡贤延续着千年文脉,一大批各艺术门类的专才辛苦耕耘,努力创作,推出了为数可观的作品和成果,为丰富地方文化底蕴作出了不俗的奉献。

2.徐州文艺界乡贤发展情况。

据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于2015年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统计,194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的(包括已故者)、长期在徐州地区生活工作的、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和声望的老艺术家共130人,其中文学界23人、美术界28人、书法界11人、摄影界8人、民间文艺界10人、舞蹈界4人、音乐界11人、戏剧界25人、曲艺界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刘振华、董尧、王辽生(已故)等作家和诗人群体,有的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在演艺界,涌现出佟韶音、相瑞先、徐艳琴、厉仁清、刘立武等戏曲明星,他们中的杰出者被中国曲协授予“特别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在书画创作上,有王冰石、姜舟、马奉信、金德欣等一大批名家,徐州因而获得“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二、徐州乡贤文化建设现状

1.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举措。

近年来,徐州市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各地发掘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乡贤文化,推动楚汉文化相得益彰,比翼齐飞,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启动了“世纪文化传承工程”,保护乡贤文化。2015年2月启动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涵盖徐州市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老艺术家(建国前出生),主要搜集整理老艺术家的资料,包括老文艺家的生平、作品、物品、宣传品、生活照、舞台照、录音、录像等,对他们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传承等进行调研摸底、梳理归类、评估论证,并在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和中国徐州网开设专版(栏)进行报道,编辑出版人物传记丛书,制作完成电视文献片、举办老艺术家成就展。二是培树当代先贤,弘扬好人文化。徐州市坚持讲好人故事、打造好人徐州品牌。目前,已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92人当选“中国好人”。“中国好人”上榜数、“江苏好人”上榜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数十位好人乡贤入驻徐州“好人园”,有效放大凡人善举的榜样效应,真正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推介乡贤文化。徐州市立足文博会、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汉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把徐州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知名人士等请回来,共商徐州发展大计,推动徐州发展。迄今为止,徐州已连续举办17届经济贸易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已在南京、上海、北京、韩国大邱及徐州本地举办楚风汉韵暨李可染画展,目前正在筹备第二届文博会,力图通过节庆载体,进一步彰显徐州先贤文化优秀品格。

2.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江苏省来说,徐州率先启动了乡贤文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破四旧”运动与“文革”浩劫的涤荡,各地乡贤祠灰飞烟灭,导致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群众对乡贤及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甚至根本不知道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存在。目前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黑恶势力等不良风气,部分传统风俗习惯等乡贤文化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逐渐丧失了生存的文化土壤、经济土壤,丢掉了生存空间。因此,在乡贤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在去除文化糟粕的基础上,普及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识程度。

二是文化交流与乡贤队伍有断层之虞。乡贤文化产生于民间,传播于草根,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文化相比,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化,只是低端传播,难以进入精英视野,造成乡贤文化交流交融阻滞,路径不畅,有引发文化断层之虞。尽管丰县、贾汪等部分乡镇对乡贤文化高度重视,启动较早,建立了乡贤工作体系,搭建了乡贤工作平台,但是全市其他地区未能及时启动乡贤文化建设,未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贤队伍和服务体系。

三是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遗”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非遗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的局面。徐州琴书国家级传承人、也是入选“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曲艺类人物之一的魏云彩,曾坦言他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琴书艺术无人传承。过去不用担心没有传承人,现在却是学者寥寥。长此以往,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出现“人亡艺亡”的现象,因此抢救“非遗”亦是当务之急。

三、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既有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客观原因,又有政策支持、群众认知水平等主观因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设计存在缺陷。

当前,各地政府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没有系统的规划,无法形成推广乡贤文化的合力;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对乡贤文化没有专项资金支持,资金使用缺乏重点支持方向,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强行推行土地流转,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环节,挤压了部分乡贤的生产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精英的流失。

2.乡贤文化推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的创新创意创造作用日益凸显。交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外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越来越强,乡贤文化逐渐边缘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外部文化在客观上会蚕食本土的乡贤文化。与信息传播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信息需求相比,与社会治理的要求相比,地方政府推广乡贤文化的手段陈旧,方式落后,缺乏二次包装、二次推广,难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难以适应大众信息接收习惯,也导致群众对乡贤文化知晓率不高。

3.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乡村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发动机、农村为稳定器的发展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呈现了空壳化趋势,外出务工潮波澜壮阔,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据徐州统计局公布数据,201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3.52万人,城镇化率为59.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1元,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都超过了农村居民。因此,乡村文化精英出于仕途、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家乡,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

4.经济发展优势不足,造成乡贤精英外流。

与苏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徐州经济相对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不够,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与周围各县市区相比,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相对不足,难以形成“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高地和文化建设高地,因此导致乡贤精英的不断流失。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生长于民间,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而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涌现出众多的各类名士贤才。徐州乡贤文化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公共事业、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有了乡贤文化的传承,才有了繁荣多样、生生不息的徐州当代文化。对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各界应重视起来,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本地区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汉风.致敬乡贤[N].徐州日报,2015-3-2.

[2]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2015,5(5).

[3]刘苏.展乡贤名士风采 传历史文化薪火——“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启动[N].徐州日报,2015-2-10.

[4]乔淑晨,刘苏.他们不应被岁月遗忘——写在“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启动后[N].徐州日报,2015-3-23.

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徐州乡贤文化调查与研究”(xcx2015014)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徐州现状分析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