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伦之恋”抑或走在道德之上

2016-05-14李昕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道德爱情

摘 要:《洛丽塔》是著名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一部杰出作品。在文中,作者主要讲述一位中年大叔中年亨伯特与懵懂无知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笔者主要分析和阐述了男主人公之所以会爱上这位仅有十二岁少女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进行疯狂爱恋的,并探讨了亨伯特的这份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的情感是否真正触碰了道德底线。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亨伯特这一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亨伯特 不伦之恋 爱情 道德

引言

俄罗斯侨民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1899-1977)是一位颇具个性,行文独特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并在戏剧、散文方面造诣颇深。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真正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却是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是一部大胆的,突破世俗审美的关于“不伦之恋”的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如何爱上年仅十二岁的妙龄少女洛丽塔的故事。为了得到洛丽塔,这位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绅士做了无数令人发指的龌龊事情。他不惜与洛丽塔的母亲结婚再设计将其杀害,随后带着洛丽塔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最后亨伯特因枪杀情敌而入狱不幸死于囚中。笔者以为,亨伯特这一复杂的形象值得我们进行一番分析解读。

一、亨伯特恋童情结的原因

在亨伯特年少的时候深深爱上了一位有着“蜂蜜样柔腻的肌肤、薄软的胳膊、褐色短发、长睫毛、大而漂亮的嘴”[1]的少女安娜贝尔。但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短短几个月后安娜贝尔就不幸死于风寒。这对爱得痴迷的亨伯特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这甚至使得他在后来的几十年岁月里不能爱上任何人,因为安娜贝尔的形象在其记忆里挥之不去。

也正因如此,亨伯特只会对有着类似死去爱人形象的少女们动心。他将九岁到十四岁的少女定义为小妖精,认为她们“不是人性的,而是山林女神般的”[2]。在他看来,她们都是纯洁但又性感的精灵,唯有她们才能使他心动。

正所谓“因果循环”。纳博科夫以华丽优雅、细腻多情的笔调埋下了安娜贝尔之于亨伯特的“因”;最后以悲怆突兀、令人感伤的语调给出了男主人公与洛丽塔的“果”。如此,这篇作品完全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是非,而是完全遵从了爱情至上的信条。少年时期失去恋人的伤痛带给亨伯特的影响无疑是一生的,乃至最后导致了他心灵上的扭曲与变形。诚然,从道德角度来看,亨伯特的这种畸形癖好不见容于常理,不能为世俗所接受。但从其经历上来看,亨伯特患有恋童癖似乎又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我们不能臆断这样情感就是错的,甚至是变态的,毕竟这场感情也是饱含深情。

二、亨伯特一厢情愿的深情

在小说开篇作者就用一段简洁有力的语言替男主人公倾诉了对洛丽塔的深沉爱恋:“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3]从见到洛丽塔的第一眼,他就认定他死去的爱人复活了,这也暗示着未来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为了她,他不惜去做任何荒唐而又疯狂的事情。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的深切爱恋。他迫切地想要得到她,对她的爱恋战胜了所有的理性。这份感情狂热且不计后果,毫不自持,完全忘却了道德规范。但心底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诫他,这种行为极其可耻、毫无道德。这种内心的折磨使他想要逃离,逃离开周围的环境,逃离自己罪恶的灵魂。逃亡途中,他要绞尽脑汁地避开众人怀疑的眼光与非议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中年男人内心的挣扎,痛苦与无奈,不忍再去对其加以责备,反而心生怜悯。尽管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违背于世俗意义上的道德观。

亨伯特用他炽热且疯狂的爱包围着洛丽塔,但这位少女最终还是长大了。她对于爱和性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亨伯特堪称疯狂的爱使她无法消受。最后洛丽塔以干脆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这段畸形之恋。真正让亨伯特感到绝望的不是因为洛丽塔一心摆脱他爱的束缚,而是看着洛丽塔慢慢褪去少女模样,却束手无策。“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仙女时代一去不复返”[4]。

三年后当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时,小妖精的痕迹在她身上消失得了无踪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亨伯特依旧延续着对她的爱,矢志不渝。他哀求她回到自己身边,但是被洛丽塔拒绝了,如此的漫不经心,却暗藏坚定。以至于亨伯特所有的期待灰飞烟灭。

由此可以看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恋已经超越了世俗道德的价值观念。在我们眼中,亨伯特不再是患有恋童癖的变态,而只是一位深情款款的痴情爱人。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无私,其爱情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三、亨伯特情感中的爱与道德

如果说亨伯特的爱情仅仅是是纳博科夫巧妙构造的爱情故事,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到真实模板。著名法国作家雨果的小女儿阿黛尔·雨果就真正经历过此种痴恋。她历经坎坷、颠沛流离只为挽回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直至心如死灰,精神崩溃,客死他乡。阿黛尔对爱的那种疯狂、那种激情、那种绝望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了亨伯特。他们的爱是那样的浓烈,不可阻挡,使我们不禁感叹:“伟大的爱情往往有着近乎病态的执著。”[5]纳博科夫以波澜不惊的叙述方式使读者逐渐醉心于这段看似荒诞但感人至深的故事当中,从对男主人公的不解甚至是谩骂转化为对其同情,为其感动。因为“这份爱情由于不掺杂一丝一毫的功利性和现实因素而显得弥足珍贵,唤醒了读者逝去已久的纯真记忆。”[6]

《洛丽塔》这部充满了艺术性的当代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永远都值得品味的人生哲理。在对爱欲进行描写时纳博科夫的文笔显得出人意料的干净,绝无一般色情小说使用的淫秽肮脏的语言。“他恪守唯美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审美要令人感动、爱恋、期待,甚至颤抖,从而创造了一个爱情超越激情,情感超越性爱的童话。”[7]在《洛丽塔》的世界里,艺术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甚至是高于道德之上的。

在纳博科夫流畅老练的行文中我们看到的几乎不是不伦之恋,不是老男人引诱小女孩,而只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致命吸引,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深沉爱恋。道德只是暂时的,其标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生改变,但爱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结语

我们真的无需以世俗的道德观来评价《洛丽塔》以及去探究男主人公的爱情是否畸形。我们只需静静体会这份真挚而深沉的爱情带给我们的内心感触。笔者以为,这也是纳博科夫创作的初衷,他无意挑战道德规范,更无心教诲众人何为正确的爱情观。他仅仅是在讲述了一件无关道德,有关爱情的感人故事。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能力及文学素养提出了追问与挑战。

注释:

[1][2][3]主万译,[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第25页,第9页。

[4]王建平:《超越道德界限的不伦之恋——<洛丽塔>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剖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Apple,Alfred jr:The Annotated Lolita,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0, p15.

[6]江晓原:《在文学与道德之间——关于小说和电影<洛丽塔>》,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22日。

[7]陆凡译,哈桑·伊哈布:《当代美国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李昕馨 黑龙江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院 150000)

猜你喜欢

道德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年少的喜欢,后来的爱情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