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DNA与高职创业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2016-05-14邱开金周晓玲
邱开金 周晓玲
摘 要:独立主体的创客是一类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人,其DNA无疑是创新。而从要素关系看,影响职业人谋业立业的因素很多,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是不可缺少。因此,基于创客DNA探究高职的创业教育,不仅在理论上明辨“创客是否可教”的命题,还可为高职创业教育的方法及实践提供策略思考。
关键词:创客;创新素质;创客教育
作者简介:邱开金(1957-),男,云南永胜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晓玲(1957-),女,广东海丰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17-04
社会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表明,国家战略与人才战略总是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日益升温,国家层面对“两创”人才需求表述上提出“大众”“万众”的概念,这并非是数量的确指,而是对劳动者普遍素质提高的新要求。基于此,“两创”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两创”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整个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大课题。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施,从“创客”DNA的透视寻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其意义重大。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与创客教育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要把创客与教育联系起来,其中许多问题还须作深入的分析。
(一)创客DNA的透视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来的本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植入到中国文化里后,其内涵的认知变得十分复杂。从普遍意义看,创客泛指人的一种素质要素,因为兴趣爱好人皆有之,个体诉求各有不同,在“心想事成”中,从“想”到“成”,许多人都会带有个体的美好期盼,并想方设法去努力实现,这就是大众群体中具有的创客基因。从狭义性看,创客是因谋业形态所不同而特指的创业者的统称,创客群体是相对就业者的另类。首先,创客业态的典型特征是创造性,创客之业并非简单的就业,是自主支配下非常态的就业,富有开拓性和首创性。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客之创,不是盲动,它是在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对自己先前体验深刻自省下的创意或决策。其次,创客从业的心态特征是求异性和批判性,因兴趣爱好驱动,以个性诉求为聚焦,职业梦想中洋溢着自信,由此不循规蹈矩、不安分、不畏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等特点,成为创客共有的心理标签。总之,无论广义或狭义,创客的DNA就是内在的创新素质。
创新与创业同在,这是创客心态与业态的聚合。能按兴趣和愿望个性化地、与众不同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另辟独特的路径和新颖的方法善于把心中所想变为现实,这就是创客的气度和能力。常理中“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内力的驱动始终洋溢着创新。可见,创新是创客智慧的灵感,更是创客行动的力量源泉。
(二)创客教育密码的解读
创客教育,是因创客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而定义的一种教育方式。由创客的界定可知,广义的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因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都有“做好”“做优”“做特”的目标诉求,其因子里就有“不一样”的成份,这也就是广义的、绝大多数人应具备的创新素质,故而创客教育实质上也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狭义的创客教育,是根据谋业者择业、从业的创业需要,以个性化的自主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论逻辑上一般职业者的创新并非等同于现实中的创业,有创新意识但不一定就要创业;而创客的创新与创业是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科学定制个人的创新行动,创客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从共同性分析,个性化发展、兴趣爱好激发、创新创意能力训练、自主创业和敢于发现发明精神的培养等,是创客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创客的DNA是创新素质,则创客教育的密码就是针对创新素质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策略。
二、创客可教吗
创客是否可以教、是否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创客教育是培养完形人还是要素人?争论和置疑都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可教与可教的思辨
这个争论的思想焦点源自于教育的一个基本定律,即知识可以直接传授而能力是没法直接传授。这一命题的争论早在1997年学者卡斯珀(kasper)基于外语或二语教学的研究发表的《语用能力可教吗?》论文,文章提出“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语用能力都是不可教”的观点。之后我国学者张绍杰教授就此提出置疑,核心观点是“可教的”。[1]随着语用能力争论的深入,话题逐步涉及到本质的问题,即“能力是否可教”。创客教育的提出显然又要面对“不可教”与“可教”的争论。依据创客教育的目标分析其功能,执“不可教”者关注的核心是创之能,认为从能力的结构分析,创客不仅要具有一般能力,还须具备创业的许多特殊能力,而特殊能力的形成,是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和切身体悟方可获得,单纯以课程或课堂的方式传授是无法实现的。而“可教”者认为许多一般能力的获得就可通过“教”来完成,如新知识的领会、学习问题的解答能力等。创客“可教”的理论逻辑是要素分解,是要素内化的结果,创客素质中一般素质仍然不可缺失,教学通过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当内化并形成个人的能力系统后,随着认知表象的积累,相关知识的领会和技能训练的体验,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没用之教”与“可用之教”的对话
这其实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话。持没用之教者认为创客之创业,需要许多特殊的条件支持,如产业环境、经济状况、个人兴趣、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创业素质并非是每个人都具有、或者都必须具有的素质。作为大多数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的转化受制于创业条件,创业学习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层面,意义并不大。更何况现代职业形态的主流是就业,创业的比率较低,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多给学生扎实的、致用的知识和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持不同观点者认为,创客并非就是创业者的特指,也不是单一地传授创业理论和技术,创客是现代人需要培养的一种共有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是一种精神和态度,对于学习思维方法改进及效率提高、日后更好就业或创业的潜能积累都不可缺少。
(三)不学与要学的争论
这一争论聚焦点是学习主体的取向。首先学什么谁说了算?创客教育与创客能否相关,学习者个人兴趣及职业取向很重要。“不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的是就业,不能将创业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要学者则认为在学教相长中,因材施教本身包含着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的互动,教之主体与学之主体有机统一,创新教育的渗透其实是教育性要素中的当然内容,不学与要学的争论并没实际意义。其次,按“熟能生巧”的法则,“不学者”认为创客素质生硬的“灌输”,学习者机械地模练所形成的某种技能或学习体验,并非有正能量效应;而“要学者”认为创客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伴随教育过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逐渐综合形成的,目标设定中有意识地加强创客素质的系统引导和训练,创新素质才能得到培养。
(四)可教与要教的主张
针对创客是否可教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本研究认为既可教也要教。可教论的理由是创客的元要素中,知识和体验、意识和态度、兴趣和爱好的积累内化,是创意生成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些要素既是创新的成份,同时也是学科教学承载的教育要求,两者相辅相成。要教的原由是创客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的意识、态度、方法培养是全方位的,生活教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都不可缺少,每个人的创新学习都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必须学,教育也必须教。再者,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综合素质提升已成当务之急,创新教育与创客素质培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高职创业教育的策略思考
高职的创业教育,创客教育普适性和精英化的两极特点十分突出。从价值取向分析,高职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走完全的学科化教学是行不通的。创客DNA是创新,高职的创业教育策略可从以下方面建构。
(一)创业环境营造
创客的创新密码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教育的“合金”,决非封闭的校园和单一的课堂所能培养。环境营造是环境教育的基础,也是创客兴趣爱好“放飞”、创意灵感生成和实践体验的“土壤”。在高职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环境营造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方法和路径也应多元。
文化化人。职业文化是高职最典型的特色文化,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根文化”。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因子必须植入职业文化的内核之中。以创业教育驱动教改创新、学习创新、活动创新、服务创新,倡导人人有创新意识、人人讲创新,使创新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
制度激励。高职实施创业教育,同样要有制度的保障,这也是重要的“软环境”。学校应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探索中敢于“胡思乱想”,能够大胆地去切身体验。目前,有些高职学校尝试的“开放实验室”,由专业教师加行业大师作为指导教师“把脉”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创业的想法变成可行的方案,使创业的“火点”燃烧起来,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创业教育不同于文化知识教育,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学校从制度管理上解决学生的创学矛盾,建立和完善学分替换、弹性学制,为具有创业潜质和强烈的创业欲望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和项目的专业指导,这也是创业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实践平台建设。创客要有创意,但也要有体验和实践的场所,这是将所想转化为现实的途径。英国华威大学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长期来运用知识和专长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既让学生得到创业的教育,同时也获得创业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共享学校雄厚的社会资源,去体验和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2]。国内高职教育改革探索中许多学校对此也作了探索,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校一体化”建设等,平台条件让学生便捷地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体验创业,其功能是学校讲创业课没法达到的。
生活中体验。高职学生生活的兴趣爱好触及点很广,而且个性化的包容很大,创客素养从生活的点滴积累,勤观察多思考,创新能力才会形成。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通
强化专业创业。严格讲,职业教育的创客教育决不是“另搞一套”,其教育的主线仍然是专业教育[3]。专业方向的定位对于绝大多数高职的学生而言,今后个人职业的择向和归宿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专业教育的质量将是他们从业质量的保障和前提。因此,专业素养教育中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才能等,仍是高职专业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课程是专业目标的具体担当者,课程的教育性也必然包含着创新教育,作为职业导向的创客素质系列化、系统化的教育培养也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中,因传统行业大量重组,专业边际也日趋模糊,学生边际就业或创业(意指此专业与彼专业交合的边缘区)、错位就业或创业(意指跨专业)的现象增多,这并不排斥专业教育,因为能力迁移也要有既成为基础。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究其理论的基础就是迁移原理的应用。
创业教育全面渗透于专业教育。高职教育要将创业教育全程渗透,全面覆盖,也带来不少的新问题,如创业类课程的增多,已经体系化的课程需要重组;按课程权重设定的学分制管理,因实践课程增加,创业所需的跨专业课程选修的学分替代,迫切需要弹性的开放课程学分制管理;专业的外延大多是发散式的职业分流,与其它专业交互形成相互关联的边缘区,这是大多数创业者择业的聚焦点和创业基地,针对这类学生创业需要,专业教育如何跳出专业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创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难度不小。这些问题表明,创客教育及创客培养与专业和专业化教育的匹配,很难有现成而不变的模式套用,鼓励和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迁移到创业之中,让学生创业成功在专业外,这也是高职教育新的使命。
(三)创业分类教育
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之别的存在,决定了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分类要求。创业教育的分类性反应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有“普适教育”与“精英教育”两类。
夯实创业教育的基础。从创客素质的普适性要求出发,人人都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养,这表明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它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多样性培养,尤其是促成学生将创意付诸实践并转化为创新的素质和能力,生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齐抓共管,要建立合力机制。创业普适性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显现为“模拟性”,即由兴趣爱好生发的创意多是头脑中的“趋向”,联动的行为多表现为实验或模拟,可谓是“头脑中的创意体验”。这类教育主要侧重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一般创业能力等培养,创业实践重在创业体验。
个性化扶持创业的践行者。从创客素质的狭义性要求出发,创业并非是单靠有热情有力气就可以,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心理层面的抗挫折抗风险能力、灵活多变的决断能力、创业起步的经济基础、创业方向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高职院校中不乏有这样的“创客族群”,他们对于创业教育的诉求不是简单的创业知识讲授或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真刀实枪”的创业行动,创办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经营的主业。面向这类真实的创业群体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做的很多。首先是建平台,如开辟“大学生创业街”、“大学生众筹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这类创业的起步多是从“小打小闹”开始,从校园的师生服务逐步走向社会服务,经营规模也是由小慢慢变大。其次是做“红娘”,高职学生创业要融入行业企业的困难很多,学校要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现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业“牵线搭桥”。三是做“智囊”,高职生创业因社会的阅历和创业经验的不足,风险和困难都很多,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创业管理,在创业方向选择、创业规划制定、创业风险评估、公司经营策略等方面给予适时指导。在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当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将学生创业纳入创业教育之中管理,这无疑是一种缺憾。
创客与创客教育,创客与创业教育,无论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业态下,或是在职业教育终身化学习理念中,都值得认真研究。高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科学推进创业教育,正确认识创客的DNA,立足创新谋划创业教育,这是最根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关于“语用能力”及其“不可教”的重新思考[J].外国语文研究,2013(2):83-92.
[2]劳伦斯·杨.创业型大学:华威大学的发展模式[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
[3]邱开金.创客是可以教出来的[N].光明日报,2015-11-10.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