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5-14肖凤翔鲍敏

职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社团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肖凤翔 鲍敏

摘 要:封闭灌输式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诉求,知信不一、知行脱节是阻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两大顽症。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态度养成的价值认同过程,要顺利实现思想道德价值认同,必须重视学生社团活动的教育承载功能。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影响社团活动的教育功能,应从社团活动模式和社团活动功能角度论证社团活动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的功能,为此,推进社团活动规范化、系列化,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境的适切;创新活动空间,才能促使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动静结合、显隐结合的学生社团活动模式是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团活动;价值认同;职业院校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男,重庆市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鲍敏(1989-),女,山东德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25-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正向积极社会价值意识。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新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知性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院校学生虽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却无法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得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困境。

一、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实效性长期困扰教育工作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所知非所信。学生虽对“三个倡导”“二十四字”理论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非常熟悉,却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失去对它的认知情感投入就失去了内化认同的动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了纯粹客观知识内容。理性认识有余而感性体验不足,使得学生道德情感不够丰富,价值观内化的动力机制乏力,无法实现个人内部道德结构的改造与重新架构。有学者曾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过调查,数据显示,有89.5%的学生在“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了解吗?”一题中回答“非常了解”和“了解”,但回答是否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范时,只有38.3%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有61.7%的学生一般认同甚至态度不明确[2]。认同是个体将特定对象纳入自我概念,认为对象和“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3],这一调查结果充分揭示了学生知信不一的现状,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授受过程中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关怀的不足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了知识教育,强调了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动力作用,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层面而未达到态度的接纳,进而无法实现价值忠诚。

其二,所知非所行。通过学习,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比较熟悉,但与个人行为联系不够紧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阐述脱离职业院校的生活语境,学生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中无法体会到较高的卷入感,践行核心价值观时行为表现不容乐观。当调查者问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有什么影响时,75%的高职学生表示一般不会想起或者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4]。类似的研究结果在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中出现,调查者测试了“自我”与“非我”词汇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词汇的联结反应时,结果显示“自我”词汇的联结反应时略低,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揭示了在内隐认知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并未联系起来[5]。造成知行脱节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仅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承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是唯一的教育载体,教师说,学生听,忽视多种教育方式的联动运用。在课堂教育场景中价值观知识的传授容易完成,但学生的外在行为塑造却难以体现。

归根到底,当下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知信不一”和“知行脱节”的困境,是传统的封闭式道德灌输模式进无法满足其教育诉求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向内移植的过程,教育效果的达成上依赖于学生对这一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所谓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历经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最终将其植入个人内部的道德架构,使之成为自己的价值尊奉。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课堂教育一方面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结合存在欠缺,内涵阐述脱离职业院校的生活语境,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不主动参与,只能在认知认同阶段止步不前,难以实现从认知认同向情感认同的跨越;另一方面课堂教育的方式存在先天的不足,课堂教学以思维和知识为核心,将实践与认知相剥离,注重理论理性,忽视实践理性,这恰恰是职业院校学生所不擅长的。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职业院校的学生正是由于言语和逻辑数学智能的不擅长而导致在普通教育中表现不良,理论理性的过分张扬将必然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失败。

因此,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运用新的教育载体,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目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孤立的教育手段,而是和谐地组织起来的手段体系[7]。除了课堂,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是其中最富有潜力教育载体。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生活和系统的教育活动中,感性直观的学生社团活动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功能,将社团活动纳入价值观教育系统,是职业院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充分运用社团活动手段,发挥社团活动的隐形课程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和熏陶,在活动中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生社团活动是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社团活动模式与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契合

学生社团活动的模式契合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社团活动的形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为在生活场域中解读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动力基础。二是社团活动方式多依靠实践形式,实践的理性具有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体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谛的功能,因此,实践是职业院校学生内化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途径,以社团活动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同一的养成。

1.主体性和需求性:社团活动模式关照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其培育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认同过程。道德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内化,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个人道德建构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个人观念系统,将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化为作为个人意识的个体价值观念。在道德价值的内化过程中,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同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兴趣爱好相似的同学一起结成的群众组织,它们打破了年级、专业甚至学校的界限,在学校内外开展一系列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是规划者又是实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课堂所远不能及的肯定和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价值植入学生的内部道德结构,在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道德图式,构建连续一致的道德自我。哈贝马斯主张从交往的角度理解同一性,一方面,“个体只有在既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我的确定性”,“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凸显出来的”[8]。学生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也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得以沉淀和巩固;另一方面,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9],需要是个体进行一切活动的源泉,职业院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随着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迫切的需要展现自我和要求独立,但是由于价值体系的尚不成熟,他们“在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中又常常出现从众倾向”[10],他们喜欢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社团组织的存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而且能提供成就需求和权利需求的满足。

2.实践性:社团活动方式符合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学生社团以活动展示其存在性,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潜在的经验学习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规范,是道德意志的外化过程,是从本体界向现象界的跨越。以实践的“应然”,呼应理论的“实然”,实现感性直观与理性抽象互动。社团活动赋予了学生感性直观经验,验证和深化从思政课堂上习得的间接经验,通过反思与体会形成“真知识”。以活动为载体,告别传统“过度知识论张扬”的知性德育,将理性理论还原到具体而丰富的实践情境。这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相比于普通院校,职业院校对学生理论知识训练不足,实践操作训练较多。从学生个体来看,相比于心智能力,他们的自身运动智能也较为突出,他们更便于和更适合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弥补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倡导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在行动和反思的循环往复中达成经验的生长。

同时,社团活动是知与行结合的园地。职业院校社团活动适应个体价值观的习得,是学生在生活语境中理解和体悟价值观内涵的良好场所。“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从反映现实,到积极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再到自觉地教育和改造自己,逐步深入的”[11]。在活动中,每个社团成员都主动思考,积极体验,为共同的活动目标努力,在互动中形成实践共同体。社团活动方式适尤其是由杜威提及“手工艺活动”原型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外显的实践的具体活动,更契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社团活动功能与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契合

1.社团活动的凝聚力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深入普及,发挥价值观导向功能。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情感、动机等多种个性因素制约,但是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其形成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布朗芬布伦纳将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划分为四层系统,从内而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在价值观的教育情境中,从家庭氛围、非正式群体的氛围到班级风气、学校风气,再到社会文化都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认同产生浸染作用。就参加社团的成员来说,社团活动由于其目标同一性,往往会激发起成员强大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进而在社团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团成员在共同的实践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沉淀和固化。另一方面,参加同一社团活动的学生来源广泛,知识背景、专业方向各有不同,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以不同路径切入任务,方便价值理念的解读和普及。

2.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规定了学生应有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观念,规定了学生的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三个倡导的内核是公平、民主、正义,这种精神只有在公平、民主的环境中才能塑造,社团活动自诞生时就与自主和自治有着密切联系。民主意味着民有、民治、民享,民主的前提在于共同平等的参与一项活动,继而各自独立分工,并共同承担后果,社团活动正是遵从这一原则,社团成员间共同协商,平等合作。相比于学生会、共青团等其他正式组织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松散性,成员间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角色定位并不明确,个体可随喜好参加社团活动或者退出,社团生活具有极大的自觉性。社团活动中体现出的民主精神正如杜威曾指出的,“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以程序民主促使结果民主,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团结合作,以活动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3.社团活动的群集性对建立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形成。职业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年期,是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青年初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即14、15岁到17、18岁,正是职业教育的中职阶段。随着个体自我意识和理论思维的发展,个体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价值观进入深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年内心有很多矛盾与冲突,此时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对人生和生活意义的看法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来自朋辈的关心和支持作用很大,“福柯认为话语是实践的一部分,青少年对诸如公正、自我、幸福、信任、牺牲和义务的看法很多来自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来自日常话语中”[12]。社团的群集性意味着社团活动除了显见的实践活动,还包含了大量人际互动,对于建立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成效明显。同一社团内部的学生由于认知与情感交流密切,形成了更小更紧密的非正式团体,团体内形成的同辈互助和同伴压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行为习得会形成以点带面的巨大效果,同伴间既是相互的参照系统,又是相互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亲密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个人幸福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发展,个体价值观念将初步成型。

三、以职业院校社团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策略

(一)社团活动规范化、系列化,提高活动实效

社团活动虽然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条件,但是要更好的发挥其效果,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还需对社团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首要的就是推进社团活动规范化、系列化,加强对社团组织的专业化指导。职业院校重视实践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少,社团组织容易出现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现象。同时,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理论型、思辨型社团存在较少,娱乐型社团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拘于单一零散。根据纯粹接触效应,个体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对频繁呈现刺激的喜爱和认同。因此,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次接触机会,增加社团活动中与“三个倡导”相关的主题活动。规范社团活动管理制度,提高对职业院校的社团组织的重视,打破社团活动的单一性和零散性僵局。对社团活动加大智力和财力支持,多种运用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辩论、观摩等形式,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渐进式活动,将主题专题活动系列化、常态化。通过社团活动,将“三个倡导”做小做实,才能真正发挥社团活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功效。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形成动静结合、显隐融合的教育局面

利用社团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将社团活动纳为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载体,形成课堂教学为基础,社团活动为延伸的动静结合、显隐融合的教育局面。传统的课堂灌输形式以给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需求,通过社团活动的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利用活动、促进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的目标。活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首要前提。针对职业院校社团活动资金不足,内容零散的局面,秉持“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安排专门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使社团活动成为活动课程的隐形教育形式。设计社团活动课程时,既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统筹活动内容,优化课程资源。校方提供一部分资金鼓励开展数量多、种类多样的相关主题活动。为了激发社团成员的兴趣和想法,在各个社团间开展比赛和评选,同时注意细化课堂评价标准和社团活动参与评价标准的区别,以生成性评价为主,统筹考虑社团活动和课堂教育两个课堂教育效果,使“松散型社团活动,变成既有组织纪律性又有开放灵活性的课程活动”[13]。

(三)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境适切性

在引导与帮助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调整原有的教育观念,以一个价值诱导者和价值澄清者的身份,关注学生自主道德建构过程,诱导学生在经验中反思。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停止对学生话语空间的挤压,给与学生更多自由管理的权限,以更包容的心态和眼界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指导教师应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渗透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解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时事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语境适切性。话语伦理学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时都期望与别人达成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14]。依据社团活动这一教育载体,努力营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理想沟通情境”,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寻求彼此认同的契机,在交往资质的形成中促成学生道德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参考文献: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42-45.

[2]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096.

[4]冉玉,朱长宝.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84-88.

[5]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度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26.

[7]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53-57.

[8]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9]刘梅.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青年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9(5):42-45.

[10]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刘永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2-66.

[12]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3]杨青建.高校外语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0(6):77-79.

[14]郑富兴.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12-17.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社团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