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路径模式探讨

2016-05-14刘鹏飞

关键词:民用航空

刘鹏飞

摘 要: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著提升。通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占大飞机制造市场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实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冲破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本文就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路径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235-2

0 引言

基于航空发动机的经济、战略和安全考虑: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不是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轻易学习得到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只有走自主研发的研制路径。因此分析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路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如果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难以实现突破与快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空工业就会因缺乏自信而不能立于全球航空工业强者之林。通过对这几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艰难地发展可以看出,不管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运10飞机还是通过国际合作联合生产的MD82/83/90、AE100、A320系列的飞机,以及支线飞机项目、大飞机项目,我国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在发展的路途上是比较艰辛且漫长的。虽然当前我国民用航空制造在管理水平、具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航空工业上同世界强国差距进一步的缩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民用航空制造水平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还未完全成长起来。虽然当前我国神舟飞船已经能够载人上天,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处在世界顶尖的行列,但是当前我国的空中飞行大型民用客机还是需要与国际合作才能完成,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大型民用客机,一些核心的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我国还需要进口。

大型飞机作为“现代工业之花”,这一项目的强盛能够将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的提高,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工业水平,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2011年,关于中国航空未来市场的预测报告中就提出,未来我国民用航空的发展会是非常迅速的,未来20年内国内的市场需要4700架新增飞机,市场价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还要多。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前景如此广阔,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如果不能实现自主创新,只是甘于为波音、空客等国际寡头转包生产的角色,纵使国内民航业市场需求再大也不能很好地成为拉动中国战略产业兴起的强劲动力,而反过来去培养他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甚至是作为潜在竞争对手的军事工业,那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内心久久不能释怀的一个痛处与伤症。

继2005年底中国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签署购买150架A320系列飞机协议后,2006年4月11日,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在华盛顿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购买协议,协议内容为中国再次购买80架新一代波音737客机,金额高达416亿元人民币。事实上,仅在2005年一年内,中国就向波音、空客两个国际民航制造业寡头订购了442架飞机,总价值高达2000亿元左右。与此形成馗旭:对比的是,2005年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总利润仅16.5亿元,竟然都不够买一架空客A380飞机。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不但震动了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也重重的戳到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痛处。航空制造业受制于人,没有自己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机,不但严重影响到我国由民航运输大国向民航工业强国的跨越,而且对我国航空安全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中国造自己的大飞机,势在必行!

2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2.1 突出技术创新

2.1.1 建立技术创新体制

自主创新是指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获得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为目标,以自身为主体创造世界先进技术并使之进入商业化运营的活动。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技术创新、引进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创新等。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不能拘泥于闭门造车,首先要力争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站在世界技术的最前沿,然后整合全球的优势资源,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引进与技术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基础。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加以改进,改的多了就逐渐变成了自己的技术。在不断改进新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申请专利或者技术秘密等方式将这些专利技术保护起来,慢慢积累,最终将会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为了发展自主品牌并实现自主品牌对国际品牌的完全替代,既要不断引进国际品牌的技术并以市场为代价,又要保证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国家应适度引进国际技术,保留自主研发空间,适度放国内市场,保留自主品牌市场空间。不能为了得到国际品牌的技术,将自己的市场完全打开,任由国际航空制造业垄断寡头疯狂争抢。国家应该留有余地,随时可以出手控制国际寡头产品流入国内,随时可以控制国际飞机散件流入国内。同时国家应该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入研究,设立民机研发的重大课题,以国家的力量在民机研发领域取得突破。在自主开发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反复、挫折。在自主品牌遇到困难时,国家要坚定不移的进行支持。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并付出重大市场代价后,一旦自主品牌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发展途径后,要敢于与国际品牌脱离干系,完全独立运作,发展民族航空工业。

2.1.2 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前文分析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这个主题,但是航空制造业除了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之外,还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不能只是借来外面的技术用一用,就把这项技术当成是自己的,这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可以用国外的技术,但是要迅速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不断通过自主创新体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一代技术,这样的发展思路就变成了可持续的。所以,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在建立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之前,要先改变一种传统的思想,就是只有政府研究院、高校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才能有自主创新的成果。这使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变得很狭隘,应该发起一场全产业链的创新运动。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机构要创新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与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和机构、甚至企业内部的车间工人都应该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才能真正做到从下到上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

2.2 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温总理指出,制造出有竞争力的大飞机,重要的是靠人,靠每一位设计人员的智慧与创造力。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十多年发展,积累了一批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这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宝贵资源。但民用飞机领域的专家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各专业的领军人才,无论在总量、专业和结构等多个方面,都还不能满足我国大型客机发展的需要。要想尽快突破大型客机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发展,亟须培养和招揽一批有志于民用飞机事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应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一是技术过硬、富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师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大飞机项目实施的“灵魂”。通过建立了=大型客机和支线飞机的设计师系统,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二是掌握现代制造、加工、装配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工人人才。飞机制造代表现代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工业明珠,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必须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制定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

3 结论

世界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历史以及我国与国外合作的经验均表明,关键技术是不能从国际合作中获取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来掌握,这是获取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最佳路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杨剑波.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路径模式探讨

[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3-37+82.

[2] 张弛,林宇震,徐华胜,许全宏.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发展现状及水平[J].航空学报,2014(02):332-350.

[3] 黎明,索建秦,吴二平.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带给我们的启示[J].航空制造技术,2013(09):66-71.

猜你喜欢

民用航空
民用航空飞机维修的过程控制
民用航空测距信号对北斗导航信号的干扰分析
民用航空测距信号对北斗导航信号的干扰分析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安全风险及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分析
风廓线雷达在我国民用航空气象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设备安装设计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分析
CNSATM概念下的基于时间运行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