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宋代职官制度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2016-05-14叶伟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叶伟

摘 要: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五千年政治历史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与演变。宋代的职官制度在古代职官制度中承前启后,本文从宋代为保障皇权和为保障官吏忠于职守的手段措施出发,以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宋代职官制度对当代企业所具有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宋代职官制度;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4-2

0 引言

内部控制根据COSO给出的定义,是指“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训一为达成营运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即“内部控制系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过程”。两宋时期的统治者们,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相同,采取了一系列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必备的特征的职官制度手段来管理群臣。本文将从宋代职官制度如何实现保障皇权和确保官吏尽忠职守这两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出发,做一定的探究,并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宋代职官制度的缺点及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 宋代职官制度中确保皇权的措施

从赵匡胤建立北宋开始,直到南宋度宗为止(不含流亡朝廷),宋代建立了较之前代更为完善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处于政治活动的中心,控制着职官制度的运行,皇权至高无上。但是皇帝自己无法独立控制庞大帝国的运转,因此,皇权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措施和大批的官吏。宋代的皇帝在设计职官制度时,采用了众多的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从三省制到二府制,军事制度的演变,由文官出任地方官的制度以及宋代皇帝灵活的统治艺术。

1.1 从三省制到二府制

宋代继承了唐代“三省制”的形式, 但尚书省、门下省名号虽然存在,但实际地位已下降为外朝办公机构。事实上宋代的中枢机构为中书省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即“二府制”,其典型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以文官担任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之后),作为枢密院长官专管军事,分散了宰相及兵部的权力,减少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1.2 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代的军事制度将以往一个部门对兵权的把持,变为由四个机构分管,枢密院负责军令与高级军官人事选拔工作;“三衙”负责直接领导中央禁军;兵部负责军政与地方厢军的管理;吏部负责中低层武官铨选。各军事部门管理多头,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宋代还继承五代时期遗留下的做法“强干弱枝”选拔地方厢军中的精壮之士进入禁军,强化御前军事力量。另外为避免出现将官专权的风险,宋代制定“更戍法”频繁地改变驻外禁军的驻地与统兵将领,从职官制度上基本断绝了将官作乱威胁皇权的可能。

1.3 由文官出任地方官的制度

有鉴于唐末“安史之乱”后的乱象,避免以武将作为节度使出任地方藩镇长官,导致国家出现事实上分裂割据情况的发生。宋代地方官均派遣文官以中央官吏的身份担任,同时依照宋代惯例,地方厢军的正印职务也由中央派遣的地方文官兼任,武官只能担任副职,具有了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从而确保在地方行政层面皇权的巩固。

2 宋代职官制度中确保官吏忠于职守的措施

2.1 官吏职责相互交叉彼此制约牵制

为避免任何部门或个人专权营私,宋代职官制度中有意识的使各部门之间的职、权、责交叉混淆,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制约的状态。在中央政府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丰改制后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元丰改制后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副相,设三司使分管财政,时称“计相”,权位仅次于中枢两府。而其中副相由于中书省请旨较多的缘故,反而与皇帝更为接近,从而造成正、副相权力的交叉和制约。

在地方职官制度上,以州为例,在中央派遣的知州外,各州均设“通判”一职,知州发出的政令需通判副署方能生效,目的就是实现对知州权利的牵制,促使其忠于职守。

2.2 台谏制度的演变

宋代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分为三院,由台院、殿院、察院组成,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根据宋代职官制度的规定,宰相的亲人及其门生故吏不得为御史中丞,从而避免宰相与御史台勾结为祸。同时,宋代还设有“谏院”(元丰改制后改设左、右谏议大夫),行驶谏诤之权,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宰相为首的行政体系,是一条相对独立的官吏监督和舆情反馈渠道。

2.3 入仕途径的严格与优渥的官员待遇

与魏晋以及唐初主要通过门第高低选官不同,宋代入仕主要有,科举、制举和荫补三个途径。在宋太祖时,废除了前代“公荐”制度。在科举考试环节实行试卷糊名、誊录和考官回避制度,防止考官对有姻亲、师生等关系的考生徇情舞弊。宋代的科举、制举因录用举子较多,给了各阶层士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入仕机会,从而有利于入仕官员心甘情愿地为皇帝的通知体系服务。

对于为政权服务多年的官吏,宋代也给予极大奖励与福利,除了选官时通过荫补照顾官吏子弟入仕外,还采用“请郡”与“宫观祠禄官”的制度,为达到一定级别的疲老官员提供制度性忧礼。应当说宋代的这些举措,确实在激励官吏尽忠职守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 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宋代职官制度的主要缺点

3.1 从执行者方面出现的缺点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来看,执行者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全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重视,是内部控制能够贯彻实施的最基本保证。如果将赵宋政权视作一个当代企业,则虽然其职官制度在内部控制中实现了对管理层,即官吏团队的控制,但却没有手段对董事会,即皇帝这一决策中枢进行制约,没有真正有效的措施对皇权滥用予以防范。应当说宋代的台谏机构是其内部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台谏监察机构组织独立,渗透性强,便于宋代皇帝加强对官吏的监督与控制,了解官员情况,但由于本身作为执行者之一的皇帝权力过大,台谏系统的作用发挥必然受到皇权甚至是皇帝个人性格的影响。这也是宋代职官制度在历史局限性下,不可避免的缺点。

3.2 从制度设计者方面出现的缺点

在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上,由于企业所有者并不直接面对企业的一线经营问题,而一般业务人员又缺少足够的管理经验和全局观,因此管理人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者。但在宋代职官体系当中,企业的所有者,即宋代皇帝显然扮演了制度的设计角色,这就使得在宋代皇帝主导下设计出的内部控制手段与措施,虽然具备权威性,但由于设计者对基层具体问题缺乏准确的了解,而在设计的科学性上存在缺陷。

4 对当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启示

4.1 企业设立内部部门和岗位应坚持“分工合作、协调制约”的原则

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当代企业中都要做好企业内设部门和岗位的设置,通常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企业从上自下的部门和岗位设置,要注意合理的安排管理幅度,使企业能够通过这种设置,成功实现整个生产经营系统的有效运行。二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各个平行部门彼此之间能够分工合作、协调制约的管理体系与网络,避免宋代职官制度中各部门职能交叉太过的问题。帮助企业负责人有效地对企业实现控制,也可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与利益合作,进而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的内部控制。

4.2 企业要两条以上的信息上报与反馈渠道,便于企业管理层快速、真实的了解企业的实时动态

要分别设置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这条避免类似于宋代职官制度中,台院监察部门受到宰执管理部门的束缚,要确保信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的渠道来传送。让决策者或管理层通过对多条信息进行对照比对,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纠正。

4.3 企业要保证人才选拔途径公开公正

企业要保证人才选拔途径公开公正,参考宋代职官制度中的入仕选拔途径,实现组织内部人才从基层到高层的通畅晋升途径,充分地调动企业内外部人员为企业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根据岗位特点选拔专业技术过硬的员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六方面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水平。

4.4 提高内部控制技术中的控制措施,充分体现内部牵制、内部稽核等重要的内部控制思想

考虑到当时的客观水平,我们不得不承认,宋代的内部控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借鉴宋代职官制度中的监督奖励做法,明确企业内部制约合作制度。在审查、核对、稽查工作上。

参 考 文 献

[1] 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J].财会学习,2003(03).

[2] 王蕾.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西周财计制度特点[J].时代经贸,2007(06).

[3] 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