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里读出情感
2016-05-14刘婷婷
刘婷婷
摘 要:一部好电影全球卖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故事。而推动故事情节的载体是角色的表演。动画表演在动画电影里起到了灵魂作用。动画角色表演是高度复杂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怎样精炼出最能展现灵魂的运动规律,要依靠动画师极高的艺术表演修养。对成功动画表演、真人表演的大量分析总结是培养这种素养的必需手段之一。
关键词:合理;细节;精炼;夸张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75-03
Reading Emotions through Characters, Top Facial Acting in Feature Film Animation
LIU Ting-ting( Laika Entertainment,LLC , Hillsboro, OR USA 97124 )
Abstract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 worldwide top grossing movies is a good story. The key for delivering a good story replies on acting. In animated feature films, character animation express the soul of the film. Character animation is a super advanced technology mixing both art and science. Animators must master movement of faces. It replies heavily on animators art and performance background.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large amount of top acting from live action films and animation films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Key words :reasonable; details; refining; exagger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2010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异军突起,从《魁拔》到《大圣归来》《小门神》《大鱼海棠》,引发了专业电影媒体人和观众的热烈讨论。好莱坞动画电影更引领了全球动画热潮。《Zootopia》《Frozen》《功夫熊猫》《冰河世纪》《魔兽》等等同样风靡中国。它们带来的全球票房是普通真人电影无法超越的。是什么为动画电影赢得了数以万亿的全球票房。由于动画表演的内容丰富复杂,本文着重从面部表演的艺术范畴举例分析原因,找到思考高级动画表演的路径。
一、电影动画表演艺术情感表达的原因
人类作为社会个体,依靠传达与接受情感来丰富精神世界。文学打动读者依靠文字媒介。音乐打动听众依靠旋律。绘画打动观众依靠平面空间造型,色彩。现代数字电影中,动画表演依靠的媒介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更为复杂。在单帧范围内动画和平面绘画类似。但一旦动画播放起来,就需要声音配合,单帧内容形式不断变化才能传达意义。
因此动画表演的魅力不仅仅存在于帧本身,还存在帧与帧之间。动画是综合性流动的时间艺术,情感表达最难也最重要。
通常普通受众对动画表演的评价标准,多只停留表面。情感表达对于动画而言就是角色面部表情设计,这在专业电影动画人看来是绝对错误的。电影前期,在设计角色时。设计师会根据人物性格和故事设计出电影中可能出现的表情。但是,这样的表情设计并不等同于顶级角色动画表演的情义传达。它更类似于平面形象设计,存在于单帧之内,有极强的符号性。
(一)举例1:符号化表情
看到这张笑脸(图1)会联想到快乐。这是通过图像符号代表的信息传达到大脑的。内心是否会因为这个信息而由衷感觉到快乐,结果并不能肯定。但是当观众在看完一段精彩的动画表演时,会感到愉悦而发出笑声。而引发观众爆笑的动画角色自身并不一定在笑。这就是符号化表情和动画表演艺术的区别。如果说动画表演还停留在为笑而摆出笑表情的阶段,就是没有灵魂的。
(二)举例2:《冰河世纪》松鼠Scrat
为了更加突出松鼠消极的情绪(图2)。Scrat的面部被全面夸张处理。被夸张的不只眼白、瞳孔、眼睑、嘴角、耳朵,还有完全反生物解剖学原理的低垂鼻梁以及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向下撇的咬肌和脸颊上向下延展的毛发。所有面部肌肉、皮肤、毛发被调动起来表现备受打击的情绪。整个面部controls有几百个。选择这样表演的原因,是细节处理能在最大范围内表现松鼠每次拿不到松果的失落感。这和每次Scrat几乎要拿到松果的疯狂喜悦表情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夸张符合角色个性,是合理的。充分体现了戏剧化矛盾冲突,制造了笑点。这种类似于卓别林式的黑色幽默正是最打动观众的快乐点。这和例1的笑脸符号相比较,显然是一种极为高级的表演方式:含蓄、非符号化、有节奏,有极高的趣味性。
二、眉目传情——眼神表演的重要性与选择呈现方式
在电影屏幕上,观众目光聚焦点一般存在于屏幕主要角色身上,其次是屏幕中心以及黄金分割线区域内。而电影主要角色的聚焦点一般在角色的面部,其次是手,最后是四肢躯体。眼神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控制往往表达了角色内心想法。Michael Caine说过:“在特写镜头里,所有的表演都在你的眼睛。你不能用你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达。”① 在真人电影里,近景或特写镜头往往考验一个演员的细节表演功力。当整块电影屏幕被角色的面部占据时,一切的细节被加倍放大。观众会更加关注角色的眼神方向,瞳孔抖动频率,眉梢与眉尖细微走向,眼睫毛抖动程度,弯曲的弧度等等。
《玩具总动员3》导演Lee Unkrich提到:“我并不是职业角色动画师,但是我在评价一段动画电影表演时只在乎一件事。我要确保每一个镜头内角色们都在思考,这是我认为电影动画角色表演成败的关键。”②
在动画面部表演里,眼神对角色的内心表达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一)举例3:真人电影《阿甘正传》阿甘
影片结尾,当Jenny告诉阿甘她有一个儿子的时候。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处理和影片之前类似,很少移动眼球,呈现脑部有问题的普通阿甘状态。当Jenny告诉他这个孩子是阿甘的儿子的时候。汤姆汉克斯瞪大双眼,瞳孔静止呈现吃惊的状态,这种表情保持了一段时间,让观众有足够时间读清它。然后瞳孔迅速向旁边移动了两帧后回到原位,向下看。这个过程反映了他的紧张与煎熬。当听到儿子很聪明的回答后,很少眨的眼睑迅速张合,眉毛改变方向,嘴角尖微微翘起,但是嘴唇还是向内弯曲。充分显示了阿甘极其复杂的喜悦内心。这段表演汤姆汉克斯没有选择表面化的张嘴大笑,或是一味强调阿甘痴呆的眼神。而是通过一种极其细微内敛的面部表情和时间上的张力与表演节奏上的呼吸让阿甘这个人物惟妙惟肖。这也是整个《阿甘正传》电影里,阿甘区别于以往有了常人情绪与思考的惟一场景。这种有悖于阿甘通常应该呈现的面部表现,在这段情节里却是非常合理的。同时也让阿甘这个人物,跳脱了过分单纯质朴,有了个性升华。汤姆的精湛演技,为他带来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一个镜头有一千种表达方式。在动画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是一次动画表演的角逐。动画师在和角色表演较劲,结果也许好也许坏。但是,角色动画师设计的想法往往主导了动画表演的最终结果。角色和情节应该具备的每一种情绪决定了动画的表现形式,表演永远为情节服务。
(二)举例4:《料理鼠王》Anton Ego
Anton Ego品尝小老鼠做的ratatouille的镜头。当这道美味直击心灵时,他的瞳孔快速缩小来更加强调吃惊。这部分只有三,四帧。观众看不到,但能感受到某些细微却无法说清的丰富情绪层次。当他回味妈妈的味道和童年时,瞳孔是静止的。通常数字动画电影里,角色完全静止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眼神控制,静止很容易让角色出现死板感觉,这是三维动画区别于二维的重要一点。但在这段情节里,动画师让角色用几乎静止几帧的瞳孔来表达,却不会有死板感。原因是当人在高度集中想象一种情景,仿佛眼前看到画面时,瞳孔是很少移动的。最后Anton从想象里回到现实,又恢复了正常人应有的瞳孔移动和眨眼。这一系列的眼神走向和时间控制归功于动画师的精心设计。看似某些部分打破了传统观念里的三维动画规律,却极合理地表现了对食物感动的内心戏。这段表演,体现了小老鼠的绝妙厨艺,也成为Anton在料理鼠王里最为重要的面部表演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人电影里,所有内心戏的刻画是依靠演员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进行的,在物理上容易完成。而三维动画里,角色本身是虚无的。让虚拟角色有内心戏,就要依靠角色动画师抓住每一个面部表情细节来完成从无到有的表演过程。动画的表情表演,往往比真人简洁却更加精准到位。动画师是角色的灵魂铸造者。
三、 Lip Sync,从唇形感受说话者的情绪与个性
2016年中国梦工厂对《功夫熊猫》动画中lip sync的再造为动画产业提供了更多元的商业机会。顶级的唇部表演不仅仅表达清晰的语音,更对电影的角色性格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举例5: 二维动画电影《The Rescuers》
Milt Kahl,世界动画史上的杰出人物,迪士尼著名九老人之一。这部电影里Milt的动画至今被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莱卡、索尼的动画导演提起,更是成为Calarts加州艺术学院动画表演的重要范本之一。
Milt在演讲时提到:“当我被给予一段声音表演时,会反复听配音演员的情绪,当动画师能够感觉到动画人物情感的时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同时动画师要精于运动的规律,这种规律仿佛就长在动画师的骨血里。只有这种情况下,虚拟角色表演才真正活了。”③ 美杜莎,贪婪邪恶,咄咄逼人。声音演员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性格,每一个语气词的重音,吐气,部分对话里的咬牙切齿,从声音都能感受到。但是动画要体现这种情绪,同时需要简练、夸张却不忙乱的唇型,就非常具有挑战性。Milt用极其夸张的下颌张合、上露的牙齿、冷笑的M型上唇,体现美杜莎的贪婪、霸道、计较。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唇型会让人觉得过分发音。但是对于美杜莎这位具有极强个性的女反派来说,Milt的唇部处理方式却十分合理。同时这样夸张的唇型在一段对话里出现的频率也是有节奏和强弱的。这样的唇部表演往往会突出一段长对话中关键的语气词,而不是做到所有唇型都发完整每个音节。唇型的简练但风格化也是高级的唇部表演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二)举例6:《Peanuts》查理布朗唇型
高级的唇部动画表演,不仅适用于写实风格的三维动画和二维动画,简练的插图风格电影动画同样需要,也有不一样的难度。在《Peanuts》电影里,为了体现原版漫画的平面风格,在设计唇部外形时,简略了大量复杂的造型。查理的嘴形表演看似和例1的笑脸雷同,却在细微处有极大变化。这种唇型的变化,在角色情绪大转变时是明显的。但是当查理每一个情绪细微的加强或减弱一分,反映在唇型上就是一毫米的改变。同样的花生型唇形,但是由于不同场景里人物的情绪不同,嘴角的弯曲度,上撇或下拉的高度,或是上下唇轮廓的弧度都不一样。《Peanuts》在极为有限的风格化表演规范里最大可能地运用细节唇型的改变来处理角色的微表情。相较于传统数字动画电影,二维电影在表情艺术上是一个创举性突破。充分说明:高级动画表演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在合理性范围内突破形式,寻找更有趣味的动画表演语言,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微表情与动画表演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在人试图压抑或隐藏其真正情感时出现。他们对应着七种世界通用的情感: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快乐、惊讶和轻蔑。动画角色脸部的眉毛、眼睛、唇形、鼻梁,以及任何的脸部肌肉都会出现微表情。
在电影动画表演里,微表情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必要的情节里过度使用不必要的微表情,会使表演传达清晰度产生偏差,让观众读不出主要情感。严重情况下会阻碍故事情节发展。但是在处理某些内心活动时(例证3,例证4),角色在恰当节奏里增加一些细微表情变化,却能让虚拟角色的面部表演更加真实,艺术表演更有层次。
一个好的角色动画,动画师永远藏在幕后。换句话说,电影动画表演的最高境界在于不跳脱的范围内能尽可能合理化角色的现实存在感,彰显角色强烈的人物个性,感动受众。观众永远只记得动画里一个个鲜活的虚拟角色,但是不知道谁带给了这些角色生命,让他们可以和世界最顶尖的真人电影以及电视演员在演技上一较高下。
结论
做动画表演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思考、分析与感受相结合的过程。当今的电影动画或通过电脑数字技术、传统手绘、木偶实物等手段来表现角色性格,推动故事发展,表达导演意图。无论技术怎样变化,是否能够突破传统,创造新的精彩合理的表演,是动画电影最前沿的角色表演艺术家们时刻应该思考的。
注释:
① Michael Caine. Acting in Film: An Actors Take on Movie Making[M]. USA:Applause Theatre & Cinema Book Publishers,2000(2).
② Lee Unkrich. Pixar summer intern short film project critic USA[EB/OL]. 2010(5).
③ Clay Kaytis blog[EB/OL]. HYPERLINK http://animationpodcast.com http://animationpodcast.com Audio Record from Calarts.
参考文献:
[1]Michael Caine. Acting in Film: An Actors Take on Movie Making[M]. Maria Aitken Editor. USA:Applause Theatre & Cinema Book Publishers,1990(1)
[2] Rich Quade. Pixar Animator lecture- Acting for animation [EB/OL] USA.:2010(5).
[3] Lee Unkrich. Pixar summer intern short film project critic [EB/OL] USA:2010(5).
[4] Clay Kaytis blog[EB/OL]. HYPERLINK http://animationpodcast.com http://animationpodcast.com Audio Record from Calarts.
[5]P. Ekman.“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n Old Controversy and New Findings”[M]. Lond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1992,B335: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