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设计思维体系推动传统文化的设计复兴

2016-05-14林存真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传统文化

林存真

摘 要:在中国设计被频繁提出的当代文化背景下,怎样通过自身文化基因的挖掘与分析,找到适合中国设计发展之路,并由此进行方法论的总结与探究,文章以书籍设计课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中国设计;传统文化;设计思维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26-03

Chinese Design Thinking System to Promo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esign

LIN Cun-zhen(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of China is frequently rai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how through excav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cultural gene, find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ign, and thus the methodology summary and explore. In this paper, the book design topic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specific analysis.

Key words :Chinese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design think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设计”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逐渐丰满更新,也启迪当代设计师思考自身文化基因体系与设计,即国际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中国设计被一再提及,从整体的国家文化格局至各个设计师本真的探寻,“中国的设计”似乎急于被定义,被固化,进而展现出在国际环境中的独特性。

其实,中国历来自有称为“设计”的体系与发展轨迹。就如“器物”对应的概念是“器”,与文化对应的是“道”,设计就可看作是支撑并连接文化(道)与造物(器)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当代中国设计师面对的课题是:如何重启这一设计思维体系,并与国际语境结合。这关乎设计背后的动力,而不仅是市场上所看到的形式、符号等的挪移与复制。本文将设计案例与思维体系结合,阐述在这一课题中的探索。

“友人所托为赏石做一本书。得此机缘,我们沉潜往复,对于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以及形与意、人与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思考。书的主体为赏石,是具有纯粹中国文化意味的品鉴物,其表现也应是中国式的。之初,我们企图用二维平面尽量展现出赏石的三维丰富状态,在传统中国风格的构图中追求立体的最大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转变了初衷,书籍不只为了设计而设计,也不只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透析赏石的文化基因、精神境界,洞悉赏石所载的中国之道。”——这段话正是为《赏昕集》所写的一段文字,也是我做完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图1-10)

单从“赏石”的角度入手,会着眼于赏石的各种角度与形态,更多地是根据中国自古的“瘦、漏、透、皱”评判标准,来进行图片的排版,展现各类石的美与价值。然而,这种思维模式下进行的书籍设计同一般的产品画册有什么区别呢?

回溯赏石的历史,找到其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地位,才能够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去了解它们。石之发端,以工具、武器的角色进入人类历史,改变自然石的形态而择其实用性,宣示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原始冲动。而后,古人发现它如山似川、饱含自然造化,“三山五岳、百洞千整……尽缩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①的妙趣,让人将更多的精神融入其中,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任由思想倘佯于孔洞之间,探寻无限的宇宙与仙山幻境。如此便有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①的亲密回应。对抗转化成为一种顺应,一种朴素的与自然相亲的观念已悄然确立。

石,以“有意味的形式”②成了古人表达与寄托的出口,在看似空无一物的情境中,生出各色人生百态,在看似小的孔洞间,有限的生命探寻到宇宙的无限。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出发的着意经营,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其透漏中的空隙填满了文人的喜悦、悲伤、敬仰……面对亘古常在的一石,一切恍若虚空,慢慢融入其中,忽又真切地触碰到那将沟壑孔洞填得满满的万千气象。“空”与“色”的矛盾双方在此和谐共生,造化与心源的转换融合便也在眼前的一石上实现了。

通过探寻,可以看到,石,已经超越了其物质的属性,成了一种艺术的载体,并且牵涉到人与物的互动和视角转换。很自然地,一块赏石,便是一幅图景,特别是古人眼中,俨然一派江山风月。至此,我们确定了设计的切入点,即以国画的意蕴诠释石之美。

虽然借用了中国画的意蕴,但这种借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挪用,而是取中国画在水墨笔触间挥洒的人文情怀,由此,将石与光、色等可视元素运用出来,表现其背后的意会情景。在这一确定的设计思维指引下,书籍设计也改变了与观者的沟通模式,并不仅仅是二维画面的展现。而是通过有意味的构图与安排,在沟通意义上,实现从平面到空间的三维,再到精神的三维的过渡。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引导当代设计的思维,实践了中国文化层面中“道”与“器”的归属。可以说,书只是一个媒介,我们真正想要展现的,是通过赏石体味中国文化、感受人与自然沟通的精神境界。

这是一本做得很慢的书,因为其中有很多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我们在沟通理念上、在表现方式上、在通过赏石看到的世界上,每个人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要在这种不同中寻得共融。正如中国古人赏石,在世间百态与历史洪荒中,寻得个体与时空的共融。我们通过各自的视角读取赏石背后的文化信息,又在某处相遇,汇成一脉。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归纳、提炼,使之成为在当下的生活中具有活力的视觉符号是当代设计民族化的趋势。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当代设计应用两者的结合,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教学体系及在有效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方法,各种经典的传统纹样只是被简单挪用、组装,多落入俗套。例如单纯的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仅局限在考古断代及艺术史论层面,并没有与设计结合产生推动当代社会产业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此为基础,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实践中建构中国的文化生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国设计应用系统,指导中国设计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及应用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设计思想的探索,形成一系列可供推广的方法论,促进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使之真正成为“中国设计”的精髓和来源,引导中国当代设计从舶来品转向自我文化构建。有助于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承继中国文化,将东方精神融入中国设计,这是每一个中国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注释:

① 出自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此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② 出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艺术》一书.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

[2]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7重印).

[3] 邵琦、李良瑾、陆玮、朱俊、闻晓菁、徐贯虹编著.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