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竹文化在高档会所中的运用研究

2016-05-14曾姣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

曾姣

摘 要:文章从我国传统文化下的竹文化着手,通过实例对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剖析,认为同一种文化元素在不同场所中所代表的含义各有不同,即不同场所中的场所精神不同。同时,“氛围”是场所精神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氛围营造在表达设计内涵特征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了文化精神的表达即是氛围恰当营造的观点,以期为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竹文化;场所精神;氛围营造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60-03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Bamboo Culture at the Upscale Club, Take the Nine Hall as an Example

ZENG Jiao(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out und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bamboo culture, an example of its use in modern design analyses. Think the same cultural element represented in the different places have different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irit of place in different places. Meanwhile, "atmosphere" is the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of spirit of place elements,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in the expression design featur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presented expressions of culture that is climate appropriate building point of view. Hope provided new direction for Spirit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bamboo culture; spirit of place; build atmospher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大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对于设计也往往要求它具备更多的功能,而不仅仅只是满足实用性或是装饰性。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事物的精神内涵,社会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变革。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人们在“文化倡导”的过程中,难免还会走一些弯路,为数众多的浮于表面的文化产品充斥着人们的视线和生活,这不是传承文化,而是消费文化。

与以往侧重于继承的文化研究方式所不同,本文通过案例的对比与解析,从实际出发,对于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竹文化精神内涵重新提出新观点。在国际化的现代主义浪潮中,中国对传统元素的批判性继承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文化,但传承的过程尤为重要,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呢?

一、竹文化概述

(一)概念与内涵

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竹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更是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以及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咏竹者众多,其中就有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由此可见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早已有了竹文化的烙印。中国竹文化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不仅可以雅化环境、舒适心情,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精神层次的维度,为人们在繁复冗杂的生活中创造出一片宁静。

(二)特定场所中的竹文化

当时间被空间化,而空间被全球化和均质化时,乌托邦的终结便是不可逆转的①。当前人们对场所的不满都可归因于日益增多的、单调的、均质的、标准化的表现。设计文化使一个场所蕴含了独特的气质,所以不同场所中的场所精神也应不同,从整体上看,一个场所要表达的精神涵义体现在组成这个环境的各个元素中,同时环境中各种元素的选择性组合决定了这个场所的场所精神,它不仅需要为人们辨识环境提供帮助,同时,也需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家园。因此,场所精神不同于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着精神上的意义。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喜竹、种竹、用竹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它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也随着所运用场所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化。比如在国外,我们看见竹子就会想到祖国,这说明了竹子代表了华人对祖国的一种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华人街总是会种竹子的原因。而在国内就不一样了,因为国内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竹子,如果再单纯的依靠竹子的物理形态就很难达到理想中的场所精神的体现。国内很多旅游景区都是以保护当地竹文化而发展来的,比如云南傣族盛产竹子,当地人就地取材,衣食住行都和竹子有关,竹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此时竹文化所代表的场所精神便是对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尊重,更多的是对有形的物质文化背后隐含的技术和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继承。

然而竹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于它的精神文化方面。随着竹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似乎模糊了它本质的精神涵义,似乎忘记了它最初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它的不畏逆境、默默无闻、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因此竹文化所营造的环境最根本的场所精神应该是带给人高雅的、清高的、有节气的感受,这种精神在古代被文人墨客所歌颂,那么到了现代,它也有了新的诠释,那便是它为追求古今并蓄的“新文人”生活的人群提供精神需求,而高档会所则成为了竹文化精神表达的载体。

二、高档会所中竹文化的设计表达

(一)设计意识与设计表现

设计意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设计作品是意识物化的形式,要实现这种由精神到物质的转化,离不开设计表现,设计意识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设计表现的结果不同。场所精神的恰当表现可以给人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场所精神直接与人类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相关联,而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努力寻找文化真正所应该体现的场所精神是什么。

竹文化的场所精神是营造高雅的环境氛围,这相当于有了一个设计主题,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设计。提取合适的设计元素和符号进行有意识的造物,逐步感受环境给内心带来的影响。如果一开始我们的设计意识就有问题,比如把竹文化和与它本身特质背道而驰的奢华风联系起来,那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合时宜的。所以设计意识与设计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前者影响后者,后者反映前者。作为设计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设计意识。

(二)具象表达与意象表达

设计是文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反映与欲望。它包含了人的主观要素,凝聚了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是各个时代信息的反馈的总和②。因此设计不仅仅是把想法具象化表达的手段,更是在加入自己的理解后意向呈现其精神特质的结果。国内很多高档会所中都包含有竹文化,设计师表现竹文化的手法也各不相同。不加考虑直接把竹子的物理形态搬入设计中,整个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竹子的形态,我们认为这种具象表达属于表象的、肤浅的继承,它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被生产出来的;它不是为了满足人内心的需要,而是暂时填充人感官的欲望,设计不是徒具形表,更不是借文化之名,行商业牟利之实。

邵龙图先生认为设计应该“得意而忘形”,而大众接受和认可设计的最佳状态是“见形而生意”。因此,作为设计师应该抽象地主动地意向提取文化精髓,提取得好与不好在于设计师对设计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这才是把握文化脉络的关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是可变的,每一代人对于文化的认知都不同。柳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设计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设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总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不是完全的还原到其本身,而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对其加以扬弃,在其中注入新的血液,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继承,如果完全模仿前人,那我们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表面堆砌与氛围营造

当我们意向的提取出设计元素以后,接下来就需要用恰当的构成手法来营造空间。中国传统空间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建筑、环境景观等物质因素,也包括心理文化感官层面的精神因素,在环境中塑造出直观感受、文化氛围和精神联想是设计中的要点所在,因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人本身及其精神所产生的变化过程。③所以我们认为正确的表达场所精神不是设计符号的表面堆砌,而是有选择性的、恰到好处的营造氛围。

竹文化代表着虚心文雅、高风亮节,我们在营造高雅的环境氛围时,不应该为了文化而文化,应抛弃无节制的符号堆砌。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想要表现一种清净,一种禅意,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种氛围很生硬,以竹子为基本元素,大面积的、原生态的放入环境中,形成一个围和空间,而且顶面“万箭穿心”般的细节处理也让人觉得压抑,而不是竹子应该给人带来的悠闲感。重形式,轻精神,国内许多设计师往往追随现代、后现代、解构主义等风格,而忽略其设计之精神,不重视细节设计。④氛围的营造是多方面的,是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的综合特性的表现,每一个组成元素都发挥着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整个空间的氛围感受,更要重视细节的处理,总的来说就是空间体验。空间体验着重于人们身临其境时的自我感受,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综合产物。

场所中的精神和文化氛围毕竟是种抽象的说法和概念,它必须通过场所中的自然实体或者人造实体物质发挥作用,如何以场所中的实体物质为载体,表达出场所需要的精神文化气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九间堂中的竹文化氛围营造

场所精神理论主张一种“由外而内”的等级化结构,似乎存在空间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由相互关联的特性组成的等级化结构。⑤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对造型的变形或更改,改变材料、改变形体的组合方式。就像原研哉说的那样:再设计,从无到有,是一种创造;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已知的事物打散再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设计形态。

九间堂会馆位于上海浦东地区世纪公园畔,是以养为本,怡情宁心的高端人文会馆。会馆萃取了宋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质朴而自然的生活方式理念,融入了达观平和的怡情雅兴,以期给人们带来身与心的回归。由日本著名后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空间中大量运用了竹元素进行混搭,打造出一片清幽天地,并呈现出物质融合精神的体验空间。⑥

(一)造型的提取

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席卷中,我们完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应用却迟迟找不准方向。如何在满足现代人的实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哲学呢?我们认为设计元素之间能否得到恰到好处的处理是解决画面意境问题的关键。图3所示,这是会所室外的一个休闲平台,我们可以看到由很多自由曲线组成的造型结构,其中不乏从竹的截面中提取出来的空心圆,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寓意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无论是采用竹编的藤椅,还是抬高的活动平台都采用优美的弧线,和顶面的造型相呼应。实心竹地板与水面投影虚实对比,相得益彰。远处违和的墙体折线开口,与整个环境的弧线造型形成对比,于统一中找变化,变化中寻统一。我们在这张图中没有看到像图1那样人工排列的竹子,却仍然感受到了整个环境所呈现出的清幽和高洁,这种氛围的营造是环境中的各个元素紧密联系的结果。

(二)色彩的搭配

色彩是一种能直接唤起感觉的媒介,它所蕴含的力量可以激起人们对事物直接而显著的反应,可见色彩能给人最普遍和最直观的情感体验。图4是会馆的室内装置,整体采用最淳朴、最本质的大地色系,这种自然系的色彩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沉稳感和安全感;在以大地色系为基准色调中加入桔色给空间平添一份时尚和活力,营造出一种“大地恒暖,与你常在”的氛围。图中没有用任何如图1中那样常代表竹子的绿色,但整体环境还是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氛围。因此,传承文化精髓不仅仅是表象的提取物体颜色,恰当的色彩搭配也一样可以营造出理想中的氛围。

(三)材质的组合

材料通过自身的质感,如色彩、光泽、肌理、结构等,在视知觉上带给人独特的心理感受便是材质的情感呈现。设计需要把材质的情感通过可视可知的形式呈现出来。图5中所表现的是室外的一个小品,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不马虎。细腻光滑的陶瓷与自然质朴的瓦罐形成一个艺术品,与一旁的皮质沙发也没有格格不入,反而这种材质的对比使艺术品更显精致,其于材质也更显自然,竹质铺装的地面更是显示出对自然的追求,整体氛围的营造与竹子的象征意义相协调。

(四)构造的手法

我们的设计应该形成一种场,这种场既能渲染气氛,又能起到象征作用,正如隈研吾在《十宅论》中所认为的那样,住宅风格的差异,既反映出住的人的差异,也反映了价值观的差异,支配着那个“场所”里所有的象征作用。因此,以场所营造的视角,一个空间的特色不是建立在单一要素的识别上,而来自对整个场所的整体体验,单单一株竹子,一张椅子,一盏茶并不能形成空间场,但是当它们按照一定的法则构造在一起时,结果就不同了。通过前面从造型、色彩和材质三个方面对九间堂会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九间堂的设计构造中包含着数与秩序,整个空间仿佛是一个艺术品。我们在提及传统文化的空间表达形式的时候,总会想到方正的几何形,仿佛只有简洁的直线条才能代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现在看来好像不完全是。九间堂的设计中,有圆有方,没有生硬的组合,一种自然的带入感,散发着朴实而轻松的味道。

四、结语

设计不是单纯的造物活动,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基于人性之上,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重需要的。文章通过对传统竹文化在高档会所中的运用研究,提出文化的精神传承首先需要完成在设计意识上从物化到意化的转变。而要把握好文化的传承,就应该对文化本身的内涵进行分析,拒绝设计语言及符号的表面堆砌,从根本上判断它所营造的场所精神应该是什么。紧紧围绕场所精神,利用不同设计手法进行再创造,创造过程中再加入空间体验进行氛围营造,揭示空间中的文化表现实质应该是氛围的恰当营造。因此,要充分完成竹文化的精神传承就是要充分理解其精神涵义,并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竹文化内涵,更好地研究竹文化以及传承竹文化,为现代设计中竹文化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① 杭间. 设计道[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4.

② 柳冠中. 象外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2.

③ 熊华希. 书院空间模式在现代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中的重现[D]. 厦门:厦门大学,2014.

④ 吴亦婷,赵小媛,唐文闻. 中国酒店业发展趋势刍议—以酒店设计为例[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7(07).

⑤ 章宇贲.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 北京:清华大学,2012.

⑥ 蓝彬. 十乐:回到宋朝去生活[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f94590100p8y9.html, 2011-02-15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基于场所精神的棚改集中安置区景观设计研究
建筑回归生活世界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性设计研究
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初探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场所精神”的回归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