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初探

2017-05-16刘瑞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城市景观归属感

刘瑞颖

摘 要 景观设计是以大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所进行的设计活动。景观场所应该成为人的精神家园。本文从城市景观的发展现状、大众需求以及设计手法等方面来阐述景观场所当中的精神空间。根据所得到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场所精神的具体含义,体会场所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再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對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场所 场所精神 认同感 归属感

1现状分析

“马克思曾将消费资料分为三类: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从本质来说,住区是人栖身的场所,应当属于生存资料一类,但当基本生存需求满足后,住区所具有的享受资料的成分越来越多,住区户外环境建设就属于此类,因为景观环境作为第三自然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高级需求。”1这种高级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而且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园、街头的绿地等越来越多。受“为人的设计”这一思想的影响,现代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和舒适化。景观设计大都遵循着构图和谐美观、植物便于管理,功能合理等原则,这些基本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需求。但是,若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对在类似这样的景观中的体验并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些景观像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工具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太过普遍了,人们已经很难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体验,所以根本不能很吸引民众的眼球。

本文用建筑领域提到的场所精神来对城市景观场所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场所精神能带给人们一种新的体验与思考,在高节奏的、单调的、冷漠的现代生活当中,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什么是景观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geniusloci)一词是在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提出的概念。虽然在他的书中“场所精神”先用于探讨建筑设计,但其对于景观设计理论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常讲设计要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当中也不能忽视对人性化的思考,而“场所精神”其实也正是人性关怀的深层次表现。在诺伯舒兹的书中也提到: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对于古罗马的这种解释方式,我们可以认为场所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不但古罗马,世界各地也包括中国在内都了解场所精神的重要性。

比如,中国人讲“地灵人杰”。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造的有古塔,这些古塔其中就蕴含着压地气的含义,可以说这跟咱们现在讨论的“场所精神”不谋而合。中国人看来地有它的灵性。世界上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这里用到“特定”两字,就告诉我们每个场所都是一个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这种特定的气氛看似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用物质的本质、形态、颜色、质感等这些非常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对场所精神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说法,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整理研究,对其概念做了如下总结:场所精神是人们对某个特定地点的一些特定的客体之间的集结进行体验之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就是对这个场所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方向感的感知。

3场所精神的特点

场所精神有认同感和方向感,地域性、包被性和历史传承性等几个特点。对于它的前两个特点,在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一书中这样描述:“不过宇宙的向度不只是阳光而已。首先它意味着一种方向性系统,塑造了所有外观的参考框架。方位基点在变幻无常的世界里赋予一个一般性的立足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场所当中的物都有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正体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状况,这些特质也能与人在场所中的体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场所精神的认同感和对其方向感的判断。方向感等同于人们对场所的一种归属感。针对场所精神的地域性特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不同地域之间所塑造的精神特质也有所不同。诺伯舒兹就有提到罗马、布拉格、喀土穆的地域性与其所造就的场所精神的不同。正是这种地域性的不同、地景结构的不同,产生了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复合式等多种场所形态,这些形态的出现正体现了场所精神地域性的特点。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场所中物的特性的“集结”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这种“气氛”就是场所的精神。因此场所精神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包被性。它的包被性特点跟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上面我们提到从古代人们就开始“聚居”生活,“聚”也就是围和,人们的居所具有包被性的特点,比如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就完全符合这个特点。而包被性可以给人带来私密性和安全性的体验,这也正是此特点存在的缘由之一。

4总结

从整体来看,景观的场所精神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尊重之上。然而,众所周知,很久以前人便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甚至有一段时间人们想要征服自然,由此带来的恶果我们也是一清二楚的。从设计的本质出发来,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显然物质方面的功能需求在设计中往往放在第一位,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往往放在后面,仅仅作为口号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重塑的重要性也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Johannes Matthiessen 约翰内斯·玛提森(德).张世佶译.康复大地和自然的艺术对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李梦玲. 景观艺术设计[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城市景观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