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丹丹:把图像世界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

2016-05-14钟华连

中国摄影 2016年9期
关键词:穿针引线针线刺绣

钟华连

在消费时代,各种影像既是人们的日常消费对象,同时也在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甚至难以将各种影像营造的世界与真实的生活状况加以区分。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曾在《景观社会》中,有过这番言论:“影像充斥着当今社会,成为消费者或观看者的消费对象和审美对象,人类所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变成被别人所上演的戏,因为真实的生活已经被预先包装过的体验和由媒介制造的事件所代替。”后继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也指出,大众传媒的出现已经导致了真实与再现的融合。

吴丹丹的《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就将目光朝向那些被快速消费的影像,她选择那些精致而又千篇一律的杂志广告图片,运用女性传统的手工活—刺绣,把一张张原本单调乏味的图片从机械复制品改造成颇有意味的装置作品。原本杂志上的广告图片意在对消费者营造一种刺激消费的虚幻现实,传播和放大普通大众对消费社会的身份确认和风尚追逐的心理需求。而吴丹丹力图用刺绣来刺破消费和被消费的幻象,游走的针线是对广告图片的戏谑,同时,也把现实生活和图像世界连接起来。

下面的访谈,本刊记者和她聊了聊这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

《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系列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现在还继续吗?

这一系列作品开始于2014年,现在还在继续,已经有60件作品。

你当初为什么会想用杂志上的现成照片进行创作?

2011年我开始做《穿针引线》这个大系列作品,在整个项目中我都使用已经存在的图片作为材料进行创作。《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是其中一个系列。杂志作为图片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廉价的、易得到的复制品。

选择杂志里重复出现的汽车广告图片,加上你的手工缝制后变得独一无二,你是想打破那种重复性?

是,这种机械复制性与“人”的东西的结合我觉得有趣。

在照片上使用针线进行缝制是有受什么启发吗?有不少国外艺术家也尝试用这一手法,比如日本艺术家森本爱菜(Mana Morimoto),她就用现成的老照片和绘画图像进行创作,你看过她的作品吗?

这起源于我最早利用现成图片进行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平面的图片上放置一个立体的小物件,然后再重新拍摄,这种立体,不仅是说空间上的立体,也有感官上的立体。我认为图像是一个世界,现实是另一个世界,图像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在这里看见那里,在此时看见彼时。我希望现实的生活与图像的世界发生关系,在做完那件作品后,我觉得可以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来做,就开始使用针线进行刺绣。在做这大系列作品之前,我一点也不会刺绣,后来也没有刻意去学,刺绣没有对错之分,如果想做都会的。日本艺术家森本爱菜的作品之前也零星见到过,还有一位欧洲的女艺术家玛利亚·阿帕里西奥·普恩特斯(María Aparicio Puentes)也使用针线和图片做作品,我想对于女性来说缝补是很本能的一种行为。

那两位艺术家更多选择的是黑白图像,以突显针线的颜色,你选择的杂志图片大多数是彩色的,你是如何平衡针线颜色和图片本身的颜色?

我自己喜欢看到的世界是色彩缤纷的。对于颜色的处理是出于学院教育下所形成的审美和自身喜好本能选择的。学院的教育是从最基本的素描色彩开始的,我觉得这些基础训练对于我很重要,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这一系列作品中,你作品里都含有汽车元素,选择的杂志都是汽车类或有汽车广告的杂志?为什么会选择汽车这个元素?

没有特意选择汽车类的杂志,都是国内的杂志,我一般买《周末画报》《外滩画报》等。因为现在杂志中的内容都是包罗万象,衣食住行,什么都有。而我在杂志中有意选择的“行”作为其中一个点,也可以看出消费时代人们对车的“膜拜”,杂志上经常出现各种名车。

你在裁剪杂志上的图片时,经常会留有白边、印刷文字和杂志的排版设计,这是想明显告诉观者来源?在裁剪时,随意性居多,还是有精心考虑?比如你用的副标题“激情让生活更稳定”是出自其中的一件作品,但你裁切时却没有完整保留文字。

我希望能一眼看出图片来源,在工作时,有意的考虑和随性的裁剪相互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最后的样子。这些图片的存在是杂志的组成部分,当它脱离出原本杂志的语境被裁剪下来之后,它又是图片海洋中的一个个碎片。

在一张广告图片上如何“穿针引线”,是随机性的,还是在心里会有个设计草稿,以体现你所说的撮合、联系、拉拢、接通关系?

没有设计稿,但也不是完全随意,处于中间状态吧。撮合、联系、拉拢、接通是对“穿针引线”这个词进行解释时使用到的,以便于理解,但是在处理具体的作品时我并不想做成看图说话式的,比如这张是撮合关系,那张是拉拢关系。我觉得作品需要有想象有空间,应该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的关系,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关系。

你的作品其实是三维的装置作品,而我们大部分人能看到的都是作品的复制图片,缺少那种手工刺绣带来的质感体验,你怎么看传播中出现的这种问题?

如果展览的话,直接展示的就是物件,这类作品的呈现看原作与看照片是有差别的,看照片时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颜色、色块,但是实物是有质感的,但可能不利于传播,这是我遇到的问题吧。

影像和人的关系,这话题本身蛮大的,你会侧重关注哪些方面?比如,人们对影像的消费,还有你在有些作品中对人的隐去,都是你想表现的?

话题是很大,也许一辈子都在这个问题当中。人们消费影像,也因影像而消费,用线条去覆盖人的具体影像,其实不是对人的隐去,而是弱化个体,强调“人”这个整体的概念。

这一系列作品什么时候结束?这组作品之后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这一系列还需要积累一定的量,对于这一大系列,我希望呈现出图像碎片化的感觉,对我来说量和重复的劳动是一种反复强调。

现在想做一些摄影的作品,还想尝试绘画,目前处于试验阶段。人们生产影像,同时影像又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就像你说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值得一辈子来关注。

猜你喜欢

穿针引线针线刺绣
卢梅红:40载光阴献给“穿针引线”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爱过所有的庄稼
清新唯美的刺绣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穿针引线”大比拼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刺绣新生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