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少不了一场“文艺复兴式”的搏斗
2016-05-14朱一南
朱一南
总有一些无法定义的、好看的人:聪明、好奇、热情,有审美,身上有一种或多种技能,总能将自身引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我一直将傅尔得视作他们中的一位。
30岁前,30岁后,总有挣扎。傅尔得在新书自序的第一句写下:“作为一名大龄女青年,在一个‘不三不四的年纪,我的生活像一艘即将撞上冰山又掉不了头的大船。”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撕破了“适当的安全感”,拒绝“不问来路,混吃等死”,笔锋一转细说该如何丰富地活。
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可以直接把我们送到光明之地。拥有“拒绝”的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跋涉过程。新书的文字多关乎摄影:她说摄影是她抵抗的出口;而摄影又不仅是为了摄影,它所容纳的是人心、岁月、自我与世界的链接。她用这些文字记下一个灵魂“在走向深沉麻醉的慢慢长途中如何挣扎苏醒”。
傅尔得为它取名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想要和付出是一对好伴侣
就算世上的戏码太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一种颜色、一点声音,创造出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宣言,却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告慰。正如惠特曼所言:“伟大的戏剧仍在上演,而你可以贡献一首诗。”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颇有分量的部分便是近三四年来,傅尔得对国内外一些摄影师的采访,以及对他们作品的看法。她把书划分了七个部分,“存在”、“江湖”、“交情”、“执着”、“彼·此”、“欲望”、“老去”。每一篇章都是一扇疑问之门—对存在性的追寻,对社会的认识,对欲望的探索,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思考,等等。无论疑问是什么,影像都是她步入这些问题核心的通道。
这些精耕细作的文字基于对傅尔得对摄影师、艺术家持续而扎实的采访。她会敲开位于伦敦哈尼克区英国摄影师汤姆·亨特(Tom Hunter)家的大门,和他探讨那段买下双层巴士,在上面一边开咖啡馆一边四处流浪的往事;她会去上海拜访艺术家马良的工作室,跟他一起摆弄那些密密麻麻的机械零件,以及听他讲述对于父亲的感情;她也曾经给波兰摄影师伊洛娜·施瓦茨(Ilona Szwarc)来来回回写下大量邮件,想弄清她拍摄的那些关于婆婆的照片,如何释放了婆媳之间亘古的摩擦,并化解为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
傅尔得不仅仅停留于讨论那些照片本身,文字中融合了人的故事、艺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她与采访对象打交道,充满勇气、耐心、谦卑、感受力;她平静地审视这些私人生活,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在被采访者讲述一些私事的时候缓缓浮出水面;然后调动所有的感知力去寻找其中的内核。
完成这些深度访谈背后,无法缺少的是傅尔得的付出,大量的阅读,寻找好主题时花费的心血,思考人的复杂性、动机和宏大的意义时所体验的折磨。
从摄影出发,关乎生活
这又不是一本仅仅讨论摄影的书。
傅尔得并没有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语汇来写就一本“专业书”,这本书更像是写给自己的短文:在篇章之间,记录了自己对生活的心心念念,那些从身边小事中发现的美,曾经被某事或者某人感动,对家人深沉的情感。这些文字和摄影师的作品交融在一起,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当真正地理解生活,便知道,某些时刻,哪怕是普通的时刻,都是特殊的、重要的。而这正是摄影的核心理念之一。
还记得傅尔得曾经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起过“拍摄早餐”活动,每天醒来在人马仰翻的地铁上,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场让人愉悦的“早餐朝圣”。换个角度看,除了采访摄影师,她也在体验摄影本身。
傅尔得在《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中写下“朝圣活动”的灵感来源:“在看过《朱莉与茱莉亚》这部电影后,一定是在我大脑皮层的某个褶皱里,储存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过30,自觉失败的女主角在一年中坚持“365天,524道菜”,完成美国传奇厨师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的经典食谱上所有的菜。
傅尔得觉得,一年的坚持,每天的努力,便是女主角在30岁的关口,可以临危不乱,可以平静趟过去的解药。
执着做一件事,大概是为了重新定义自己。一个人执着地对生活发起了反扑,找到生命的价值,打动了傅尔得。在做早餐之后,她发现所有的食材都可爱,做食物是切换大脑的良好方式,“当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时,我说的一切就是一切,如果我加蛋黄酱到巧克力、糖和牛奶中,它就会变得黏稠起来,这种确定感让我感到舒适。”
所以,每次拍摄早餐,便是反复对生活真理的体悟—持续的细小变化,真的能一点点改变生活的状态,接近于可以定义自己的状态。
除此之外,爷爷的故事,在异国他乡观摩的展览,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多种质地的文章交织在一起,让这本书拥有了轻盈的节奏,关于摄影,关于摄影人,关于人生,关于影像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
书写带来的成长
书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悲哀的是,连本雅明都不可能靠投稿养活自己》,写的是关于本雅明的历史考证故事,但想必,也有傅尔得自己作为自由撰稿人的感慨。当下,在快餐化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文章占据了人们最多的精力,精耕细作的深度文章的作者在学着平和接受那不成正比的回报。
持续地写,不为金钱,为的是书写带来的成长。傅尔得说,30岁的当口,推不推都得进。其实很多女人,年龄越长,越善于发现好玩有趣的事情。在与有趣之人、新鲜之事互动时,自然也有幸受到来自对方的“点化”。
“我写下了对他们作品的一些看法。谢谢每一位接受我采访的摄影师、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对这世界进行思考后的自我表达;而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我都曾在思考碰撞中,接受过一场再教育。每一次,都出动了点什么,松动了点什么,一场场碰撞下来,世界在眼前更为广阔。”
在完成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时,这些都是傅尔得手中一颗颗珍贵的火种。隐秘的成长,如风拂过,水面也跟着皱起来,谈论的不再是生活中细微末节,而更加圆融通达,气象万千。所以,30岁的门,40岁的门,都有它存在的惊喜。
保持速度,不被干扰,学会思考,抱有热情。在关于一个人的文艺复兴里,形同陌路而又寻找着自我的人,有了共同的坐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