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016-05-14逄涛

商情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影响

逄涛

【摘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身、健心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 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并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关系

1.1心理健康的涵义

国际上通常用“良好的健康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来解释心理健康。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六条标准:智力正常、自我评价适当、情绪愉快稳定、意志品质坚强、人际关系融洽和环境适应力强。

1.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而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的意志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一些实验性研究显示,有氧练习对情绪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性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有益。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己经失去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加上从小学以来即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己经不堪重负,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要比其他社会群体差。当今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一般而言,第一位疾病是肝炎,第二位就是心理疾病,如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学生。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令人担忧。

3.大学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

3.1有机互动

一般来说,每一堂体育教学课所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任何纯粹为心理健康教学而进行体育教学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体育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每次体育课都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尽量避免牵强互动。

3.2培养体育兴趣

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在这种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多地领略和体味体育锻炼中的乐趣,愿意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一些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3.3强化心理健康内容

在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以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要把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及时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反映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破除学科本位的思想,加强一些与现实社会及学生之问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3.4加强品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其原因在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恐惧、害怕和外界的环境、气候、体育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可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体育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意识;第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激励作用;第三,重视运动技能学习和练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爱军.对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4:78-79

[2]林向阳.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53

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级重点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ZD20141001(本研究为该项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影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