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2016-05-14王旦庞程

商情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新常态

王旦 庞程

【摘要】文章在深入了解经济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在梳理国内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由4大子系统,11项要素,38个指标构成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城镇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常态,指标体系

1引言

我国今后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要求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当前,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市化效率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利于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缩短城乡与区域的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因此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城镇化质量科学合理评价,分析区域城镇化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参考,最终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镇化原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确定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重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尽管目前在学术界新型城市化尚未统一界定,但具有相同的基本内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提升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即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相关城乡相关配套改革,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感。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和新农村联动发展,带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口的集聚发展,促进新城区的兴建,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产城融合效应。

(2)注重节约集约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节约集约发展,充分考虑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土地集约利用、资源优化配置等。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求农村人口不仅在数量上向城市转移,生活方式也融入城市,能真正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福利。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首先是城镇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城市化用地。因此,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用地,合理进行城镇规划,避免城镇盲目扩张。同时,要注重提高能源、水资源、环境等方面效率,最终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3)城镇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基础设施均等化,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城乡全面开展社会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并通过制度改革实现服务均等化。

3 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全面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鉴朱洪祥(2011)、孙长青(2013)、王新越(2014)、陈忠暖(2014)等人关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1,2,3],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能综合评价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城镇化4大子系统、11个要素层,38个指标。各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人口城镇化系统指标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旨在评价人口非农化过程,现阶段我国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具体包括能反映人口集聚和就业容纳水平的人口城镇化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人口增长率3个指标。人口城镇化率等于某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与地区总人口的比值,反映地区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和程度。

(2)经济城镇化系统指标

本类指标旨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创新4个方面的水平,包括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外资贡献率和进出口依存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等9个指标。其中外贸依存度=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社会固定投资额;外资贡献率=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GDP;进出口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

(3)社会城镇化系统指标

合理有效的城镇化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逐渐提升,社会和谐安定,因此本类指标旨在评价城乡生活质量差距、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与服务、生活质量、科教文卫事业4个要素层,具体指标有: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公路里程密度,万人互联网用户、人均邮电业务量、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星级饭店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20个指标。

(4)环境城镇化系统指标

新型城镇化提倡生态宜居,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节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镇承载力,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本类指标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率处理率、工业烟(粉)尘去除量、万元GDPSO2排放量等6个指标组成。

4 结语

新常态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区域特色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四个系统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各区域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统筹考虑城镇人口转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居环境等指标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洪祥,雷刚,吴先华,刘阳强. 基于预警指标体系的城镇化质量评价——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深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2:7-12.

[2]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3]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06:641-647.

基金项目: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与南海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标号:15&YBA9);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3BJ096);广西财经学院校级课题(编号:2014B076)。

作者简介:王旦,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新常态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