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老师林乾良

2016-05-14马丽春

安徽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林老西泠印社处方

马丽春

那天崔明贵兄在闲聊中提到我老师林乾良先生,说他也曾买过林老写西泠印社的书。这便重新勾起我对这位老师的怀念。

乾良先生是西泠印社五老之一,当然是现在,三十年前,他算不得老,他的老师们都还健在,自然他也坐不上“五老”这种交椅。当陆维钊、沙孟海这些老先生都一一凋零后,林乾良也就渐渐为世人所知。这位中药学家,现在很多人都已忘记他在中药学方面的成就了,只知他是印学权威。

我一直订阅西泠印社公共微信号,2015年10月13日有消息说,杭州文博会将展“西泠五老——林乾良篆刻艺术专场”。我当即在朋友圈转发了。杭州那帮同学,看到这条微信也都一一做了转发。

关于林乾良先生,我在2015年1月份写过一篇文章:“印学大家林乾良”。这篇文章还在本报副刊做了刊发。兹把全文附录于下:

我大学老师中,很多早已记不得名字了,但教中药的林乾良教授却是一直记着的。

他写有一手秀气的好板书,当时便听说他是个书法家,西泠印社的,印刻得好。他似乎颇擅篆隶,哪怕是用粉笔写字,也是典雅秀气。长一张团脸,笑起来有佛家样, 气质儒雅。可惜我那时只知埋头学中医,倘若放到现在,我肯定会经常向林老师请益,也会向他讨字,哪怕讨得一纸片字也好。

到合肥来做记者后,得遇书家童树根,童先生听说我来自杭州还是学中医的,便说你老师林乾良教授我很熟悉,在杭州时有过交往。我听了也就哦的一声,别的也没话讲。因为林老师身影现在于我也是模糊的,只记得那些秀气的板书了,他的经历和事功我是不太知道的。

不久前,去西冷印社转了转,知道要入这印社门槛还高得很,堂堂安徽一省,写字刻印的人数也颇有一些,中国书协会员也不是个小数目了,可西泠印社会员听说也只有区区3名,全部会员目前共计四百多名。看来要进西泠印社还是颇有难度的,这比进中国书协难多了。这便重新想起林乾良教授来。有天读购自西泠印社的《陆维钊》一书,这陆维钊是著名书法家、学者、书法教育家,中国书法教学的开山鼻祖之一,书中150页提到陆维钊一生治印不多,传世的更少,但他自制的常用印章却章法奇特,颇见功夫,浙江中医学院的林乾良很便幸运地收藏了他刻的多方印章。林乾良在其《西泠群星》一书中也专门写到了陆维钊。他的文字和人一样,也是雅致得很,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有天我在博客里写篇短文,忆及林乾良先生之种种,这博文转发到微信朋友群里,旋即有熟悉的印客评论说,他读过林先生写西泠的书,买他印书不少,于印学极有见 地。我那拨杭州同学见到这则微信更是点赞不止,有位胡同学当年还曾考过他研究生呢,说他有天进到林老家门,见其书房桌上摆满了资料,便对他佩服极了。这同学也是个才子,在地方上小有名气,曾经是著名的骨科大夫,后来改行成了投资专家。

这天我专门在网上百度了林乾良老师,见其著作等身,涉及多领域,中药文献戏曲印学茶疗甲骨金文篆刻等等,乃西泠印社五老之一,是国内著名的金石画印鉴赏家, 也是丹青高手,还写过剧本演过话剧编过歌曲写过诗歌,讲过互不搭界的多门学科,曾经是外科医生,早年西学中,最后成了著名的中药学家,很早就出国讲学,他的著作在海外发行的也有数种,在北美还上台唱过京剧,有媒体称他为国学达人。台湾学者称他是“精通三大国粹之人”。所谓“三大国粹”,指的便是金石书画、中药与京剧。

2014年初冬,我刚好出了一本小书《画画这事儿》,便很想寄林老一读,让他提点意见。此时杭州的同学圈中,似乎没人说得出林老的联系方式,便私信童树根先生帮忙。 这位曾在西湖边居住过数个春秋、并和杭州书画圈还有着往来的书家,数日后通过熟人终于联系到了林老,并在电话中说到了我。于万千学生中,乾良先生肯定记不得我这个老学生了,但因为有人搭了桥,我便斗胆打了一通电话给他。此时年已84岁的老先生,仍耳聪目明,声音悦耳,说他孩子都在海外,他自己也已在海外居住了若干年,三年前刚回到杭州来居住。只是手机和网络,他是不上的。

半月后,一早我刚写字毕,便有一包快件送到家来,打开一看,是林乾良老师寄的书和资料数种。内有他密密麻麻写的三页小字,细说他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供我写作时参考。他寄来的书有茶疗有中医有三字经,也有印书和甲骨文篆字书画研究,甚至还有一本画册,是他专场拍卖作品集。

林老说他虽已退休二十余年,可每天仍工作十小时。近三年来,光出书便有十八本,其中2012年, 他便出了九种书。看其书目颇有趣味,书有台湾出有波兰出有日本出当然更有国内各出版社出的,书名五花八门,有《养生寿老集》《乾良医话》《诗书双妙》《镜 文化与铜镜鉴赏》《甲骨文与书画印》《瓦当印谱》《京昆戏印灿一葩》《书简文化概说》《篆汇》等等,他的书有一版二版三版的,光三字经便有9种版本。这样混搭、涉及多个领域,杂而又杂的写作者,恐怕世上除了林乾良,并无几人吧?他向母校浙大,已捐出上千件藏品。浙江各纸媒,都报道过他。

这位老先生,所获荣誉也甚多,细算下来居然有87项之多:从“世界杰出华人”到“中国书画年度人物”,从“当代杰出收藏家”到“中国骄傲”,从“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到“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他还当选过“国学达人”,在榜单上位居第一,够潮的吧?

这样一位著作等身旁涉多门技艺且成就惊人的老先生,其实出身很苦,甚至说得上“不幸”。他谦称自己“自幼苦学略有所得”,看其经历颇多感慨,他实在算得上是中国典型的“励志哥”。

乾良先生193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至今不知生父母是何人,乱世之中,生也艰难活也艰难,贫寒的养父母婚后无子,遂从育婴堂领养了他。没料想,出生1岁时逢十九路军闽变事发,养父被炸弹击中,旋即去世。养母在颠沛流离中靠出卖苦力养活他。也因此,一有读书的机会,他便下劲苦读,以报答养母抚育之恩。苦学也最终成就了他。70岁时,浙江中医学院派人来整理他的资料后惊讶不已:林老一生苦读,旁涉十大领域,即医药、篆刻、书画、教育、历史、文学、音乐、茶文化、戏剧和收藏。遍及文、理两科及诸项才艺。他可以在几所大学讲授绝不相干的学科。至于中西医各门课,他也全上过。后来他还到海外去,讲京剧讲汉学。这样一位牛教授,在中国医学界,恐怕也是独一位。其上课本领之高强,口才之好,也无出其右。虽然他招研究生不多,但学生却遍及海内外。

因为出生在泉州寿山石之乡,5岁时,因养母每日外出做苦力,小小的人儿便跟邻里图章店师傅学刻印。从此他便迷上了石头迷上了印章。1950年他考上浙大医学院,来到印学圣地西泠印社。因为是苦出身,本不可能有什么收藏,又因为学的是医学,这一行得靠死读书,“文革”前他于收藏并没什么大投入。1967年中期,他这个“红五类”居然因为岳父的一点点事情被抄了家,从此他变成了“黑六类”, 索性辞去一切职务做起逍遥客来。于是,一天到晚往美院、杭大和社会上许多老先生家跑。就是那几年,他在文史考古书画篆刻领域一下子深挖下去,让自己迅速变成此中客而成了行家,他说那等于让他读了多个业余大学。陆维钊、沙孟海、韩登安、朱孔阳这些书画界的顶级人物都成了他的老师。他说他们那时随便给他写张字,后来都有几千几万的价值。沙孟海的一副对联后来便拍出27万天价。

于京剧,他是闽人,本也是门外汉,可1956年在上海上中医研究班时,为照顾山东江苏之老学员往大世界看剧,仅三月又成了京剧票友。“文革”时与诸儿经常在家自娱自乐。到1993年,在美访遍湾行各票房,得入行于净,从此,在国内外经常参与演出。先生戏称自己为“洪流”,因为他不但写过京剧剧本,创作过《红灯记》组曲,还首刻京昆剧印近三百方,集戏画十多家数百纸,自己也能画戏曲人物,还制作过京剧主题邮品。当然,他是印家、文学家、书画家、集邮家,这几项才艺为他成就“洪流”也帮了大忙。

说起来,林乾良老师不光是苦学者,也是位有心人,他有几项收藏不是天下第一,却也是海内独步。

1956年,已在浙医二院当外科医生的林乾良,卫生部一纸调令,让他参加上海首届全国西学中班。他受时任上海中医学院附院丁济民院长指引,从1957年开始收集名医处方(我这个中医研究生,当年跟导师抄方,却也从未想起集方一事)。五十多年下来,他收集有万余处方(仅限毛笔墨书单纸处方笺)。第六届西湖博览会时,他的“万方楼名医处方真迹展”,观者接踵,颇具新闻。后来还移展于北京、温州等地,并在一家专业报刊上连载。后选其代表作152方出版《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该书一版再版,一时洛阳纸贵,驰誉海内外。说到这里,我这个中医还得插点闲话。据林乾良教授研究,中医处方一般都是三味药一列,一张处方也就三列(也可两列或四列)而已,最后或再加一二味药引,一张处方也就十来味药。可反观当今中医处方,受利益驱动,二三十味药的大处方比比皆是,且每每喜用贵重药。大处方贵处方盛行于世,我这位老师曾专门写有文章批判。杭州市卫生局后来出台规定,限定每张处方中药数不得超过18味,价格不超过40元。林老说18味药为上限,这其实也已放宽了,处方用药宜少而精,历代名医无不如此。1989年,乾良教授在美国汉方医药研究所讲学时,主持了六次讲座,而以《简易效方》一讲最受欢迎。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就叫《简易效方》,此书自1998年出版以来,仍在热销中。

乾良先生自号印迷。印的收藏恐怕是独步天下了。其实他也是字痴,医通,茶家,戏迷,画呆。他写有一篇文章戏说自己是“十三点”,因为在十三项领域里,他都深深迷恋过,并收获很大。集寿字,集诗笺,做镜痴,他一生游于艺海,永无止步的时候。

生也有涯,学却无涯。这位八旬老教授,每天仍在“八面出锋”,让自己多一项才艺,再多一项才艺。

必须交代的是,我首通电话联系乾良先生时,是2014年12月份。他听说我在安徽做记者,也是写文章的,便说“我也免不了俗”,如果方便时想请我随便写篇东西,找个地方发一下,到时候他会寄几本书和资料给我做参考,说是出版社希望他多做宣传。我便斗胆提出,想讨老师一张字。他答应了。半月后果真寄了一包东西过来,这在文章里都提到了。只是没想到的是,我文章写好发到博客上,便有杭州微友说,林老夫人半月前刚刚去世。这则悲痛的消息我在朋友圈里说了说,便有何同学回话说,她有一年骨折住院,恰和林老师的夫人住同一房间,天天见到他们夫妻俩,他们是很恩爱的一对……

文章发表后,我给林老寄了几份报纸,顺便给老师打了通电话,林老说他夫人刚去世,心里很难过,这段时间他做不了任何事情,孩子们想让他回老家福州去住上一段时间,回来后再联系我。还说看了我的书,从那个角度写溥儒,倒是有点意思的。

不久他从杭州给我寄来一封信。那封信躺在邮箱里多天我才看到。

“丽春贤棣:您好。我家天崩地塌,我也只剩了半条命。幸二女分别从美、加回国奔丧,并诸多学生在旁抚慰,廿多天来,我逐步缓过气来。今晨再细续大作,如下手写误植请记下:我是福州人(非泉州),美国湾区(非湾行)。《三字经》9版,其实是9种不同专题的“三字经”(如中医、汉字、书法、篆刻、京昆、茶……)。因大作是印为题而兼及其他,我觉得印之痒还多未及。贤棣多能,他日还得请您再发一文,题如《环宇一印迷》之类,那就只讲印了。总之,拜托您了,先此谢过。……新春百吉 乾良于2月12日”

一页纸,写得密密麻麻的。拜托我写一篇关于印学成就的文章,他自己交代了他此一方面的成就,可我那个阶段刚接了一部书稿,也就没顾上写,后来也就忘掉了。时隔十个月后重读这封信,这才想起还有这个嘱托。惭愧。

信后附了一张他夫人奚毓妹教授去世的消息及一篇小传。他夫人是浙大药学系教授。因主动脉瘤破裂于2015年1月16日突然去世。这篇小传是乾良先生手笔:

奚毓妹(1933-2015),上海人。虹口中学毕业后,1952年考入南京药学院。1956年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而留院任药化教研室助教。室主任彭司勋院士对她特别培养。1960年,因照顾爱人关系调来浙江药学系工作。因为当时全浙缺乏植化(后称中药化学)教师,领导希望她改行。她服从组织安排,曾赴上海药物研究所进修一年。回浙医医学系后,就从无到有地把植化教研室创办起来,担任教研室主任,由于教学上成绩优秀,曾晋升为讲师、副教授。

由于担子重,所以她经常超时工作。既要自己备课到深夜,还要关心全组的教学。碰到难题,浙江再无比她高的人可以请教,经常要跑上海。像徐在生、胡之壁、周益昌等院士级人物,都是她的同班同学,所以无往而不利。工作上花的时间多了,家庭上自然就相对少了。我们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全靠上海的外婆、外公帮着管……大学时,曾既是华东区女排选手,又是江苏省女子体操选手。特别是女子体操全能,在国家队尚未成立前她已拿到许多金、银奖牌了……因体操之故,兼习舞蹈与音乐。即使唱歌、跳舞,她也做出成绩……她教育儿孙,勤俭持家,堪称贤妻良母……她的美丽、善良、聪慧和勤奋,深受世人的爱戴。

这对夫妻应该算是当代中国医学界的传奇人物了。于乾良先生,我还欠他一篇文章。只有后补了。

责任编辑 何冰凌

猜你喜欢

林老西泠印社处方
真乃居谈艺札记“西泠印社”鲜为人知的由来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百岁翁的跑步养生法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高贵的灵魂
不是糊涂是境界
永远不忘林老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