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中“立象以尽意”的运用与创新
2016-05-14刘尊东
刘尊东
我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名篇往往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比如名篇《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形象地说明感情生活从幸福到痛苦的变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为了让学生掌握“立象以尽意”的方法,尽快地实施到写作中去,我总结了“以象代意”、“以象化类”、“以象造境”、“动形借象”等四种技法,让学生学习、领悟和掌握。实践之后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以象代意
以象代意,就是用具体的物象来代替抽象的概念。如:“治理大国太容易了。”“容易”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那么能不能用一种具体的物象来代替这种抽象的感觉呢?古人通过联想和想象,造出了一个非常鲜活的句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因为烹炸小鱼时若用猛火则容易焦,若翻动的过勤则易碎,所以烹小鱼要用文火,少翻动。这说明治大国当用文火,不折腾,国家自会太平。再比如:“遭贬”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被商人遗弃的歌女形象,作者就是用这一具体的歌女形象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遭贬”的这一特殊感受。教材中还有很多以象代意的作品,如《离骚》、《锦瑟》、《再别康桥》等,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好好体会,并加以运用和创新。
二、以象化类
以象化类,就是通过具体细腻地描绘物象把物类细分,能够把描绘的对象从大类里面分开的一种技法。如:“这土地/这河流/这风/和那黎明……”与“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刮着激怒的风/和那带着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哪种诗句更刺激感官,更形象?当然是后一首,因为它更具体。越是大类的“象”也就越具概括性,同时就越空泛。空泛的“象”是难以感动人的。这也是我们学生常犯的错误,想表达的意思一个大类表达完了,也就没有可表达的了,别说生动形象了,连字数都凑不够了。因此,根据语境需要,立象要具体、细化,就会产生“笔底有风烟,片言明百意”的效果。再比如:“秋天一到,叶子就落了。”这是一句很普通的描述。如果运用“以象化类”的技法,效果就不一样。“秋天一到,一些耐不住性子的黄叶就落了下来。”用“耐不住性子”就把“黄叶”从大类“叶子”中细分开来,更具体,也有了情味,有了美感。
三、以象造境
以象造境,也就是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讲一个故事时,给事件或者故事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情境。因为故事或者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进行的。比如:“静静地喝茶吧。”喝茶是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调动想象为之设置一个诗意的情境,从而激活想象,增添文采,丰富意蕴。“晓月如帘,我静静地坐在窗前,钢琴上那轻柔的音乐,和着白色瓷杯里的香茗一起飘起,袅袅绕绕,回旋在寂静的夜里。一室静雅和清幽,那沁香微润的毛尖,杯中氤氲的茶香刚好温暖了纤细的指尖。”画面是不是更为具体感人呢?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营造境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象造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人物的具体活动和特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四、动形借象
动形借象,就是运用动词、形容词表现出物类的形象。比如:大家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动词具有把静物写动,使物含情,使物人格化等功能,这种功能在塑造生动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如何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很有特色。它营造了意境,给人以形象感,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根据以上四种技法,我让学生做一些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立象”意识。
(一)修饰
修饰就是给事物添加相关材料或信息,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比如一位同学作文中写道:“涛哥正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什么书读得这样专心致志?可以做一些交代。如:“涛哥正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小说选刊》”。“涛哥正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卡耐基的书”。加了修饰,这本书就变得具体了,人物的形象也就饱满了。不同的修饰传达不同的情味,不同的情味总是靠语言的具体化来表现的。所以我教导学生,在写作时千万要记住: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杯“星巴克”,抑或一杯“蓝山”,又抑或“麦斯威尔”;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百合”,抑或一束“素洁淡雅的百合花”……
(二)比喻
比喻,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就很多。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用“比”的佳例。
粮食对老百姓很重要,这句话就是一般的概述。让学生训练之后,就有学生写到:对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这句话中“麦粒”和“钻石”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借以比喻实用性和审美性需求的区别,突出了粮食的重要性,形象生动。
形象化的物象,其实大多都是比喻中的喻体,因其直观可感,生动形象,而使所写对象清晰明了。比喻手法运用得越好,形象化程度就越高,文章就越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