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6-05-14孙靓
孙靓
摘要: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的整体原则和核心理念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是高度同步的,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和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能把视野投向高等教育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贡献,值得在普通高校大力推广和借鉴学习的。
关键词:推广 路径选择 条件保障
1999年9月,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在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Tallahasse) 举办了以“未来音乐教育”为题的“豪斯赖特研讨会”(Housewright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Music Education)。2000年3月,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公布了豪斯赖特研讨会报告——《2020视野》(Vision 2020)。由此形成了将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20年产生深远影响的《豪斯赖特宣言》。通读《豪斯赖特宣言》,笔者发现在对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的探索推广上,《豪斯赖特宣言》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教育形式起初只是一门或几门音乐课程的辅修。真正将音乐学副修专业形成一种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办学模式是在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专科及本科学历教育。它的建立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途径的新尝试。它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豪斯赖特宣言》带来的启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推广过程中坚持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强调各门学科之间的合理的联系,力求在实现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从最大可能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音乐教育的潜在价值。《豪斯赖特宣言》指出音乐在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上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和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是在推广过程中重视对现代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挑战着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络+”的无限资源所打破,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取代了传统教材和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现代科技的高效应用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技术手段、艺术技法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在《豪斯赖特宣言》中,美国的音乐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诸如数字化音乐教室、数字音乐工作室、交互式音乐学习软件、网络平台的音乐创作、表演和学习等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平台。然而《豪斯赖特宣言》也特别警告,现代技术只是音乐教育的工具,但人依旧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替代学生的音乐体验,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途径和形态,这点在宣言得到明确。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如何平衡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之间的关系,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尺度,这一点值得深思。三是为了便于推广,音乐教育者原本的角色属性是否能够外延拓展。职业的音乐教育者必须承担协调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有机整合。近年来,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美国的广电单位和纽约爱乐乐团等团体的合作非常紧密。那么我们的音乐学副修课程形式是否也可以借鉴美国音乐教育的经验,充分利用校内外、社会上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模式,获得多种样式的课程学习,常规和非常规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主干和辅助课程多重组合。
一、实施推广的路径选择——多渠道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与行政人员、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组成的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机构,也包括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辅助设施。另外,有助教学活动开展的社会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等也可以视为教学资源范围。音乐学副修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对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面临主要的问题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也存在师资结构上失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尽快构建多渠道教学资源的共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分别采用校内、校间、远程等多种模式,通过以点带面,区域互动,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是指单一学校依靠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本校音乐副修的学生提供多学科跨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类学校具备雄厚的音乐师资力量、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从而确保音乐学副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质量,也能有效推动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比较适合建立在有音乐学院的普通高校内。依托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施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高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是指区域内各高校在资源共享上做有效尝试,如实现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制度,特别是对成本较高的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如基础教学设施琴房、实验室、音乐厅的建设等,这对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提供很大的便利。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模式是指高校和高校学生之间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副修教学和通讯联系的副修教育形式,是我国高校目前和将来副修教育的有效选择。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专业实行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音乐学副修教学资源的无限共享和无冲突共享。对于因缺乏音乐学副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不足、选修人数不足造成音乐学副修成本过高等原因不能开设的音乐学副修专业,均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共享国内其他高校的音乐学副修教学资源得到解决。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二、实施推广的条件保障
(一)提高领导认知度
1999年6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己经受到普通高校的普遍重视和肯定。在音乐教育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学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音乐副修作为一种实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来进行尝试也未尝不可。为此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提供一个软硬件上的扶持。
(二)加强师资建设
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成功与否,能否培养出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自身素质。这里不仅单指音乐教师这一群体,还包括其他领域的教师。作为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要注意自身的知识更新,如对先进音乐教学方法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学科前沿信息动态的关注等。同时,还应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音乐学副修专业可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各种优秀人才的引进,也有利于师资人才的流动。
(三)加快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
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推广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的有力保障。基于音乐学副修专业的专业要求,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除了要有专用的音乐多媒体教室,还应配备相关的专用琴房和教室,以及小型乐队所需要的各种乐器、谱架和音响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建设供学生艺术实践的音乐厅、小剧场和音乐专业图书馆、实验室等配套设施。
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而是以音乐为载体,以多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与音乐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音乐学副修专业办学模式的成功和创新,具备了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基础。希望能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开辟一个新的方向,积极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裴芳,冯兰芳.研究、学习、思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J].人民音乐,2006,(12).
[2]冯兰芳.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4,(0l).
[3]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78-1998)[J].人民音乐,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