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唱论》对民族声乐学习的借鉴意义

2016-05-14周凯迪李城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民族声乐技巧

周凯迪 李城

摘要:元代燕南芝庵所作的《唱论》,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地阐释声乐艺术的文献典籍。虽篇幅短小,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当时的歌唱家、音乐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它不仅对如今的声乐教学和舞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当代民族声乐有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唱论》 民族声乐 技巧 借鉴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形态有所不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相对应的每个时期器乐、声乐、音乐美学思想及理论著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研习古代先辈对于歌唱艺术的理论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声乐学习中的问题,少走一些弯路。本文将以《唱论》为例,就其对民族声乐学习的启示意义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

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唱论》一开始,在简单提及了三位歌唱家和热爱音乐的五位帝王,以及指出道、僧、儒的音乐特征后,就转到了作者对声乐演唱的探讨。“续雅乐之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作者认为,在继正统的雅乐之后,丝类的乐器不如竹类的乐器,而竹类的乐器又不如人所发出的声音。这样的观点或许不太准确,但它也揭示了声乐艺术的巨大魅力。

笔者在学习民族声乐的实际过程中,将这句话理解为:丝竹这类乐器都是外在的,只有声乐演唱是通过自己的声带发出来的,因此它是最容易普及、最容易感染人心的艺术。我们既然学习了这门艺术,就要热爱它,就要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投入更多的心到声乐艺术中。《唱论》中还提及:“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出现质的飞跃。

二、歌之格调

《唱论》有云:“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迭垛换,萦纤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

“抑扬顿挫”是指声乐演唱的标准。一首歌在演唱中要根据歌词的情感内容和旋律的线条起伏,显示出在声乐演唱中对强、弱、休止的正确把握。这是歌曲演唱不平淡如水的第一要求。“顶迭垛换”指的是四种演唱方法,意思是在演唱中应该处理好不同歌曲不同节奏的变化,还要唱的连贯。在演唱快速度的歌曲时,要字字清晰;在演唱慢节奏的歌曲时,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萦纡牵结”是指一首歌在演唱时要委婉曲折,连绵不断。在这一点上,古曲中运用较多,除了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内涵修养外,总的来说是要求演唱技巧的充分发挥。“敦拖呜咽”是说在表达悲哀和痛苦一类的情感时,要使发音沉稳厚实,要有“一唱三叹”的真情,用含蓄轻声处理的拖腔来处理如呜咽、哭泣、如泣如诉的人物形象。“推题丸转”即宛转的表达歌曲内容。在演唱每一个字时,都要经过细致的推敲。字与字之间的连贯要像一粒粒珠子串在一起那样,每一粒都珠圆玉润、明晰透亮。“捶欠遏透”是对气息运用所提出的的要求。其中的“遏透”二字比较好理解,即声音在训练中慢慢打磨的玲珑剔透,演唱起来表现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唱功达到“遏行云不流,林叶皆坠”的效果。

这就是《唱论》对演唱者艺术表现技能的基本要求。当歌曲的旋律进行到高音区时,要做到“高不扬”,即不要声嘶力竭的去喊唱。当歌曲的旋律进行到低音区时,要做到“低不咽”,即不能压着喉咙唱。乐句转折时不粘连,停止时不拖沓;声音在转换时要柔和无痕,均匀平稳。

三、声音不等,各有所长

在《唱论》中还提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嗓音天生的就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它们都应该准确的演唱以配合伴奏乐器的高低。对于不同嗓音资质的人来说,学习声乐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千篇一律都用同一种方法的话,不仅不能取得进步,反而会适得其反。

同时,作者还指出:“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掏的,失之本调。”也就是说,声乐演唱中各人的嗓音和风格可以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太过分,所以其关键在于怎样掌握这其中的分寸。声音雄壮,豪迈有气度,但过度了,就会显得粗野;声音含蓄干净,但过度了,就显得小气;声音技巧娴熟,毫不费力,但过度了,就让人感觉轻贱;声音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但没有激情便不能感人;声音精心设计,过于做作就失去自然。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理念中都讲究中庸,唱歌也要讲究平衡,追求单一的效果往往会导致另一个矛盾的出现。

四、凡歌节病

《唱论》中提到的声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的不正确的发音,另一类是声乐演唱功底不过硬,唱不出想要的效果导致的毛病。

在第二十四节中作者提出:“凡歌节病,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宫声、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嗓拗、劣调、落架、漏气。”指出了歌唱中的主要毛病。主要是因为基本功不够扎实,从而导致演唱时声音疲惫不堪,暗无光彩,拖泥带水不纯净,一味喊叫,盲目追求音量,丝毫没有感动人心。而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方法,产生了喉音、鼻音、声音颤抖、漏气、音区不统一等问题。

在作者的寥寥数语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一首好歌要想把它唱好,唱的完美,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有的学习者之所以把一首完整的歌曲演唱的支离破碎,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专业训练。阅历和经验都不够,对歌词中的含义知之甚少,又没有专业的团体与之切磋学习,再加上本身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这样怎么能把一首歌曲演唱的悠扬动听,感人肺腑呢?

除此之外,在声乐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常见有耸肩、挺肚、仰头、皱眉等不正确的演唱姿势。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屡见不鲜。在作者给我们列举的这些常见的毛病背后,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姿态正确了,气息才能畅通无阻的运行,才能使得我们的身体在歌唱时犹如芭蕾舞演员起舞那样舒展,各个器官也才能正常的运作,作为歌唱的台风、仪表,自然也就显得美观大方。

五、结语

《唱论》这部最早的声乐艺术论著不仅对于宋元以后的歌唱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中论述的内容为我们当下学习和研究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现如今有关声乐学习的论著数不胜数,但《唱论》运用了中国人能够感同身受的表述方法——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对于今天的民族声乐学习、教学和实践来说,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最久远的、最早的、唯一的被社会所认可的声乐表演艺术名著。虽然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字过于简略,内容中还掺杂着一些方言俚语和当时的音乐术语,但并不影响它为后世的声乐艺术演唱方法与技巧的规范,形成民族声乐系统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唱论》是来源于生活的历经众多艺术家探索研究的声乐理论。应该说民族声乐艺术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声乐中的优良技法都能在《唱论》中得到体现,它为后人学习声乐、研究声乐、发展声乐树立了里程碑,是我们当今学习民族声乐的极好教材。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安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BD042。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4]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民族声乐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克拉克财富分配理论对中国财富分配现状的借鉴意义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