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丰柳子戏的艺术特征以及柳子戏团对其保护性措施

2016-05-14王洁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保护

王洁

摘要:中国民间稀有剧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起源并且发展于民间,是大众的艺术,是人们群众综合艺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性。清丰柳子戏作为中国民间稀有剧种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如今,面临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活跃了数百年之久的清丰柳子戏已经开始不再被人们所关注甚至已经开始呈现了消亡的趋势。笔者自幼生长在清丰这片土地上,从小就对柳子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搜集调查和研究柳子戏的相关资料、咨询柳子戏团员以及调查柳子戏团现有的保护性措施,希望能对家乡的文化事业以及以后研究和演唱柳子戏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柳子戏 艺术特征 保护

清丰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孝道文化,同时也孕育出柳子戏这一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丰柳子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稀有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它不仅经历了京都花部的发展,而且还在清朝中期达到鼎盛,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柳子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创造出了辉煌,也为后来的艺术工作者研究中国戏曲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借鉴依据。本文主要就柳子戏的艺术特征和柳子戏团对其保护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给予艺术研究工作者一些帮助,并提高人们对清丰柳子戏的关注度。

一、清丰柳子戏的发展历程

(一)基本简介

“柳”字意为“唱”,“子”字意为“曲子”,柳子戏,即是“唱曲子的戏”。

清丰柳子戏历史悠久,其在元朝开始孕育,在明朝正式形成,距离今天已经有将近五百年,主要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几个省份的交界处流行。它是从元、明时期“弦索”系统发展衍变而来的诸宫调,又被称为“弦子戏”“柳子腔”“北(百)调子”。它保留了唐朝宫廷音乐的传统,即变文与唱白相间,在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了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如[耍孩儿][打枣干]等俗曲、小令,并且传承了其他一些剧种的曲牌和唱腔,如昆曲、高腔、乱弹等,慢慢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余支曲牌,200多个剧目的弦索古老声腔剧种。

清丰柳子戏兴盛于清代,曾经压倒昆曲,一时称盛。乾隆年间,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四大徽班进京,清丰柳子戏退出京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清丰柳子戏曾受到创伤,岌岌可危。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又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清丰柳子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地方稀有剧种的典型和表率,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它为我国艺术研究工作者研究北宋以来的弦索声腔剧种提供了生态标本;从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清丰柳子戏为河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史概论》中有这样的说明:在南宋时期,宋朝和金相互对立,分别统治南方和北方,北宋时期的杂剧也一分为二,形成南戏和北曲两个艺术体系。所谓北曲即是北方的诸宫调。《都城纪胜》中记载:“诸宫调是由京师的孔三传编撰,他将传奇的神话故事编入曲中说唱”。

在元代,柳子还并不属于杂剧,它仅仅是属于北曲诸宫调中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因为元代元曲的普遍传播与流行,加快了柳子戏的发展。

《清丰县志》中曾有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清丰建火神庙和关帝庙剧院,在立春的前一天,歌舞伎者纷纷演绎出最佳的故事”,“各村村民聚集于古庙前,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的表演曲艺”。

在明朝的初期,元杂剧的体制有所突破,形成了一种传奇戏,把复杂的故事分成多场戏分别演出,这样一来,这个独特的唱腔就形成了一种剧种,在河南和山东交接处逐渐发展了起来并且北上又一次进入京城。

柳子戏于清朝乾隆年间成熟。它以色彩斑斓的故事情节、婉转优美的唱腔、新颖阳光朝气的演唱形式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深受群众喜爱并得以在周边地区传播。乾隆十年,洪家戏班成立,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将柳子戏收至洪家班。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四大徽班进京,皮簧开始在北京剧坛兴盛,朝廷下令禁止上演“弦索”。之后,京剧形成,柳子戏重返中原地区,活跃于农村集市。但此时的柳子戏经过在京师与其他剧种融合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光绪四年,中原地区灾害较多,艺人开始四散谋求生计,柳子戏也再一次开始向着周围地区散播发展。

光绪三十四年,经过清丰人民的不断努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柳子戏班——白马杨柳子窝班成立。并因为民国初年与其他剧种对戏的成功而一炮打响。之后柳子戏团不间断的参加各种活动和演出,为河南以及全国的艺术文化事业作了不可小视的贡献。

二、清丰柳子戏的艺术特征

(一)特色曲目

清丰柳子戏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俗曲,另一部分是柳子调。在现存的200多个传统曲目中,又有一些极具代表性,比如:《燕青打擂》《白兔记》《三盗芭蕉扇》《孙安动本》等等。

(二)角色分工

柳子戏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分工明确。生行中文武又分老生小生,文老生扮官宦,武老生扮将帅,小生就扮演青壮年;旦行又分为老旦、青衣、正旦、闺门旦、花旦和彩旦,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女性,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已婚妇女,正旦扮演刚刚出嫁的女人,闺门旦则是扮演善良貌美的闺秀,花旦来扮演机灵可爱的女性,彩旦扮演泼妇;净分为大净和二净两种,大净又分为黑脸、红脸和二白脸,而二净又分大花、二花和小花;丑行分老丑、小丑、武丑和文丑,文丑又称官丑,武丑扮邪恶的男性,老丑是心善的员外,小丑扮演滑稽幽默的人。在表演中,他们各都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

(三)表演特点

柳子戏演员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借鉴吸收了民间各种表演形式如舞蹈、杂技、武术等等,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创造出了各种生动灵活的人物舞台形象,同时把柳子戏故事完整、戏路宽泛以及细致入微的风格表现得酣畅淋漓。演员们擅长高难度的动作和精准刻画人物的能力,善于哄抬气氛把表演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例如《窦公送子》的演出中,窦公在风雨中,一手拿着伞一手抱着儿子,步子由大到小由慢到快,最后开始绕场快走,然后猛然摔倒手中的伞飞了出去,又迅速的站起来之后用一个前斗翻一把抓住还没来得及掉在地上的伞,显示出狂风暴雨之势和他不怕艰难险阻奋勇直前的决心。拿到伞以后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大,吹的他左左右右站不稳,夸张的拉伞动作仿佛也战胜不了风雨的摧残最后终于摔倒在地。此时已是古稀之年的窦公气喘吁吁终于是倒在了凌烈的天气里。

柳子戏的演出还经常与民间民俗相结合,经常出席一些婚丧嫁娶的活动深得人们喜爱。

(四)艺术特点

柳子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因为善于吸收和借鉴各种剧种的精髓,所以有“百调”之称。但它又不完全相同于其他剧种,在与其他剧种相融合以后,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柳子戏在声腔上不同于其他剧种,突出了它的特色,它的每一支曲子中,男女声腔都区分得非常明确。在三百多支流传下来的曲子中基本可以分为九大声腔,即“柳子腔”“序子腔”“乱弹腔”“高腔”“娃娃腔”“昆腔”“罗罗腔”“青阳腔”“拉罗腔”。这些声腔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剧种,所以它们所表现的情绪和音乐的规律性也不一样。

“柳子腔”,是一种近似于说唱的声腔,与生活贴近易于大家理解。它以七字韵来表现,句子数量不受限制,自由的演唱方式给演唱者很大的即兴空间,它经常用来描述剧中的场景,经常出现在联曲体的曲子里,伴奏的曲调是反复无限。伴奏时,竹笛常常出现在曲子的开始和结尾,中间一般不使用竹笛。

“序子腔”,在柳子戏中经常被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自己拿出来作为一个唱段单独演唱,也可以放在曲子里叫做XXX挂序,如《抱妆盒》挂序。“序子”的句数不受拘束,一般都由七个字或者十个字压韵的上下句构成,伴奏的曲牌完整并经常反复演奏被作为“序篇”,演唱灵活可以在“序篇“的任何板后头眼入唱。伴奏这类声腔不使用竹笛。

“乱弹腔”,也是一个经常在柳子戏中使用的声腔,特点是“四个乐句两句腔”,四个乐句的尾音都为2 2 5 1。

“高腔”,也被称作“官腔”,在柳子戏中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唱法:一种唱法没有音乐而只用打击乐伴奏,独具特色;另一种唱法有音乐伴奏,这类唱法主要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娃娃腔”,是柳子戏的主要声腔之一,其特点是每唱三句词就有一个过门,它一共有八句腔。并且格式分为6、6、7、7、7、7、7、7,散板每次唱一句就会再回到原板上,其格式为2、3、2。娃娃声腔还有另外二十多种,如“乱弹娃娃”“拉尾巴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倒流船娃娃”“八吹八打娃娃”“越调娃娃”等等。

“昆腔”,最早是南方的昆曲,后来传入北方之后同方言结合所形成,用中原的地方口音吐字拖腔。没有过门,伴奏主要是竹笛。这类声腔依旧保留有昆曲的特色,优雅的旋律经常用于贵公子和大家闺秀抒发自己的情怀。但是昆腔较少用于柳子戏当中。

“罗罗腔”,其来源是弋阳腔,后来被柳子戏借鉴过来。因为唱腔断续无常,起伏不断,通常用来表现俏皮、妩媚的少女情怀。

“青阳腔”,最初是山西的弋阳腔,之后流传到安徽的青阳县,在与当地民间的曲调融合了之后,又传到了河南、山东等地,与柳子戏本身原有的声腔相互融合之后,被柳子戏广泛使用。“青阳腔”又有“滥青阳”之称,是因为它的句数不受限制,并且也没有上下句明显的平仄之分,较为自由。

“拉罗腔”,也被称为俗曲。特点是歌词少曲调长,长短不一,句子反复重叠,又用虚词来衬托。每支曲子都被分为三部分:引子、主曲和尾声,格式和唱词都用长短句组成。间奏与其他声腔不同的是它并不模仿唱腔,从慢到快。九大声腔中除去其余声腔的曲子之外全部都是拉罗腔类,时而豪放粗狂,时而柔美温婉的大曲子很多,但是同时也有乡土气息浓重的小曲。

三、清丰柳子戏的存在价值

清丰柳子戏是我国稀有剧种的典范,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和戏曲宝库的活化石,更是历代艺术大师与戏曲工作者用他们的血汗浇灌出来的一朵艺术结晶。

(一)学术价值

清丰柳子戏曲牌丰富、种类繁多,剧目多种多样,声腔悦耳并具有特色,辞藻华丽,集结了各种剧种的精华,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对于我国艺术工作者研究我国宋代以后的戏曲有重大意义,它也是我国研究弦索声腔的重要依据。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又重返宫廷后再次重返民间,对于宫廷音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又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原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宝藏。

(二)实用价值

建国以后,经过整理后重新编排的清丰柳子戏又上演了上百个剧目,这些剧目中,宣扬了党的方针和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歌颂新生活,提倡孝道和谐,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文艺比赛和演出,为我国以及中原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做了积极而又重大的贡献。

清丰柳子戏的剧目多数惩恶扬善,反映中华民族和谐共处、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美德,这些对于新世纪社会中的人们树立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丰柳子戏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一些优美唱腔,如民间小令、俗曲等,令人们有一种“听着柳子调,胜似坐仙桥”之感,它因为接近民间生活而颇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具有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研究并保护柳子戏,对于促进中原各省的文化交流,丰富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全面建设中原地区精神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清丰柳子戏团对柳子戏的保护计划与措施

几十年来,清丰柳子戏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步履维艰,但柳子艺人们始终没有改变其传承信念,他们一直在为柳子戏的保留和发展东奔西走。经过对柳子戏团员与清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办公室主任的走访调查,不难发现,为了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清丰县的文艺工作者从未停止努力。经过总结,清丰柳子戏团对柳子的保护计划与措施大致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方面。

首先,静态的保护计划:

1.吸纳戏曲研究专业人员、柳子戏艺人成立保护小组,对清丰柳子戏进行普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柳子戏的主要内容。

2.深入到清丰柳子戏历史覆盖区域,走访调查健在的老艺人,挖掘整理柳子戏的曲牌与剧目。

3.积极对了解柳子戏的健在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制作成音像资料存档。

4.对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类、存档。

5.积极举办柳子戏学术研讨会,加强柳子戏理论研究和发掘,编印成册,出版发行。

其次还有动态的保护计划:

1.成立清丰柳子戏艺术学校,招收学员,争取在五年内培养出一批能基本掌握柳子戏演唱技艺的专业技术人员。

2.加工整理适用于新时期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剧目,利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扩大柳子戏的影响范围。

3.移植一批其他剧种的现代剧目,推陈出新,为我所用,让柳子戏重放昔日光彩。

4.充分利用节假日,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增加演出场次,扩大演出范围,不断提高柳子戏的生存能力。

五、结语

清丰柳子戏是古代传统宫廷音乐的缩影,作为地方稀有剧种创新的典型,它是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创造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奇葩。如今清丰柳子戏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其生存形势不容乐观,但我相信,在柳子戏团的努力下、关注清丰柳子戏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当今社会民族意识觉醒的人民大众的努力下,清丰柳子戏一定可以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再现其光辉。

参考文献:

[1]张丽兰.河南清丰柳子戏的表演及艺术特征探微[J].音乐时空,2013,(03).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清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清丰文史资料[M].清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河南省清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

[3]马紫晨.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M].河南: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2007.

[4]纪根垠.柳子戏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河南省濮阳市对外宣传办公室.戏曲—清丰柳子戏[N].濮阳日报,2004-11-03.

[6]河南省清丰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办公室.有关清丰柳子戏的保护性对策[N].濮阳日报,2008-10-15.

[7]王建.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8]常银良.清丰柳子戏艺术之我见[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09).

[9]潘若鹏.柳子戏史研究[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保护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