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核心育人理念观照下的班级活动主题架构
2016-05-14肖淑芬叶锦华
肖淑芬 叶锦华
班级主题活动指的是一定阶段内,以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及提升发展需要为目标,有主题、有计划、有专题的班级活动,它具有长程性特征,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独特作用。目前,班级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倡导“班级活动课程化”。笔者以所在的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为例,呈现了学校“博雅”核心育人理念观照下的班级主题活动架构的思考与实践。(见表1)
一、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纵向活动目标梳理
班级活动目标的纵向梳理指的是在整体把握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分析学生成长需求,以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为主体,确立1至6年级的班级活动的纵向目标。
1.整体把握培养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可归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但因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德、智、体、美的具体要求,有内容与层次、数量与质量上的区别。我校提出“博雅”办学理念,明确学生“博雅”培养目标:培养博爱众生的胸怀,博学多才的素养,阳光健康的体魄,文明有礼的行为。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全面素质,这就是所谓的“博”;学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即从“博”发展为“雅”,但是我们对不同学生向“雅”方向发展的种类和质量还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我校校本育人目标涵盖和超越了普适性的育人目标,这样的育人目标与当代教育被普遍认可的“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是相匹配、相呼应的。
学校育人理念如何落地实施?班级主题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路径。因此,在思考班级主题活动中,必须胸怀学生培养整体目标,并致力于达成这些目标。
2.分段落实培养目标
确定班级主题时,明确一个整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育者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没有将这个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分段落实。分段确定培养目标要遵循两个依据:学生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怎样引导;学校的整体目标如何化整为零,形成小而实的可实现的分段目标。目标明确才能目光坚定,目标具体才能脚踏实地,目标高远方能实现超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学习、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分阶段“博雅”培养目标。
二、基于班级个性需求的横向活动主题选定
班级主题活动的横向梳理指的是在确定1至6年级的班级活动的纵向主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班级个性、学生需求,以教育专家、班主任、家长代表为主体进一步确定班级活动的横向主题。
1.发现个性需求确立主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班级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有很大启发。要想提升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找到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需要”,从中提炼出合适的活动主题,确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目标。对此,可通过观察学生,分析其行为表现,综合分析近期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从中发现值得探讨的主题。我校1年级6班确定了如下活动主题:我是小学生啦;良好习惯早养成;小小脑袋瓜的科技畅想;新年来啦;让我来帮助你;我是快乐小书虫;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安排让传统的零散活动系列化,更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也能够收获较大的教育效果。
2.引领个性需求创造主题
学校教师应当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某一阶段最需要的成长要求以及在日常班级交往当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由此确定开展班队活动的主题。教师在从学生的角度来组织实施班队活动时,容易出现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现象,这会使得班队活动明“活”实“死”,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确立班队活动的主题时,教师要首先考虑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需要也会跟着发展变化。此外,教师可以在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根据学校以及上级有关教育部门的整体部署开展班队活动,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及学校各项资源,整理综合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我校一年级的陈越芳老师细心发现:入学不到1个月的小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但又处处显得紧张。有的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提出,有的不知道如何和同桌交流,还有的不能适应学习上的各项要求等。开学不久,中秋节就到来了,很多班级都按照闽南传统,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博饼”活动,但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陈老师制定了“我是快乐的小学生”一系列主题活动,“大手牵小手快乐过中秋”便是其中的一个活动。陈老师和学生邀请了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家长参与活动。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人凝成一股气,大手拉小手,共同帮助新入学的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更积极快乐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三、基于整体发展需求的纵横结构主题优化
纵向主题和横向主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逻辑结构,但班队活动的主题化建构并未完成,需要回归到以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为主体,对这逻辑结构进行深层次探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活动主题,以实现优化。
1.利于班级个性突显的主题取舍
学校文化统领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是离学生最近的文化场。班级文化越突显,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就越强。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主题上,学校既定的安排和班级需求总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这时,教师更需要哲学地、智慧地思考,尽量追求二者的融合,当有明显矛盾时,则以班级和学生的需求为主,尽量地给予课时上的照顾。
比如,我校将12月份定位为“科技活动月”和“心理健康活动月”,这样的安排必定会挤占大量的班级活动时间,基于这样的问题思考,我们将两项主题活动做了区别安排,每年的侧重点不同。如2015年12月以科技节活动为主,学校在设计活动安排时,也给班级留足了时间。在班级系列活动中,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活动要安排在12月份的班队会;参与人员是全校师生;策略是各班根据年级、班级实际,以学生需要为本,体现学生立场,开展班队会活动,可以是一节课的教育,也可以是科技节活动的前期策划、中期推进或后期成果展示,运用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参观学习、家长讲坛等多样化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我校五年级的任佳妮老师结合本班的岗位系列,设计了科技节临时岗位的反馈小结会,班级个性得到了突显。
2.利于核心目标达成的主题深化
班队会活动课程化能充分发挥班队活动教育主阵地的功能,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能明确学生的需要以及给予帮助的性质和方式,结合多方面的资源确定目标,并选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生普遍感兴趣或共同关心的教育内容。经过深入思考和访谈后,我校把四大培养目标中的“培养博爱众生的胸怀”作为最核心的目标,有了这样的共识,以“爱”为主题的活动在时空上的要求就更高,内涵也更为深化。
二年级的吴鹭梅老师在实施班级岗位主题活动中,是这样定位目标的:使学生知道班级是大家在校生活的“家”,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爱自己的班级,有主人翁意识;愿意主动参与到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中来,讲究分工,责任担当;能够主动承担班级中的一个小岗位,坚持岗位服务,但不只是停留在锻炼自我,而是要向服务他人方面升华。
班队主题活动应在学校核心育人理念的观照下,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择教育内容,释放其育人功能,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要培养和锻炼学生撑起班队会活动课的一片蓝天,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