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用心经营师生之间的适度距离
2016-05-14黄文龙
黄文龙,福建省南安市福玲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在教师、副校长和助理督导员的工作岗位上都体现了自己“乐学、乐教、乐研”的主张,致力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完成了2个省级课题,并发表了教育论文约40万字。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存在距离,不同的距离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孔子曾用“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描述过人际距离的复杂和不易把握。师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既不能无原则地靠近,又不能无底线地疏远,因而更需要健康的、能使双方感到宽松自在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适度距离需要用心经营,需要在实践中调整,为此,教师要致力于做好设置、磨合和调适的工作。
一、用心做好设置
社会学家库利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陌生人的观察下或多或少会感到焦虑和窘迫,有些人甚至和不熟悉的或意气不相投的人坐在同一房间里也会感到烦恼和疲劳。”通常教师能够体会到,因为性别、亲疏、职级、资历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拉开到心安的距离,经历过“信任流失”或“信心受损”的人对人际距离尤为敏感。教师也能体会到,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有时反差很大,有些人“天涯若比邻”,有些人则“咫尺天涯”。我们有理由把人际距离看作社会链条的缝隙,不论处于哪个系统,太紧或太松都不利于运行。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首先就要考虑使师生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其中,身体距离很容易控制,而心理距离由于难以量化并且不断变化,总是处于游移与修正之中。作为主导者,教师要经营好师生间适当的心理距离,就要从设置发展目标和定位人际距离起步。
1.设置发展目标
正常人都会为自己寻找存在价值,都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教师也会根据自身的现状、潜力、观念以及外部可用资源来为自己设置发展目标,通常情况下,适合自己的目标就是最好的目标。设置目标时要包括实现目标的路径、任务和时限,为了使目标更合理可行,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和建议。教师常见的问题是过多关注长期的重大的目标,而轻忽中短期的具体目标,很多教师会设定奋斗十年八载成为名师的目标,却很少注意到眼前还有个调整与学生距离的问题。多数教师带同一批学生的周期是三年,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为自己设置三年期的发展目标,也帮助学生设置好三年的成长目标,并把经营师生间的适度距离纳入其中,这种经营工作必须是细微而具体的,是容易落实并可以被检验的。
2.定位人际距离
定位好现状,就能真切看清自己的“家底”;定位好目标,就可以厘清发展中需要解决多少问题;定位好人际距离,就可以明晰双方合作时应该校正哪些不和谐因素。无论定位自己、定位他人,还是定位双方距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其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非智力因素。找不准定位就会影响到今后规划的走向,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难以确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时限;二是难以对所做工作进行评判和调整。
教师要意识到“促进学生发展”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中心任务,认识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师生伦理定位,也正是这个定位决定着师生之间必须有适度的距离。例如,对低年级的个子矮的学生蹲下身或者弯下腰,就是使师生间有一个便于交流的合适的身体距离;用各种方式去了解、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引领学生的发展,就是在创设并利用师生间适度的心理距离来解决问题。
二、用心做好磨合
不管是个人对个人,还是个人对群体,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磨合。磨合是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人际关系的过程。没有同一性就不合群,就难以共事;没有独特性就缺乏存在感,就容易变成多余的人。教师与学生的磨合不是为了消灭个性或磨平棱角,而是为了探寻相互尊重的恰当距离以共同发展。师生间的磨合是在共同目标或共同任务下的整合,是要形成更加强有力的组合,更快速优质地完成既定任务,因此这种磨合会使教师愿意包容或谅解自己所不认同的一些事物,愿意正视并修补自己的不足,并最大程度地保持和发挥各自的优点,使这种磨合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增长智慧。所以,探寻适度距离的磨合是使教师与学生双赢的。“认识自己”不容易,“理解他人”更艰难,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有磨合才有配合,有配合才有合力,教师要引导师生间的磨合,就要特别注意发现问题和互动交流。
1.发现问题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由于人员较少、透明度较高和自觉性较强,突破道德、是非或法律底线的事较为罕见。这使得校内的人际关系相对校外更为单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里的问题就少。在师生的磨合中,本来看似很小的问题或本来隐藏的问题都可能渐变或锐变,从而引发人际距离的变化。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各种场合中的合作,乃至矛盾的妥协或消弭,都有一个“度”,这个“度”可以是明文规定,可以是沿袭而成的习惯,也可以是逐渐成形的共识。教师要通过“度”来发现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磨合,必须在适“度”的区间内,因而要经常处于调整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应该有“度”,教师心中要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这把尺子上,不仅应有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学生家长期望的刻度,而且应有国家法律和学校约束的刻度,还应该包含当地习俗、宗教与各种传统禁忌的刻度,教师要通过心中的尺子来衡量距离的“过”或者“不及”,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2.交流互动
教师要面对的学生是各式各样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完整而不与他人完全重合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带领学生行动,但无法取代学生的观念,也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更无法取代学生的爱憎。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不能光看学生的行动,也不能只听周围人的评价,而是要透过直接的交流互动以更全面地分析判断。
当人受到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时,就不够理性,看问题就不够客观,就会因为个人的印象或好恶来决定与他人的距离,甚至外貌、服饰、语调、卫生状况等都会成为亲近或疏远的理由。每个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都要与众多学生打交道,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人品优秀或易于接近的。教师会碰上厌学者,会碰上自闭者,甚至会碰上蛮横粗暴的学生,这就需要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哪怕只有微弱的一线希望,也要尽最大努力。加强对话,弱化对峙,对矛盾达成理解、谅解与和解,才能减轻学生既有的发展阻力,逐步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用心做好调适
人的发展变化是累积渐进的,惊讶于他人的“突变”是因为对他人积累的过程不了解。积累过程的长与短,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综合因素。教师自身的发展大多较为稳健,而学生的成长则充满变数,任何谋求一声棒喝就能“顿悟”或者一次帮助就能“突变”的想法都是过分天真的。教师在发展学生和发展自我的进程中,与学生之间会有很多交集,因此在待人处事上就要设定和调控好与学生的距离,距离越舒适就越有利于交流与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距离的“舒适”是一种心理感受,它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信任多是在不断排除猜疑后逐步构建起来的。一方面,师生长时间相处难免矛盾的产生,有矛盾就需要化解;另一方面 ,长时间相处更能增进彼此的了解,更有利于将关系调整到舒适距离。调适更注重结果,要找到切合实际的路径;调适不是大革命而是小改革,是通过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容易做好的小目标,渐进地达到完善。“调整自我”和“帮助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功课。
1.调整自我
坐着不动也会变老,所以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中。人生圆满必须有人际关系的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地调整自我。能够改变环境的人也在跟随变化而改变自己,改变不了环境的人则要为避免被边缘化而改变自己,所以,每个教师都无法做到始终规行矩步,都需要不断调整自我,只有通过调整才能适应自身与外部的变化,更加合理地充实与完善自我,有效地接近既定目标。大到时间、环境,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产生变化,因而调整自我应该作为教师的首选对策。要调整师生关系到一个适度的距离,教师自身要“屈尊”做好两件事:一是包容,不但包容自己,更要包容学生,不要因为学生远离自己而怨恨,也不要因为自己太多的付出不受认可或者不获回报而不满;二是主动,主动是责任感强的体现,教师要主动改善自己,主动联系学生,不把自己当成坐受香火的神祇。
2.改变学生
教育者要起到促进学生改变与完善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有时微乎其微。若把教师比作太阳,就应该是寒冬的太阳,而不要成为盛夏的骄阳;若把教师比作火炬,就要知道太近了会导致烧伤,太远了则暗淡冰凉。教师的调适,应该是前瞻性的主动求变,而非古语所谓的“变必以穷”。在调适中,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还要改变学生。学生的改变有大有小、有快有慢,这不仅与教师的目标、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及素质有关。学生的发展既包含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对他人经验的模仿,也包含很多试错的经历,学生阶段就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历程,学生在这个历程中不断积累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在思考与实践中发生改变。教师改变学生,一是靠善心,善良应是教师的秉性;二是靠真心,真诚地呵护学生成长。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警惕、预防与祛除人际距离的混乱和负面影响,为师生构建“适度距离”营造良好的氛围。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经营好师生间适度的距离,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获益,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