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植保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2016-05-14吴彩兰赵思峰
吴彩兰 赵思峰
摘要:从现代社会 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根据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的特点,叙述了植保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素质、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及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比较适合现阶段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植保专业 改革 实践教学 综合素质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知识量剧增,高新科学技术向生产与生活全面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应当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够满足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植物保护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曾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植保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而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植物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多,病虫害研究方法、防治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各个用人单位都对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一直是植保系各位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并且一直在积极改进实践教学体系,以求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
一、制定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借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机会,结合本校的师资、教学条件,制定了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并且有着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为主,研究型为辅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具体地说,植物保护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植物病理、生物技术、农业害虫与资源昆虫、农药农资等方面学有专长,能够从事植物保护研究与技术推广、农药研究与营销、资源微生物与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
结合培养目标,积极修订了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大农学”人才培养和“两段制”本科教学模式及横向拓宽专业口径模式,即1、2年级为第一段,农学院所有专业学习共同的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同时学习“农业背景”知识和技能。3、4年级为第二段,学习植保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一个辅修专业或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学分,从而培养“农理型”“农经型”“农文型”等多种复合型专业科学技术人才。其次是“宽、专”结合,纵向延伸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中,前期打好宽厚的基础,后期突出专业教育。在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分方向深入纵向延伸。如植物保护专业前期实行了宽口径的植物保护学教学,后期学生分别向植物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植保生物技术专业方向发展,再向植物检疫、资源微生物、生物防治、资源昆虫、农资等专门领域延伸。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实践教学工作发展
农学院植保系目前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实验员 3人。教师中有16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2人拥有硕士学位。经过近5年的积极建设,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学历提高了,而年龄下降了。在青年教师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接触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增强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实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经过近几年建设,石河子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于200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于1998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兵团重点学科。植保系的两门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分别于1998年、1999年被大学评为一类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于2002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三、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改进实践教学条件
植保系的教师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近5年,累计申报科研项目24项,项目经费达12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农业部行业专项1项,农业部转基因专项课题1项,兵团课题4项,其他项目5项,极大地改善了本科生的实验、实践条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利用科研经费以及重点学科费购买仪器设备直接应用于教学,并且植保系所有研究室(如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资源微生物开发研究室等)内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向本科生开放,为高质量的教学实验的开设提供了设备保障。其次,是教师的科研项目组织本科生参与,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中的部分工作,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如一些实验现场、一些实验结果都可以为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服务,同时有了科研经费后,教师可以外出开会收集学科进展资料、与他人交换实验材料等,都进一步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四、积极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和专业劳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文献综合能力的课程论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水平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由浅入深,从标本的认识到实际操作,再到深入研究,科学合理;结合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劳动和社会调查内容,突出了专业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实验课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增加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堂讲授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对于课堂讲授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提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直在加大力度提高这一环节,并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路子。主要体现在:
1.编写适合我校实验室条件的实验指导书。虽然全国目前已经先后出版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等全国统编实验课教材,但由于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组织各位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实验指导书,以求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认真选材。标本是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类课程实验课的基本材料,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能否观察和掌握住各种真菌及昆虫的特征,为此,植保系各位教师每年都积极采集、制作各种病害(病原菌)和昆虫标本,努力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对于一些稀有标本,采用购买或与其它高校交换的办法,尽量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标本,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片。
3.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由于植物病原物及一些昆虫个体较小,一些典型特征用肉眼很难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或体式显微镜来观察,往往因为操作不慎,有些重要的特征观察不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缓解实验教学的压力,提高同学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近几年,我们先后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彩色电视显微镜等设备;多渠道购买教学相关影像资料,并将一些图片扫描进计算机或采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拍摄各种病害、病原以及各种昆虫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为实验课服务。
4.改进实验课考核办法。如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结束后,改变了过去直接参加笔试的办法。采取了先实验课考试后笔试,实验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笔试的办法。由学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植物病害标本及病原标本,说出病害的病状、病症以及植物病原的归属和特征,在学生考实验课的前三天,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观察各种标本,这即增加了学生实验课的压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质量。
在教学实习方面,我们将教学实习改为综合性实验,如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教学生识别田间植物病害、病害调查、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病原菌的鉴定及玻片制作;昆虫学综合实验综合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解剖镜下的观察、识别。教学实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植物病虫害综合大实验集中了对病虫害危害症状的识别、鉴定,对病虫害发生原理的分析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正确综合运用原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习方面,针对植物保护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从农作物播种开始直到作物成熟期将近4个月的生产实习时间,即每年的4月10日左右到8月10日左右。生产实习具有“六边”特色即边生产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搞科技推广、边搞生产、社会调查。以近几届植保班的实习分配来说,他们分别到自治区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第一师团场、第六师新湖农场、第四师、第六师农科所、第六师、第七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第八师143团、147团、148团、杜邦公司、霍夫农、伟农公司等实习单位,并在实习单位有负责人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实习评价,改善了生产实习条件。这种生产实习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学生实习场所难找、实习经费紧张和实习效果不高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了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坚定了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
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每年的寒、暑假,都给学生布置社会调查方面的任务。
总之,经过几年建设,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培养方案更加明确,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同时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正祥,周羰,鲁红学,章松柏,张长青.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17093-17094.
[2]陆秀君,何运转,董建臻.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