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校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变革
2016-05-14赵京京
赵京京
摘 要:体育教学方法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方式为内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方法容易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因此本文结合技工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从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张力与困境角度反推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求及优化策略,作为体育教学方式现代化改革的辅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 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方式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人们对于教学方式的认识并不清晰。部分人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混为同一。
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教学途径与教学手段。现阶段,学校强调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教学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笔者结合自身在技工学校的教学情况,就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变革提出几点意见。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解析
方式,实际上是言行所采取具体形式。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的具体方式,主要包含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两层面。
体育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思维内部、程序外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制约体育教学的展示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在体育教学方式优化之前,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定位应该作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明确把握从实际应用角度而言需要结合反思性思维、科学性思维、体验性思维三者的差异性。尽管体育教学中以上三种思维的存在比值有所不同,但是三者对体育教学方式改革及科学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体育教学手段、方法、设备、媒介、技巧、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决定其定位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学中究竟使用何种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对操作形式进行具象化的呈现,如提升教师侧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自主、合作等方面。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张力与困境
1.传统与变革的压力
文化以生存为基础,主要体现出人类对本身及自然的超越和创造,因此具有自我持续更新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然而文化的此种特性与文化给定性存在明显的矛盾,此项矛盾对文化变革的影响则凸显为以运作方式来决定文化发展及变革的张力层面。
遵循文化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文化传承活动,自然容易受到此项矛盾性的制约。传统教学方法在与时俱进性的要求下,所体现出的自觉变更性,始终受到着力的制约。
由此,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创造的自觉性与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给定性之间所出现的冲突,融合在体育课程中,即显示为教师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与高校尤其是技工类院校特有的教学要求之间所呈现出的矛盾性。
面对此种矛盾,体育教学方式拟突破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而形成变革张力,推动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发展,就必须正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理念、观点的存在价值。
就当前各类高校尤其是技工类院校的现有体育教学方式而言,在受到教学经验、专业素养、知识积累程度、教学观念、创新性等的束缚下,技工类院校的体育教师很难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中来。
从学生层面而言,技工院校的学生本身来自五湖四海,接受体育教育及相关培养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性。因此其体育学习和技能基础及能力,无法承担起体育教师统一化教学方式改革后所提出的质量标准及要求。这也是当前技工类院校体育教学方式改革难以推进的主因。
2.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困境
当前技工类院校在对体育教学方式变革重视力度不足、硬件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后背力量不足、缺乏对应的专业性培训等的前提下,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思维方式,仍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很难被真正纳入到体育教学方法变革中。
按照实践调查可得,基于体育教学方式变革中师生思维方式权重的差异性,教师在体育教学方式设计和执行时很难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目前技工类院校的现有体育课程多形同虚设,教师使用“放羊式”管理方式,忽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参与心态的引导不足,进而导致其进行的体育教学方式变革很难真正获得学生的建议和评价。
此外,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不足也是导致此项本质为身体操作教学模式无法取得学生共鸣的主因。硬件配套设施的不足,很难引发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的兴趣及积极性,操作性技能探究的费时、费力,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有意识的重视课本时要求的技能、经验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操作手法、体育理论知识等层面的关注。
三、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
1.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运用,并非是全盘否定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技工类院校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由于缺乏引导往往对体育课程产生休闲娱乐课、放风课等不正确的判断。
教师在体育教学方式变革时,必须预先进行课下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对待体育课程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变革方式的发展取向和要求;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心理诉求等。
以上可作为教师着力调整传统的师本位体育教学思维和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核心教学理念的重要依据。体育教学方式改革中,学生主体性的应用需要包含学生创新性、能动性、自主性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最为关键的点主要在于将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和创新能力,协助或替代教师进行课堂设计,以弥补教师对学生认知的不足及扭转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错误认知。
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思维作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基础,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对于技工类院校中一些学生由于中考或高考的失利而出现自卑情绪,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体育教师可尝试设计主题,将操作技术和标准融入到主题中,着力关注和研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引导此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进而辅助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
2.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多元化呈现,讲解法、练习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小组学习法、情境法、观察法、探究法、纠错法、自主学习法等将被逐步引入到体育教师的课程研究和教学模式的说起过程中。
但是以上各类方式的选择,必须围绕课程的中心思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充分调查学生此课程学习的心理诉求及逐层逐步的普及体育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选择。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设计方面,必须融入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形成一种新型的、符合本班体育教学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尝试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创新工作中来,群策群力、共同完善。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的,教师可选择使用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及启发探究法等。此类教学方式的应用,需要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通过合作、自主探究、观察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教学目的,则可使用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
在运动技术培养方面,体育教师需要选择纠错法、情境法、分解完整法、直观法和讲解法等。当然为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可尝试使用设置主题、当场测评、小组竞赛等运作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探究的行为意识等。这也是体育教师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渗入到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3.提升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提升教学课堂质量、弥补课堂教学方式运作后的漏洞、考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重要依据和手段。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馈可应用于课堂中作为小结使用,也可以运用在课下作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学生的任务总结作业。
当然,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学反馈工作,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协同进行。在教学反馈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的梳理并筛选来自学生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以此为基础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专业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方式。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作为体育教学行为方式设计和执行的依据,在当前体育教学变革的大背景下,急需体育教师结合该校客观情况和学生的心理诉求,重点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
考虑到教学方式的调整容易受到体育教师思维能力、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选择和应用均可以与学生协同进行。当然,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长期性,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认知必须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5).
[2]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6).
[3]杨维国.基于世界大学城高职教师个人空间的教学方式研究之一——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分类[C].2014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11).
(作者单位:深圳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