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多模态研究

2016-05-14海源朱文明

职业·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多模态

海源?朱文明

摘 要:本文基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模态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提出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并根据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模态,实现英语课堂有效互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 非言语交际 多模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行为不仅可以用语言进行,也可以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行为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交际行为是呈多模态形式的。

一、理论基础

1.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非言语交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势语、手势语、空间距离、副语言(语音语调、沉默等)、服饰等。这些行为与语言行为互补,并且出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促进教学。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模态是指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类别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生产媒介来实现。而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符号模态进行交际的话语,除了语言还有非言语符号(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两者共同构建交际意义。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兴起,学者们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指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会利用言语以外的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完成意义的构建。因此单一模态的交际很少见,多模态交际则普遍存在。Kress和Van Leeuween对语音语调、视觉图像、建筑等进行研究,并专门研究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模态符号对交际的影响,他们构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言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李战子,她研究了Kress和Van Leeuween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法,认为其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胡壮麟以教师课堂PPT为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多模态和如何构建意义的多模态。张德禄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和教学模态选择原则,他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四个维度对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及所有适应社会所需的意识形态都属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包括和交际相关的一切语境因素,比如谈话范畴、方式、语调等。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前者指交际的话语意义,后者指多模态(听觉模态、视觉模态、触觉模态)存在形式及相互关系。表达层面指意义传递表现的形式,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

二、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师课堂

1.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构成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交际模态是指与教师行为有关的模态(面部表情模态、身势语模态、空间距离模态、副语言模态、教师的服饰模态等)以及辅助课堂教学多模态PPT课件及传统板书教学(文字模态、符号模态、图表标模态等)。

(1)面部表情模态。面部表情体现在教师的面部神态,包括喜怒哀乐、目光接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将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接地获得信息。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学习。教师运用微笑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严肃的表情,且缺少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和与学生的非言语交际互动,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2)身势语模态,身势语模态指与教师身体有关的体语模态,包括手势、点头、摇头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身势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身势语模态。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教师运用语言手段进行管理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形成师生情感对立的局面。而教师运用摇头、表示禁止的手势语就可以简单表达否定的信息。

(3)空间距离模态。空间距离模态指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是站在讲台上,极少在教室里走动。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不适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应该适当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4)副语言模态。教师在课堂中的语音语调、甚至沉默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的声音若是一成不变,时间一久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然而情绪饱满、抑扬顿挫的讲课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5)教师的服饰模态。教师得体的衣着和靓丽的外表,会让学生在和老师接触时,产生美的享受,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但大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他们评价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6)多模态PPT课件及传统板书教学。包括教学的文字模态、符号模态、图表模态。运用PPT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促进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感官认识。尤其是PPT中插入的符号模态或图标模态,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乏味的英语语法时,可以将文字模态和动态符号模态以及图标模态结合起来,让语法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图像。

2.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研究的意义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奠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语言模态占主导作用,非言语交际模态处于辅助地位。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将所教的知识用最通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这两种交际模态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为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供新的视角。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让我们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输入、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情境性等。其实,教师也可研究学生知识输出的非言语交际模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反思自己的教学。师生课堂双向的研究才能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对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一方面,非言语交际多模态教学,可以和语言模态一起,充分利用文字、图像、教师表情等构成一个多模态教学环境,符合了当前信息时代流行的Mooc教学、翻转课堂的理念。另一方面,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通常是潜意识的,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英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在交际中运用非言语交际。教师在课堂上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会影响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输出,最终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小结

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模态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并且与教学中的语言行为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以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高莹,杜宛宜.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非言语交际行为研究[J].语文学刊,2014(8).

[2]周棋丰.高职多媒体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刘娟.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5(3).

[4]夏嘉徽.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非言语行为的多模态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4).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多模态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探析多模态环境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