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与实践
2016-05-14张佳慧
张佳慧
摘 要:中职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但中职生对学习缺乏激情和探索欲望。如何培养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好感,让每位学生勇敢、自信地参与到中职德育课堂中来,是现阶段德育课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探索如何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激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以提高德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课堂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需要用好“小组合作法”。笔者通过梳理“小组合作法”的内涵、作用和运用注意事项,旨在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敢说”“想说”“能说”,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德育目标。
一、中职德育课堂现状
在中职德育课堂上,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且精神状态不佳,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基础能力有关。由于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加上经历中考失败后的挫败感,一些中职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不强,奉行“学习无用论”,因而上课时没有动力,变得无精打采。二是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落后,使课堂魅力不足。在传统的德育课上,很多教师仍然坚持“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导致学生对教学环境不适应。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分享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感觉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出符合中职实际的“小组合作法”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法”的内涵
“小组合作法”是指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德育课堂上,“小组合作法”要求德育老师向学生布置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小组范围内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并与老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教学互动,最终得出学习结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特色在于,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展示个性,激发动力,挖掘潜能,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德育知识和理论。
“小组合作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一是科学分组,二是围绕问题开展广泛讨论,三是总结学习成果并汇报。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法链条,促使预期德育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此外,要正确实施“小组合作法”,还必须厘清该方法的外延,注意区分它与“小组讨论”的概念和做法的差异。小组讨论是指将成员临时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围绕某个学习课题进行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讨论的方法中,组内的成员地位平等,没有特定的领导,其理想效果是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而“小组合作法”中的小组有领导和普通成员的身份区别,组长、副组长可带领全体组员进行讨论,控制讨论的主题、方向,保证最终得出组内的一致结论,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各个组员各执己见、无法统一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法”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法”运用于德育课堂,是一次德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它要求教师起到从旁引导、把控进程的作用,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变得“敢说”“想说”“能说”。具体而言,实施“小组合作法”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因此对于老师的提问,往往不敢发表个人看法,不敢与同学之间进行意见交流和分享,害怕出错而被老师、同学嘲笑或孤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不少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怯于回答,使课堂冷场,陷入尴尬局面,最后只得由教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学目标也较难达成。
而采用“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模式相当于给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分组合理、小组内分工明确,在每组成员中会有一至两人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而且有组长和副组长,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发言、积极讨论,从而使得教师抛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当教师对这种发言行为表示肯定,对发言内容进行鼓励后,就在全班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小组内其他成员加入到交流中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以“明礼诚信”一课为例,在讲“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德育主题时,笔者会把课前准备好的案例《诚信老人吴乃宜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看完诚信故事视频后,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感受和收获。一时之间,许多学生因为不习惯表达,也因为害怕自己讲不好而羞于开口。
于是笔者先让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既可以收集各个成员的意见,又能练习、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因此,小组讨论起到了学生发表意见的缓冲作用。而且,在小组内个别积极外向的学生示范、引导下,其他学生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恐惧发言,愿意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课堂氛围便从静态变成动态,真正“活”起来了。
2.培养信任的同学关系,让学生融入角色
一段融洽、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同学关系,不仅是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渴望友情的体现,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小组合作法”关注到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注重发挥同学关系对德育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其置身于融洽的同学关系,从而有助于每个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一步独立思考、延伸,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以德育课职业理想的作用为例,在课前,笔者让学生畅想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各小组以海报的形式表现各个组员的职业理想。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具体讲解,并且告诉学生各组的海报需要评比,评价的标准是既要体现组员的职业理想,又要有一定的观赏性。
在相互讨论之后,各组确定了海报的总体风格和组员的职业理想,在具体的海报制作过程中,组员之间会进行特长匹配:有绘画才能的组员负责绘画,字写得漂亮的同学负责誊写工作,其他组员有的涂颜色有的打下手,每个组员都真正进入了小组工作赋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从而能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且相互配合,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学生们用短短两天时间便完成了各组的作品。正式上课时,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人负责展示海报,一人负责解说,组内其他学生在台下为自己的组员打气加油,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
“小组合作法”的应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分工明确的任务形式中,更好地彼此融入,小组成员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意识到组内成员间的一体性。
3.鼓励精彩的七嘴八舌,让学生“想说”
“小组合作法”强调学生的讨论、交流,改变传统教学的师传生受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不仅“敢说”,而且“想说”。
在上《恪守道德规范》这堂德育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道德课堂”,笔者列举了电影《盒子》里的一个片段: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一个神秘的盒子,那人告诉你它上面有个按钮,只要按下它你就能得到一百万,但同时世界上某个角落将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因此而死去。然后,据此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选,你选择按还是不按?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因此刚一抛出问题,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按,因为一百万的诱惑太大;有人说看情况,最好受害者是死刑犯或者十恶不赦的罪犯;有人说坚决不按,不管怎样都是一条生命,会于心不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理由,为了让小组内其他成员赞成自己的选择,必须思考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种渴望他人赞同的心理,使得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并据理力争。通过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思想交锋,每个小组成员都得以深刻理解“道德标准”的主题,不再流于肤浅的表面认识,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经过小组讨论和意见综合,教师请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每位同学都信心满满,再也不怕站起来没话说或者说得不好而被人嘲笑了,而是更珍惜表达的机会,争当本组总结发言的小组代表。经过“小组合作法”,学生最终形成统一的答案:不按,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为了金钱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4.激起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能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合作法”旨在让组员与组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团体互助中解决学生一个人无法解答的难题,并使小组的最终观点和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完善,让学生人人“能说”。
在上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一课时,课程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步骤。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分析“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区别。经过合作讨论,学生很快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在社会责任、权利义务与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讨论学生在校有哪些责任,进入社会的又有哪些责任,并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多重性的,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将其说完整,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答案。但是,通过组内探讨交流,全组学生集思广益,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通过这次讨论,学生不仅“敢说”“想说”,而且更加“能说”了。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法”自己得出结论,比直接告诉学生生硬的理论更能接受。学生在自主参与、深度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德育课的魅力。
四、实施“小组合作法”的注意事项
将“小组合作法”运用德育课堂,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小组合作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实行科学分组
首先,在小组数量上最好保持在5~7个左右,太多了会使讨论时间过长,影响整体的教学进程,太少了又会减少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并无法形成深度讨论。其次,在小组成员搭配上,应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层次进行分组,保证同一个小组内成员特质的差异性,使成员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意见交流和思维碰撞,实现有效互补。最后,确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相当,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得以平等、轻松地开展讨论。
2.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实施“小组合作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引导者既不能成为旁观者,也不能过度干涉。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法”时要全局性地把握课堂秩序,在学生自由讨论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关注,并引导学生形成结论。
同时,教师又不能过度干涉学生的讨论合作过程。“小组合作法”的主角是学生,尤其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要提前否定学生的思考和不成熟的见解。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知难而进、得出结论,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
3.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一个适合学生合作、讨论的德育学习情境,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主题,控制好难易程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教师在任务的安排和问题的设置上应注意合理、有层次梯度,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基本都可以解决。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跳一跳摘个桃”一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讨论合作和教师的引导,“跳一跳”便能够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慧.浅谈分组讨论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0(9).
[2]谭业胜.浅谈讨论式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3).
[3]王伟.浅析小组合作在中职德育课堂上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23).
[4]郑秀君.在德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0).
[5]高庆.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
(作者单位:奉化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