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微课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初探

2016-05-14孙志宏

职业·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课中职

孙志宏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正逐渐兴起,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微课包含到“信息化”教学中,大力鼓励其发展。借此契机,中职院校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通过微课这种新兴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 微课 兴趣探索

一、微课的部分优势

近几年,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逐渐深入到中职教育中,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与发展。

1.教学时长优势

微课即短课,即几分钟讲一个知识点。教育专家推荐的时长是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很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是45分钟,几十年来一成不变,对感兴趣的课程来说还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来就很难保持注意力。

青少年对于一般性事物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有的一二十分钟,有的几分钟。所以长时间教学、说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有丰富的经验。教学内容丰富,长课才能讲得生动。但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需长期的积累和锻炼,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新人来说,压力较大。

微课则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减轻了压力,年轻教师们可通过微课实践试将一堂课分解为数个时段,对不同时段阐述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开展哪种互动活动,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点等进行分析、细致计划。最后再由部分到整体,有机地组成一堂长课,这样规划比通篇一口气讲45分钟压力要小很多。

对学生们而言,微课的短时间教学,时长正好控制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限内,可以很好地维持新鲜感和兴趣度,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知识点细化优势

微课作为短课,每节讲授的内容须更加有针对性,这样可以把庞杂、抽象的东西化整为零,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的东西很多,但学生消化的很少,遇到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更是如此。中职教育升学压力小,课程不用100%赶进度,所以可以提倡“随堂消化”的模式,即“少吃多餐”——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得不一定多,但需尽量都能听得懂,才学得进去。

微课作为短课正好可以借助这种模式,一个知识点讲透彻了,理解了,再继续往下进行。如若没理解,可以反复地进行观看,深化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3.多媒体集成优势

多媒体技术诞生后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它通过动画、声音等方式积极调动观看者的各种感官。微课作为一种视频教学,正好可以加入大量的多媒体技术,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度。

如可以通过融入教师制作的动画演示或动态视频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分解化、形象化,让学生便于理解。而相比课堂演示,嵌入到微课视频中的多媒体内容具有整体性高、连贯性好、清晰度高等优势,有技术条件的学校或教师甚至可以加入一定的后期特效增加微课视频的观感和趣味性。

4.学习时间和空间优势

微课资源可以挂在学校的网站平台上或是下发给学生观阅,这样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延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便于学生们的自学。如若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部分,学生课后可以反复地揣摩微课教程,把课堂的学习延续到课后,极大地做到“不让问题过夜”,知识当天吸收,保证学习的衔接性。

5.自学能力培养优势

如若学生们对所学的东西理解、掌握了,学习的兴趣便会提高,将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这点符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方针。

当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主动的探索后,对知识的渴求会增大,与教师的互动也会增多。甚至学生们自己也可以模仿教师,录制“微课”与教师交流,无疑在能力上得到新一层的提升。

二、微课运用与制作的注意事项

虽然微课有很多优势,但实践起来,需细心、慎重。因为如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使效果大打折扣。

1.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改进教学模式

在现行知识爆炸、获取平台繁多的年代,受众更倾向于首选自己感兴趣和易于获得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如同电视节目一样,每个地方台都在研究观众心理,努力推陈出新,把握主流观众群体。中职教育也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改进教学模式,让授课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制作微课时,要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不能认为微课就是简单课堂教学的“缩短版”,或是从头致尾地录像,可加入更多元素以吸引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

2.微课勿过于复杂化

每个教师或学校的技术力量不同,不可能按照同一标准来要求内容与方式。在尽可能遵循“调研-搜集(素材)-制作-试播-改进-后期”流程的基础上,制作个人或团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设备成本以及技术能力灵活增删制作环节,以保证微课制作的效率。CCTV10“百家讲坛”形式和内容模式可作为一般微课制作的借鉴。

(作者单位:阜阳工业经济学校)

猜你喜欢

微课中职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