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综述

2016-05-14刘培胜

职业·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改革

刘培胜

摘 要: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密切的部分。当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也面临学校自身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等多重压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读,笔者试对职业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若干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

一、治校方略

治校方略是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方法和策略,它是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学院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地位。一段时期内,职业院校泛社会化情况突出,给社会的感觉是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相比,除了档次有些区别外,似乎分不清到底区别在哪里。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重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以改良教育为改良社会之根本手段,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他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1965年,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为培养商业服务人才的使命而诞生。根据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通过分析自身的传统优势,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向,笔者学院提出“技能立校、创新强校”的发展战略,展望着“职业名校、兴盛百年”的美好办学愿景。有道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放眼职教立名校,志贯百年谋兴盛,一个美好的未来等待着人们去创造。

“提升价值,服务城市”是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向全社会庄严宣示的办学理念。学院以服务城市为价值追求,在服务城市中体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城市的实践中提升着自身的价值。经历了丰厚的历史和传统的积淀,“明荣知耻,勤奋诚实”已成为学院校风建设的自觉行动。“为学日益,厚德精技”的校训,为学院人终生铭记,让学院人终生受益。多年来,学院以“奉献、慈爱、务实”的教风和建设“阳光、好学、进取”的学风,努力创造和谐有为、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教师们始终坚信:阳光少年多好学,进取报得三春晖;慈爱之师多奉献,务实育得栋梁才。阳光是学院学风的核心,务实是学院教风的核心。

二、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状况是:职教教师有效供给不足。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稳定合格的职教教师来源,二是缺乏灵活高效的职教教师任用制度,三是职教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

为解决教师队伍培养难题,山东省商业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山东省商业集团具有集团化办学优势,其附属的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鲁商学院和集团附属银座零售、房地产、旅游、医药、教育五大板块交流融合,共同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集团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院校和企业:一是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情况,年度挂职要高于教师总数的8%;二是集团中高级管理层和各产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到学院授课不低于20人次;三是学院培养的学生到集体企业顶岗实习是否达到实习学生数量的一定比例;四是有能力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员工和管理岗位的人才。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培养了教师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的学生实习即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集团高端就业、体面就业、快乐就业的教育管理目标。鲁商集团和所属院校被商业联合会授予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和优秀院校。

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建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在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制定《教师企业挂职管理办法》,明确新入职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实践、每位专任教师每5年要有半年时间到企业挂职等要求,同时加强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确保企业实践取得实效。挂职教师要围绕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六个方面实地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趋势,掌握最新技术和企业真实应用,提供专业建设的意见建议等。教师挂职结束,要围绕三个驱动和三个对接撰写挂职报告,举行挂职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杨秀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思路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郭齐家,施克灿.中国近代教育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