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2016-05-14侯贺喜
侯贺喜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遵循心智技能训练的规律。要正确看待语言训练的价值,不要误将语言训练的价值现象当作语言训练的价值本质。
关键词: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语文课的效率就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环。因此,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训练朗读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朗读习惯
朗读,就是出声诵读。对学生而言,朗读是他们与文章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能及时抓好朗读训练,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课间玩得兴高采烈,蹦蹦跳跳的,可在课堂上朗读时,却读得无精打采,顿读、唱读、加字、漏字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识字数量有限所致,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狠抓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即用小手指读,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学生们养成了字字过目练朗读的良好习惯,识字的效益大大提高,由此学生读文时的障碍也慢慢减少,朗读的速度也开始渐渐加快。
2.营造氛围,激发朗读情感
在学生能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后,我就实施第二方案——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有课文录音带播放给孩子听,但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范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热情,因此,我采取了先向录音带里面的老师学习如何朗读课文,然后自己配上神态、动作进行练习,最后在课堂上范读,这样,既能听又能看,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以我为模仿、超越的对象,积极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适时举行一些朗读比赛,根据每个学生特点、能力奖励相应的表扬信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另外,我还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自己的父母朗读课文,父母如果读好了,就在表扬信上填上父母的名字,把表扬信奖给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些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把朗读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卡通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方面教师的备课无疑四是重要的,应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使其从中发挥规律。提倡先读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主动途径。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在熟读的前提下,布置分段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都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只求内容一致,不求答案统一的发散思维形式,活跃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40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一提出,口头表达就形成了语言训练过程。那种只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小绵羊”式,往往卡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若解决不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后,有学生问:“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区别在哪里?”“人死了,为什么还要开追悼会”……这时教师的“导”再充分发挥,而且引领学生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其实,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做的是掌握“沙里淘金”的本领,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自身的经验去摸索出一套易操作、有效的方法实施,这样,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地挖掘。
参考文献:
[1]陶宏.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2]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