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江丰碑

2016-05-14高帆夏季风

时代报告 2016年9期
关键词:淅川县蚕农桑蚕

高帆 夏季风

他是一名丹江河畔的桑蚕专家。

28年来,他甘于清贫,扎根农村,曾两次辞掉副县长职务,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桑蚕事业。在他身上,你能读懂“视事业如生命,视名利淡如水”的价值追求。

他是一位科技扶贫的播种者,全心全意为蚕农传授技术,帮助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穷尽智慧和心血演绎了一首桑蚕恋歌。在他身上,你能读懂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开拓者,探索完善了湖桑养蚕生态循环产业链,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他身上,你能读懂一位劳动模范追求理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胸怀与奉献。

他就是河南省优秀科技扶贫工作者、原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陆锡芳。

选择与梦想:痴心为农的“活财神”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许多选择。有的人,会因别人的眼光和大多数人的价值标准而做出选择;有的人,则会忽视他人的目光,遵从自己的内心。陆锡芳,正是后者。

欲知人民心,且看功德碑。春末夏初时节,丹江河畔郁郁葱葱的桑园里,人们正忙着采桑养蚕。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张巷村,采桑归来的蚕农总要在村头那座功德碑前驻足凝视,他们久久不愿离去,内心沉甸甸的是无法割舍的依恋和怀念。

这座功德碑立于1993年4月,是张巷村村民为感谢陆锡芳所立的丰碑。“传科技富民数载,建功业流芳千秋”,碑文记述着人民群众对陆锡芳的拥戴和无限敬意。

陆锡芳生于1940年,江苏太仓人。1964年,他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南阳,先后在南阳农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等地工作。1987年,47岁的他舍弃城市繁华,怀着满腔热忱来到淅川县撒播科技星火,这一干,整整28年。28年间,他甘守清贫淡泊,两次辞掉副县长职务,一心将挚爱的事业进行到底,使淅川县湖桑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多亩,带领10万桑农走上致富路。他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14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人物”提名奖获得者。2015年8月12日陆锡芳因突发疾病,75岁的他倒在了田间地头,离开了他牵挂的、也深爱着他的蚕农。但是,他的名字和事迹已扎根在当地群众的心里,成为了矗立在丹江河畔的不朽丰碑!

陆锡芳对党的事业怀有无限忠诚。1987年春天,“科技兴宛”的战略提出后,47岁的陆锡芳积极响应号召到淅川县进行科技扶贫。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将荆紫关镇张巷村作为科技扶贫点。然而群众和部分党员干部对发展桑蚕业认识不足,并以粮桑矛盾为由竭力反对。为解开群众心里疙瘩,陆锡芳起早贪黑走家串户做工作,最终不解、嘲讽、疑惑,逐渐成了感叹、敬重、佩服。六年后,张巷村群众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九成农民的房屋都由土坯房变成了砖房。1993年,镇里把陆锡芳接到政府住。临走时,村民们自发在村口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还送了他一个“活财神”的称号。

荆紫关镇麻坑村党支部书记麻庆林说,陆锡芳老师在手把手传授的同时,通过抓点示范、培训讲课、巡回指导等措施,使农民尽快学到“真经”。20多年来,陆锡芳在淅川、内乡、镇平、唐河、方城、郸城、卢氏等20多个市、县,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听众达3万多人次。如今,淅川县湖桑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省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3万多户农民走上了依靠养蚕“生金吐银”的致富道路。

在陸锡芳眼里,撒播科技星火,助力农村发展是大事。1987年底,淅川县请陆锡芳出任科技副县长,当时县里主要负责同志相继找他谈了话,文件也印发了,但他最终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刚调动起来,如果走了这儿就没人管了。1995年,唐河县邀请他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上的安排,加上淅川县的桑蚕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陆锡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淅川。当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兼顾淅川,每年要回淅川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干了不到三年,他还是放心不下桑蚕产业,再次辞去科技副县长的职务回到了淅川。他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喜爱的事业是桑蚕,只有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陆锡芳同志视事业如生命、视名利如浮云,对‘三农工作有无限深情,默默地奉献着自身的才智和力量,是我的好师长,学习的好榜样。”2015年8月15日,专程赶到淅川来参加追悼会的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晴超这样评价陆锡芳。

真情与大爱 :无私为民的“贴心人”

著名诗人艾青写过一首童话诗——《蚕和蜘蛛》。人的一生,可以像蜘蛛那样选择简单与安逸的生活,满足于自私自利和每天的周而复始;也可以像蚕那样,辛勤劳动为人们造福,为社会创造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是陆锡芳一生的生动写照。

陆锡芳心系百姓、真情为民,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只要群众有事,我随叫随到,上午能办到的不拖到下午,今天能办的决不拖到明天。”这是陆锡芳给自己立的一个规矩。

1987年秋天,张巷村的桑田出现了大面积虫害,陆锡芳心急如焚。他蹲地头,下桑田,现场示范,开展蚕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蚕农的科技意识,让荆紫关镇的桑蚕产业避免了一场“浩劫”。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2001年,荆紫关桑园里出现了大量的桑瘿蚊,这种病虫害造成大量桑树被“截头”。因为桑树梢没有嫩叶喂蚕宝宝,不少蚕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为摸清桑树被“截头”的原因,陆锡芳夜里只身钻进密不透风的桑园,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捕捉了一些桑瘿蚊,然后拿回去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研究。一连几天的分析琢磨,他找到了病因,并让蚕农积极预防。群众为陆锡芳编了顺口溜:“陆老师,心肠好,蚕农有难把他找,废寝忘食治虫害,救活无数蚕宝宝……”

陆锡芳不仅工作严谨细致,还肯动脑筋、喜欢钻研,创造了不少桑蚕管理的好办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根据蚕宝宝不同发育阶段需要的合适温度、湿度,在蚕农中推行集体催青、小蚕共育、大蚕良桑饱食、大棚养蚕等先进饲养方法。陆锡芳还利用当地杨树资源,设计推广木板方格簇,淘汰了落后的纸板方格簇,成为河南省养蚕技术的首创。“蚕宝宝”住上“单元房”后,消毒防病方便了,蚕丝吐净了,蚕茧厚薄均匀了,上车率一下子由60%提高到95%。2004年初,陆锡芳被评为淅川县“科技功勋”。

有一年蚕种孵化出卵期间,程洼村蚕农程振海和周围两家蚕农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纸来包裹蚕种,导致了蚕种全部死亡,当时大家“吓傻”了,程振海想到了陆老师,赶紧给他打了电话,陆锡芳告诉他们镇上已经没有多余的蚕种了。为了避免大家的损失,陆锡芳联系到了南召县云阳蚕种场,询问蚕种场还有没有蚕种。在得知卖完的情况下,陆锡芳没顾得上吃午饭便开始不停地打电话联系。从中午到晚上,不知道打了多少个电话,终于在以前同事那里打听到陕西的一家蚕种场还有少量蚕种。随后,陆锡芳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陕西,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帮蚕农买来蚕种。

事后,程振海凑了20元给陆锡芳表示感谢,陆锡芳却怎么也不肯要,怎么办呢?程振海就让老伴每天往陆锡芳住室里送一个鸡蛋,过了一个月,陆锡芳却把30个鸡蛋又还了回来……

程振海说,陆锡芳对蚕农们的“爱”像天上的星星,怎么说也说不完……

2015年8月12日12时08分,陆锡芳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桑蚕基地里,走完了他75岁人生的最后一程,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丹淅大地。

小我与大我:事业为重的“蚕专家”

如果将每个人比喻成一粒沙,有的人选择做那颗在阳光下晒太阳的慵懒的沙,有的人则选择做服务于楼房搭建的有用的沙。陆锡芳,选择了后者。

人活着为什么?陆锡芳的答案是:“如果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面对“大家”,陆锡芳始终乐于奉献,面对“小家”,他却有着太多的愧疚。28年来,陆锡芳一心扑在事业上。荆紫关镇正乡级干部魏国锋说,1998年,陆锡芳在一次出差时因车祸而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在南阳治疗时医生嘱咐他安心休养三个月。可他放心不下蚕农,仅仅治疗了10多天后,就架着双拐回到了淅川。一到村里,又忙着指导养蚕了。见此情景,群众纷纷为这位事业为重的“蚕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1988年,陆锡芳接连收到母亲病危的电报,但当时也正值春蚕喂养的关键时期,一时抽不开身。后来在村民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匆匆返回老家。在家待了4天,他放心不下桑蚕就含泪告别了母亲。谁知,这一走竟成了永别。每次当他想起这事时便会自责不已,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带着不能为父母尽孝的遗憾,陆锡芳把自己的孝心倾注到了岳母身上。近几年,他把年迈的岳母接到家里住,让妻子和儿子、儿媳替他照料。可当岳母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正忙于为蚕农制种服务的他,却选择了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继续工作,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岳母身边,去看老人家最后一眼。

陆锡芳工作上讲究,生活上从不讲究,他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多年来,他没买过新衣服,一身旧衣服洗的发白了还在穿。他饮食简单,经常自己动手做饭,煮锅米汤能吃几天。有一次,见他要到街上买米,镇领导说到公务灶拿点就行了,可陆锡芳说自己也吃不了多少,买一点点就能管好多天。他吃剩下的馒头,下顿会再接着吃,舍不得扔掉。

退休15年来,陆锡芳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默默无闻扎根在第二故乡,探索完善了湖桑养蚕生态循环产业链,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植桑养蚕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质安全,这一生态富民产业必须发展下去。”2010年前后,陆锡芳开始探索桑蚕经营管理新模式。

在陆锡芳的积极呼吁和建议下,2012年,荆紫关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成立了盛坤农业公司,走生态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承包桑园1万多亩,利用桑葚酿酒,桑叶做菜制茶,利用蚕沙建桑基鱼塘,形成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环链,培育桑、莲、鱼观光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观光休闲一体化,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群众就业。如今,这个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桑蚕基地已经初步建成。

天地有大美,于平凡处得。心中有大爱,在内心处藏。陆锡芳曾在笔记本扉页上写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心里装着党,装着群众,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用技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图名利,不图回报,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将一生中近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荆紫关,献给了丹江两岸的人民。

陆锡芳逝世后,张巷村的群众不约而同涌到他的功德碑前,一个个深感惋惜与哀痛。得知陆锡芳去世的消息,荆紫关镇的干部群众无不扼腕叹息。程洼村村民以他的先进事迹为背景,自编自演了曲剧《春蚕颂》,“演多少次就留多少次泪,就想借助角色把对陆老师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剧中扮演过陆锡芳的程康娃告诉记者,“剧中的词我现在还记着,乡亲们,我马上要去上海做手术,我想,我一定还会健康地回来,跟咱们大家一起干……”

陆锡芳爱事业胜过爱生命,爱群众胜过爱自己,他不图名,不图利,扎根丹江河畔播种科技薪火,用质朴的情怀、平凡的高尚,践行着精神的伟大,用他的人格力量在丹江河畔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陆锡芳用一生的无私奉献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诠释,那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個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猜你喜欢

淅川县蚕农桑蚕
《桑蚕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躲雨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淅川县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