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优雅地老去?
2016-05-14晨光
晨光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8亿,占到人口总数的30%。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个老人。
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我们将如何老去?
居家养老:多数人的愿望。
有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中国式养老”的图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孤寡、失能、高龄、特困等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无论从情感还是现实来看,居家养老都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而“十三五”期间,居家社区养老也将成为政策投放的重点。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坚守。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同样是在家养老,未来的居家养老将与以往有所不同。
在“互聯网+”时代,智能化也极大提升了居家养老的质量。据民政部介绍,自我国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已通过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等服务,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只有利用社会化的机制才能实现风险共担和代际补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认为,如果能在每个社区都培育一个多学科的养老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日间看护等服务,老年人在家就能住得安心。
机构养老:不仅是“兜底”,更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无论是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护老院、疗养院……总之,如果经济不宽裕,可以入住公立养老院;如果“不差钱”,可以选择“高大上”的养老社区;如果喜欢家庭氛围,有居家式的养老机构;如果喜欢旅游,还有“移动式”“候鸟式”的养老模式……可以预见,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模式将呈现多样化趋势,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养老需求。
以地养老:为农村养老“破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农村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农村养老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同时,留守老人的数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退休金,他们只能靠土地维持生活,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
而“以地养老”的探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首肯,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
老老相助:未来“中国式养老”的特色补充。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特色补充。毕竟,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们之间心理距离最短,最易接受对方的帮助,最可能在互助中体现关爱,收获幸福。而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互助养老作为社区和农村养老的补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