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互联网+”对推动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

2016-05-14吴宽斌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普互联网+互联网

吴宽斌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互联网在我国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向社会生活的渗透明显提速。互联网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国家领导和中国科协多次对信息化建设作出指示,把科普信息化提升到了科协工作的核心位置。互联网将在科普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互联网+科普”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亟需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众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推动科学知识在互联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关键词:互联网 科普 公民素质

引言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国家科技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生活已经开始互联网化,而科普宣传工作还在停留在传统模式,如何转变科普方式依然已然成了科普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前提。作为科普工作者是否该深省:如何才能利用互联网促进科普工作,实现生活水平“质”的提高;如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如何用“互联网+”提升公众科学意识和价值观,推进科普工作高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

中国科协于2015年3-8月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福建(6.10%)、吉林(5.97%)、安徽(5.94%)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与2010年相比,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79%提升到8.24%。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1]。“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相当于美国(1989年6.9%)、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因此,在我国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任重而道远。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普”对加快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有积极作用[2]。

二、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及影响

2013年12月,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接见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时指出:紧跟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做科普,运用先进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创新科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中国科普水平。2016年6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互联网科普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将数字化的科普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的科普形式。也就是说,它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它的作用是普及科学技术,它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科普最突出五大特性,动态性、报道信息的及时性、超链接功能、多媒体表达方式和与受众的互动性这也是它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科普在我国科普工作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1、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

2015年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1)超过半数的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

(2)电视仍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常用渠道。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长,远不及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人群比例的增长速度。

(3)公民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对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在过去的一年中,公民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34.3%)、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0.7%)。与《美国科工指标(2014年)》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参观率的数据对比,我国公民对科普设施的利用情况与美国大致相当(2012年美国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比例为25%,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为28%)。

2、互联网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互联网科普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普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新增网民3951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比上年增长6303万,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 3G/4G 上网的比例为 88.8%;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则带动了家庭无线网络的使用,网民通过 Wi-Fi 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 91.8%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

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 1.10 亿人,占网民的 16.0%;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 1.52 亿,占网民的 22.1%;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为 9664 万人,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 2165 万人。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社会化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起到积极作用,极大的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三、互联网科普发展的标尺

1、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科普

互联网思维最初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今后企业家们可能不做互联网,但是要逐渐的用互联网的方式想问题。目前,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传统行业,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它的核心包括提供免费服务、增值服务收费、并以用户消费体验为先。互联网科普作为互联网上的一个产物,互联网思维就应该贯穿始终。因此,评价互联网科普工作的出发点也应该是互联网思维:能为公众提供大量高质量、免费的科普内容;以用户体验为先,时刻与用户保持互动;提供增值服务。

2、互联网科普内容的评价及重点发展方向

互联网科普内容,从经济学来说,是一种信息消费产品,然而如何确定科普信息内容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我国促进信息消费的背景下,有位外国学者叫麦肯锡,他对中国2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进行过调研,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两个结论:“数字钱包”和“数字时钟”。数字钱包即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金钱来购买互联网科普内容。数字时钟即看消费者能用多少时间来看互联网科普内容。

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公民对科技新闻的感兴趣程度较高,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高度关注。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高达83.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在调查中,科学技术类职业在我国公民心目中的声望较高,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有:教师(55.7%)、医生(53.0%)、科学家(40.6%)、工程师(23.4%)。公民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医生(53.9%)、教师(49.3%)、科学家(30.6%)、企业家(29.9%)、工程师(27.4%)等。70.4%的人认为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比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95.3%的人赞成每个人都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94.9%和81.8%的人支持低碳技术和核能技术的应用;77.3%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这一群体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持支持态度的占34.3%、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占42.2%、反对的占22.1%、不知道的仅占1.4%。

由此可见,互联网科普的重点发展方向将在科学新发现、医学新进展、医学与健康、环境污染与治理等。明确的发展方向将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新成效。

四、互联网科普网站发展状况

1.互联网科普建设质量、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在科普网站建设中的应用,使得科普网站在表现形式及功能上突出了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线服务和互动性增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手机上网、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社区、游戏、实验等表现形式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公众就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了公众对网络科普的关注程度。有7.55%的科普网站建设了虚拟博物馆,它在丰富了网站的内容的同时,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科学原理、科学发现、科学历史等。科普网站作为网络科普的载体,与传统的期刊、报纸不同,具有立体结构,表现形式更多样,空间容量大且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的特点。全国科普网站几乎都包含了文字、图片、新闻这三种表现形式,服务信息、专题和搜索内容的普及率为60%—80%,大部分网络科普栏目已具备相应的网站建设能力。而对于科技人物、视频、前沿信息、资料下载等信息的科普力度仅在30%左右浮动,说明科普网站建设力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2.有调查数据显示,各类科普网站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很薄弱:2014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了77个科普网站(包括虚拟科技馆),占全国科普网站总数的4.83%,发展迅速;企业建设的科普网站特色明显数量达到70个,占全国科普网站总数的4.44%;由新闻和门户网站建设的科技频道为28个;个人科普网站数量为34个;地方科协建设的科普网站(科普栏目)数量达到811个,占全国科普网站总数的51.43%。这些科普网站(科普栏目)在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科技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信息资源少、经费缺乏、人员不足等原因,有的市、县科协将科普网站合并到科协公务网站中[3]。

五、互联网科普的必要性

1、满足现代科普传播的需求

我们要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有组织、有意识的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传播到社会的各方面,让公众接受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借助不同的传统媒体获得的科技知识,现在经过各种新媒体整合,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实现了公众自由化和个性化接收科学信息。如互联网与电视节目的进行整合,形成网络电视或者网络视频的现代传播形式。央视科教频道的《科技之光》栏目,可以通过央视网进行在线视频观看,也可以使用其他网络电视进行即时收看,还可以重复点击回看,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接收播放。

2、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在当今传媒领域迅速占领了大片江山。新媒体本身就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产物,反过来服务于科学传播也是其应尽的义务。新媒体技术在“以人为本”的科技信息时代,彰显着充分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多样化的需求的优势。对于科学知识这一意义重大的资源,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其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科普信息的传播要更广泛、更有效,就应该从新媒体的角度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按照传播学的规律,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果。

3.互联网科普是传统科普到现代化信息科普的转折点。

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主要通过科普图书、科技报纸、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来完成,但这已远不能满足当今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谈及“互联网+科普”创新之路,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总经理姚予疆表示,创新科普手段以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正当其时,在科普平台建设方面,新华网科普工作已有诸多实践,包括新闻报道附着科普要素,开创了强新闻导入、好奇心驱动、兴趣引领的科普传播与推广新模式;细分青少年群体、并已形成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而互联网上偶发的“伪科学”假借科学之名进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发声源的公信力。针对青少年科普,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打造能为其提供良好环境与交流分享的互联网平台,姚予疆说: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和媒体优势,积极建立沟通机制,促进科普资源共享、科普成果转化及科普内容研发创作与传播的协同创新合作,保证互联网科普发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有效助力青少年科普工作。

结语

转变思维,适应时代、工作和科普对象的需求,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按照“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原则,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平台,同时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合作,探索科普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聚焦公众的科普需求,强化科普信息的精准推送服务,做好科普信息化工作;重视运营机制、管理机制、宣传队伍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创新。

科普的根本手段是信息的传播,没有信息的传播就无法实现科普。因此,科普手段从根本上依赖于信息传播手段,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科普手段的变革,借助互联网+优势,推动科普实践的创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舍弃别无他途。未来网络无处不在,科技发展决定未来,未来的趋势和格局,决定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是接纳互联网,才能谈得上用互联网思维,如果是排斥或是不了解互联网、或是不掌握新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那么不利于改变现状,而且与时代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与其抱怨科普实践的困境,不如改变传统科普的传播手段。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改变,唯有乘势而上,敢于自我颠覆,让科普实践浴火重生,这才是适应互联网思维的先决条件。适应互联网必须了解互联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大陆在425万个网站中,科普网站数量没有准确统计结果。如果是将传统媒体的科普内容转化为网站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目前,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必须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必须让我们的思维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科普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5-09-22) [2015-10-17].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667-0746.html.

[2]叶乐峰. 科技部发布 2014 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EB/OL].(2015-12-01)[2015-12-01]. http://news.gmw.cn/2015-12/01/content_17920403.htm.

[3]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

[4]赵军,王丽. 关于微时代科普模式创新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15(4):91-96.

[5] 李永威. 关于科普、科学和科学素养[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8-93.[2016-01-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猜你喜欢

科普互联网+互联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